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一技在身,亮麗一生 太平洋友邦青年在臺提升就業力的故事《心寬路廣 臺灣情》國合會20週年會慶專書精選文章

文/國際教育訓練處 何佩如
圖/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太平洋島國青年技職訓練計畫」啟動迄今已邁入第三年,不僅為島國青年提供了生活及創業必備的一技之長,同時也藉由他們回國後的經驗分享,將臺灣職訓的火炬傳遞給其他人,讓更多的年輕朋友能藉著自立的技術,勾勒出生涯的希望與未來。

  走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前中區職訓中心)的訓練工場園區,臺中秋日午後微風正徐徐地吹進汽車工場的一角,看到一群來自南太友邦的學員正圍繞著一臺豐田(TOYOTA)汽車教學車,專注地看著課堂教師陳鏡燦詳細解說汽車內部構造,以及如何進行故障排除。

  這是自 2014年起,由國合會與中彰投分署合作的「太平洋島國青年技職訓練計畫」,對象是諾魯、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帛琉、吐瓦魯以及馬紹爾群島等太平洋友邦的青年,透過「水電修護」、「汽車修護」、「冷凍空調與能 源技術」及「電腦多媒體與網路應用」等專業技術分科、密集職訓課程,與青年創業輔導等課程,以4個月的時間,協助他們培養專業技術能力,返國後有一技在身,不論是受雇或自行創業,可立即投入職場服務,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

職訓援外,肇始馬紹爾

  國合會與中彰投分署合作的緣起,可說是從雙方共同推動馬紹爾技能訓練計畫開始的。中彰投分署國際合作小組科長戴佳坦回想當年計畫點滴,與馬紹爾政府單位反覆溝通、討論,調整實習場地與內容,將原先工場的動線、通風、整體運用及安全性逐一重新規劃調整,終於打造出符合規範的標準場地,成為馬紹爾首屈一指的實習工場。

  馬紹爾技職訓練計畫招募學員來源眾多,主要有來自馬紹爾學院ABC ToolBox Camp結訓的學員或已曾接受基礎技職訓練者、政府機關技工、民間企業人士及一般民眾等。參訓學員的英文與數理程度差異很大,如何因材施教,提供不同學生適切的教學與訓練,是教師們的重大挑戰。所幸中彰投分署的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搭配我國職訓中心的教材與課程規範,培育了100多位具有汽車修護或水電修護專長的青年,成為馬紹爾產業發展的新興中堅份子。

  也正因為曾經有過執行馬紹爾技職訓練計畫的經驗,戴佳坦與國合會同仁分析太平洋島國青年教育狀況與就業市場導向,認為適合當地發展的職業訓練仍應以「技術服務」型態為主,以適應島國「自營作業」(self-employment)、無酬家屬工作者或中小企業受僱者為主的職場型態。

  因此,在臺灣的訓練課程格外強調實用性,每天上午均進行「專業學科」學習,採課堂講授與分組研討方式進行,下午則進入工場實作,透過具豐富經驗的老師現場講解,靈活運用準備、講解、示範、實習及考核五步教學法,使受訓學員能更快地學到嫻熟技能。過程中,亦會依學員的程度與文化背景因材施教,為參與者量身打造出既實用又具挑戰性的課程。

熱切學習、追求夢想

  帶領這群海外汽車修護班的陳鏡燦老師表示,海外班的學員遠渡重洋來臺學習,態度認真,不懂的一定問到懂為止,下課後自行留下反覆練習,海外學員的學習壓力與目標理 想相較部分國內學生為大。
這群參訓學員中有一位特別顯眼的學員,她上課時比起其他男同學更為專注認 真,她就是來自帛琉的莎曼珊(Samantha Lynn Rechelluul)。莎曼珊是2014年來臺參加國合會「太平洋島國青年技職訓練計畫」22位參訓青年中的一位學員,而她也曾是帛琉蟬聯 6 年的角力冠軍國手。

  「在帛琉,修理汽車或進行水電維修工作多是經由師徒相授方式,運氣好的話遇到一位好師傅,才能真的習得技能,謀生營利就比較沒問題;這次來臺學習就像是遇到了很多很多位好師傅,除了可精進自身汽車修護的專業技術外,收穫最大的還是學習到運用數字精算、基礎理論與技巧」。莎曼珊研習期間非常投入,不僅擔任汽修班的助理老師,也學會了簡單的中文,她自己確信,返回帛琉之後,職涯之路一定可以走得更寬更廣。

  與莎曼珊同梯次來臺參訓的其他21位太平洋友邦青年一樣,幾乎都是第一次踏出國門,遠渡重洋到距離自己家鄉數百公里之遙的寶島臺灣,儘管忐忑不安,但熱切學習、追求夢想的心情不曾稍減。

  冷凍空調班的諾魯學員馬努恩(Maruan)指出,諾魯當地缺乏專業的職業訓練中心,過去僅有水配管工程的基礎知識,在臺受訓期間,取得冷凍空調專業技術,回國後將可實現他的創業夢;而來自同國參加水電修護班的馬素他尼(Masutani),雖已在公部門從事相關基層工作,在臺灣受訓,提升技能後,可望獲得升遷機會。

專業學習、面面俱到

  這群第一次出國的太平洋友邦青年,多數身上僅攜帶少許美元,拿起行囊就從自己國家出發,經過澳洲、斐濟或新加坡等第三地轉機,經過約30個小時的旅程輾轉抵達臺灣。

  他們對於文化調適上所做的努力,可以從開訓前後的差異發現,開訓前一天每個人身上都還是穿著T恤、短褲與夾腳拖,慢慢悠閒的走在中彰投分署的林蔭大道上,但自第一天正式上課起,就可以看到他們已懂得遵循訓練規範,穿著規定的制服與工作鞋。

  不僅在服裝上有所要求,在課程上,他們也得適應臺灣嚴謹的教學規劃。就像 2014 年來自索羅門群島的羅傑(Roger Maritoa),因獲得索羅門群島政府與太平洋共同體秘書處(Secretariat of the Pacific Community)合作youth@work計畫的推薦,獲得來臺參加水電修護班的機會。

  羅傑在中彰投分署這樣有規模的職訓中心上課的經驗,除了能讓他體驗到學習之路不是僅限於小朋友或年輕人,而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很多知識與技術是需要不斷累積學習才能獲得的,讓他的人生有著新的展望。

  讓他大開眼界的是,職訓中心老師對於各類精密機械的實務操作經驗老到豐富,而課程期間安排工廠參觀的行程,皆為臺灣具有代表性的業者及機構,諸如東元電機、臺灣電力公司、光陽工業、工研院或是勤益科技大學等,可以親眼驗證研習期間的技術是如何運用到實際工廠操作上,可說是獲益良多。

調整心態、技術提升

  40歲的帛琉學員依撒格•米祖盧(Isaac Mitsuru),他是2015年來臺參訓的學員之一,他的年紀是所有學員中年紀最長,也是一位技巧純熟的木工師傅。在臺受訓期間常提供班上年輕同學一些經驗分享,這次受訓也是依撒格非常熟稔的木工實務課程。因為他已是木工行業的熟手,來臺初期有點不能適應,於是他自己調整心態,轉成為木工老師的助教,適時提點其他未曾學過木工的同學,也讓他贏 得老師與同學的好感。

  據帶領2015年木工實務班的老師蔡浩章表示,依撒格剛開始都會用過去在帛琉的木工經驗,只是在紙上簡單的畫上草圖確認一下感覺,也未運用尺規等專業工具將設計圖轉印到實際木材上,以致成品常出現歪斜等其他問題。依撒格原本認為「先實際動手做了再說,若發現問題,再直接 在材料上進行修正就好了」。這樣「土法煉鋼」的模式,等到實作課程中要做出結構較為繁雜的家具時,就會出現瓶頸。

  經過4個月的課堂訓練,蔡浩章反覆與他溝通、糾正觀念,依撒格才領悟到,倘若沒有事先做好規劃及圖面確立等工作,後續在材料上進行修修補補,反而會浪費許多時間及材料成本。此後,依撒格不僅對木作工具與施作技法眼界大開,也開始對於商品行銷,甚至創業規劃有著更深入的思考,目的就是「要把在臺灣學到的技術帶回去,幫助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

  依撒格從原本堅持己見,到敞開心胸,願意放下過去的習慣,接受老師給予的專業建議,間接地也感染到其他學員,進而讓木工班整體學習氛圍更加融洽。而最令人稱許的是,依撒格在結訓典禮上展現的受訓成果作品,不僅讓所有與會代表驚豔,他個人也因而獲得來自現場帛琉貴賓所下的第一張工作訂單,為他的臺灣受訓之旅劃上圓滿句點。

  「太平洋島國青年技職訓練計畫」啟動迄今已邁入第3年,從以上這些學員的故事,彷彿感受到他們對於未來的希望;同時也藉由他們將臺灣職訓經驗傳遞至太平洋島國,讓友邦青年習得一技在身,從而亮麗一生。

本文節自國合會20週年會慶專書《希望篇-以教育建構夢想》,更多文章請見《心寬路廣 臺灣情》國合會20週年會慶專書線上瀏覽(請用chrome瀏覽器開啟)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630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