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我在這裡,與世界相遇—國際志工的故事 《心寬路廣 臺灣情》國合會20週年會慶專書精選文章

文/人道援助處 馮于倫
圖/朱文玲提供

  「你願意在生命中撥出一、兩年的時間,全然放下學業、工作與親友,千里迢迢、離鄉背井,為一群素昧平生的人服務嗎?」

  這裡有一群人便是懷抱著如此的理想,他們有的是退休老師,有的是熱血青年,有的是行銷好手,在國合會的號召下,投入國際志工的行列,以熱血與世界重新相遇,而後產生連結。他們發揮專業、奉獻心力,激盪出無數創意的火花,這一頁頁以人生書寫的故事,成為異地美麗的風景。

朱文玲:我與尼加拉瓜談了一場跨國黃昏之戀

  「我51歲,當了幾十年的國中教師,退休後我想為自己做點什麼」朱文玲在志工面試時這麼說著。促成這場與尼加拉瓜「黃昏之戀」的緣起,應該要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朱文玲擔任護理學會的國際護士大會親善大使,憑藉著一股服務熱忱,操著略顯生硬的法語圓滿達成任務。在這次的服務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那種為他人、為國家做事的滿足感。

  2013年的8月,朱文玲離開了任教30年的國中,成為了一位「退休人士」,大部分的人會趁此機會好好休息,而她卻期許自己退而不休、持續學習,尋求既能助人又能豐富人生的方式,國際志工因此成為她此一階段的志向。幸運獲得家人的支持,朱文玲以英語教學志工身分,初次造訪位於中美洲友邦尼加拉瓜,初來乍到的她因文化上的差異,加上不懂西語,使得她對於在農業大學教英文感到十分焦慮,但再怎麼緊張、擔心,還是得踏出服務的第一步。

  很快地,她發現到尼加拉瓜大學生因欠缺英語聽說讀寫環境等因素,英文程度普遍不佳,為了強化學習效果,搬出了在臺灣常用的「English only」教學方式,逼迫大家練習英文。

  然而,實行一段時間後卻不見成效,她決定大幅調整教學方式與心態,以更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首先,鼓勵學生在臉書成立英語學習社團,增加討論與應用的機會。其次,試著架構英語學習網站(Quizlet),將上課內容打在上面,讓學生多一些聽說讀的機會,彌補學習時數不足的問題,另外,她還辦起了「英文歌曲快閃活動」,把快閃的概念與英文歌唱結合,讓學生們愛唱歌的天分延續,為開口說英文增加信心。

  說起一年的志工時光,朱文玲笑說,在教學上,這場「黃昏之戀」讓她瞭解到原來做一件事的動機可以純粹只是單純的喜歡,只要樂在其中、活在當下,不用太在意結果是否完美。

  在生活上,她則是重新愛上臺灣習以為常的「紅豆」。她笑說,初次與尼加拉瓜國民美食紅豆飯(Gallo Pinto)邂逅是在抵達的第二天,當時對紅豆飯的第一印象是「紅豆怎麼不像臺灣一樣晶瑩飽滿的,整盤米飯則像浸在紅豆汁裡,看起來乾癟暗沉……」沒想到吃完後,卻被扎實的口感與咀嚼的餘香吸引,而以大蒜、洋蔥、青椒提味,略帶鹹味的紅豆泥,則是另一個師出同門的美食,鬆軟綿密的口感,總成為下班及挑燈夜戰備課、學習西語時的最佳良伴。

  一年的海外服務生活,朱文玲收穫最多的不僅是尼加拉瓜的美食,還有豐富多樣的休閒生活,像是熱情奔放的騷莎舞(salsa)就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的甘苦,以及異國文化的衝擊,讓她步入人生嶄新階段之際,能從孤獨中重新發現自己,找到更多退而不休的價值與方向!

黃一中:學會化數字為實務,幫助災民有尊嚴地活下去

  「如果今天你曾經想過當海外志工這件事一次以上,那你就應該去試試看!」原本擔任國合會研究發展考核室專員,2015年7月底遠赴位於南太平洋的友邦索羅門群島,協助「索羅門洪災衛生計畫」任務,11月初返臺回任的專案志工黃一中感性地說。

  2015年的4月,索羅門群島因伊塔(Ita)颶風侵襲所帶來的豐沛雨量,引發該國歷來最嚴重的洪災,大水沖毀橋梁及供水系統等公共建設,導致腹瀉、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病例驟升。為改善當地衛生與健康情況,國合會與世界展望會合作,透過衛生推廣、供水系統修復及提供動物圍籬等方式,並搭配專案志工派遣,協助受災社區因應衛生與環境問題,並取得相關能力與資源,黃一中便是在此機緣下遠赴索羅門服務。

  談及3個月的服務時光,一臉黝黑,看起來就像個活力四射的大地之子黃一中坦言,因索羅門群島有將近 1,000 個島嶼,災後物資匱乏,衛生條件不佳,出入皆需透過船隻,且海象十分不穩定,推動計畫可說得「看天吃飯」。

  不過,他覺得最有意義的部分,便是計畫推動過程,工作團隊會充分傾聽在地居民的想法,討論出最適合的方案,而非以既定的模式套用在居民身上。例如,他所參與的畜舍設計工作,便以當地需求,與居民充分討論後,選擇小型木造豬舍作為計畫建造的標的,而非直接複製臺灣經驗。

  為了讓計畫能順利進行,黃一中除了勤跑社區、認識居民外,並與世展會計畫成員一起進行社區基礎調查,藉此勾勒出目標群體的需求、樣貌,還協助設計多種衛生教育宣傳海報,以提供社區志願衛生工作者進行推廣工作,透過互相學習、討論,將衛教觀念傳遞出去,逐步邁向社區重建之路。

  若問他此行最大的收穫,黃一中認真地回答:「除了從國際非政府組織身上學到國際援助體系運作的模式,更重要的是,當計畫內的數字變成活生生的面孔,除了讓我多了同理心,確切知道他們的困境,更能掌握實際的需求,協助他們有尊嚴地活下去!」

林怡如:泰北僑校的愛與愁,喚起曾有的熱情與決心

  談到泰北邊境,你的印象是不是如電影「異域」裡的畫面,出現一群身陷異鄉且孤立無援的義軍後裔,或是如已故作家柏楊為泰北孤軍所感:「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那般的悽愴悲涼?

  曾在泰北僑校擔任教學志工的林怡如坦言,現實生活中的泰北早已脫離電影或書籍裡刻劃的情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同在臺灣的你我,鎮日努力工作、努力念書、努力過活,只是讓她迄今仍懷念不已的是,學生熱切的眼神、全然的信任,他們比臺灣學生更多了些單純的美好。由於這些學生多已是華人第三代,日漸融入泰北社會,中文程度弱化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日趨薄弱,使得她有著如何讓華文教育維持下去的使命感。

  回顧在泰北的時光,林怡如除了教學工作,還要擔任班級導師,輔導學生人際與升學問題,甚而支援校內如籃球賽、演講、合唱、作文比賽等大大小小的活動。由於這些年輕學子多半離家來此,白天得上泰國學校的泰文課程,晚上還得上僑校的中文課程,加上課外活動十分豐富,許多青春期的煩惱,如人際、課業等適應的壓力,自然會找上「大姊姊」林怡如,事實上,能被學生如此掏心掏肺的信任,放心傾吐煩惱,對志工來說是莫大榮幸,有時也是莫大壓力。

  剛到泰北時,常不習慣學生遠遠看到老師就要打招呼、敬禮的做法,但久了之後知道這是泰北特殊的環境,所造就獨特的尊師文化,像是教師節時,學生除了須向師長獻花,還得行跪拜大禮,藉以強調尊師重道,如此重視傳統讓林怡如覺得,儘管自己只是個志工,卻有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責任與承擔。

  人生中能有幾回壯遊(gap year)可以浪擲?林怡如把給自己生命中最難得的時光獻給了泰北,泰北也回應了無數個美好的記憶,讓已回歸臺灣職場的她,擁有了記錄年輕足跡的記憶寶盒。她雖然因生涯規劃無法再次踏上志工旅程,但這段樂中帶點微苦的日子,午夜夢迴之際仍如潮水般,喚起她曾有過的熱情與決心。

蕭媄文:播種之餘,還要思考如何協助永續

  志工的影響力能有多大?一年之間,能讓位於非洲中西部幾內亞灣的聖多美普林西比被國際媒體CNN選為世界十大夢幻旅遊景點,國際旅客人數增加4,000多人,申請觀光簽證人數持續創新高,甚至連主管機關也因此地位提升,這不僅是出自志工之手,且是來自國合會的觀光志工蕭媄文所創下的紀錄

  自從2012年赴聖多美普林西比以來,將近兩年的時間,她協助該國在各大國際旅展嶄露頭角,讓世界認識這美麗的國家;另外也積極協助國內觀光發展系統,例如共同撰寫「觀光總體營造計畫書」,協助培育觀光人才等工作,藉由臺灣豐富的觀光產業經驗,以一名志工的力量協助一個國家進行產業的提升,成為名符其實的觀光推手。

  回想當年到任之際,由於聖多美普林西比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文,雖然服務前曾接受短期的語言訓練,但葡文程度距離與同事溝通仍有落差,所以語言成為很大的障礙,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更加積極地打入人群、尋找貢獻的機會。

  例如,剛開始為了讓大家認識她,每天上班走進觀光司一定是主動走到每間辦公室笑臉迎人打招呼,在磨合期尚未分派工作前,她已從過去的檔案資料,找到了可以著力的地方,主動提案辦活動,並採「共同提案」的工作模式,她用英文介紹企劃構想,同事則是把她的概念化為實際做法,一來一往間更為瞭解彼此,也避免了誤踩文化地雷的可能。

  服務期間,她陸續協助建置聖多美普林西比的觀光發展系統,就網頁建置、觀光拍攝短片等面向提供建議,並推動多項觀光工作坊與課程,與其他志工、同事一起辦理導遊英語培訓基礎班、辦理文化觀光創作行銷工作坊等。隨著旅客數攀升,為了提升服務品質,全國第一張為國際觀光客量身製作,以英、葡語二版本呈現的聖多美城市地圖摺頁即出自她的手筆,她還將地圖變裝成明信片,讓制式地圖結合明信片功能,並將地圖規劃出廣告募集區塊,為日後的更新覓得可能的經費來源,因而屢獲觀光司長的肯定。

  因為對深度旅遊的熱情,憑藉多年來踏遍40幾個國家的旅遊生活體驗,英國觀光碩士學位,以及旅行社帶團經驗,蕭媄文成功地將臺灣在觀光領域的經驗播種於聖多美普林西比,尤其,她為了讓聖多美普林西比萌芽的觀光能成為永續的大樹,其所經手的專案計畫和項目,都是與觀光司同事共同提案、共同執行,不藏私地分享交流彼此經驗與企劃細節,凡事皆以當地現有資源來做規劃,就地取材,並透過有計畫的教育方式,讓觀光司同事瞭解廣告媒體行銷的意義和效益,未來才可能如法炮製甚而擴大運用。

  「畢竟,我不希望這些技術和經驗,隨著我離開後一切歸零,而是期待走過的痕跡,多年後再來拜訪,已經變成了一條大道!」蕭媄文深切的期許著。

  回顧國際志工漫漫來時路,從朱文玲、黃一中、林怡如到蕭媄文,他們來自人生不同的階段,帶著各自的夢想與專長,透過國合會「海外服務工作團」的平台,各自在友邦與友好國家服務歷練:朱文玲在尼加拉瓜開創了第二人生,黃一中到索羅門第一線累積更多國際援助經驗,林怡如在泰北教育孤軍後裔中重尋自身的熱情與決心,蕭媄文發揮臺灣觀光專業,以永續的思考為友邦觀光事業開疆拓土。收穫儘管不同,但共通點都是,他們在異地打開心扉、用心感受,在奉獻的過程中,發現另一個潛力無窮、全新的自我,如此,方能將自己變成更美好的人,不枉生命中這段難得的吉光片羽。

本文節自國合會20週年會慶專書《關懷篇-以參與走入世界》,更多文章請見《心寬路廣 臺灣情》國合會20週年會慶專書線上瀏覽(請用chrome瀏覽器開啟)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83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