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1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1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當季專論》消失的國界:俄烏戰爭中波蘭對烏克蘭的援助

鄭欽模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

摘要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進入烏克蘭,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俄烏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波蘭對烏克蘭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成為引人矚目的亮點,本文嘗試從歷史的角度,來剖析波蘭及烏克蘭的關係,並從中梳理出波蘭在本次俄烏戰爭中,之所以大力援助烏克蘭的背景因素,未來,波蘭與烏克蘭亦將攜手致力兩國經濟的發展,以彰顯兩國間特殊的情誼。

關鍵詞:波蘭、烏克蘭、俄烏戰爭、國際援助

一、前言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大軍進入烏克蘭,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俄烏戰爭,也為飽受疫情摧殘的世界,增添幾許悲情與無奈,感嘆地緣政治的脆弱性,更無奈獨裁者始終未曾改變的窮兵黷武。然而在殘酷的戰爭中,並非只有墮落與貪婪,人們仍可以看到許多人性的光明面與希望。西方國家不再複製 2014 年的姑息與綏靖,北約堅定地站在烏克蘭的背後,提供各式各樣的軍事援助,歐盟與七大工業國(G7)則祭出一輪一輪的經濟制裁,削弱侵略者支撐戰爭的底氣,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從各個面向提供烏克蘭抵抗侵略所需要的資源,甚至派遣志願軍前往烏克蘭戰場,俄烏戰爭儼然已經成為文明世界對抗獨裁者破壞國際秩序與既有價值體系的戰場。而在這場攸關文明與價值的戰爭中,波蘭對烏克蘭的各種援助,無疑是戰場外最引人矚目的亮點,也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脣齒相依」的兄弟邦誼。

波蘭的挺身而出,相當程度緩解了戰爭中最難解的一項困境:難民問題。回顧 2011 年敘利亞內戰造成的近 8 百萬難民,而且有將近一半在歐洲大陸滯留,遠超過歐盟的負載能力,因此造成不少人道危機。殷鑑不遠,此次俄烏衝突一爆發,人們念茲在茲的就是人道災難。所幸波蘭在戰爭伊始即親上火線,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不但提供各式各樣的援助,還開放邊界廣納烏克蘭難民,很大程度地減輕了戰爭帶來的人道危機。本文將從波蘭和烏克蘭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出發,檢視兩國的地緣政治處境,再聚焦波蘭對烏克蘭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最後歸納總結此一人道主義的國際合作典範。

二、歷史上的波蘭與烏克蘭


從 16 世紀後半葉到 18 世紀波蘭的強盛時期,也就是盧布令聯合(Unia Lubelska)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時代,今日烏克蘭的大部分領土曾隸屬於波立聯邦。18 世紀末俄、普、奧三國聯手瓜分波蘭,烏克蘭全境併入俄羅斯。一戰後波蘭重獲獨立,為了東部邊界爭議,分別與烏克蘭、蘇聯和立陶宛開戰,戰後波蘭獲得了寇松線(Curzon Line)以東被俄羅斯佔領的土地。二戰期間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團體為了爭取國家獨立,曾對居住在烏克蘭東部的波蘭人進行大規模屠殺,也就是波蘭文化和國家遺產部副部長雅羅斯瓦夫.賽林(Jaroslaw Sellin)於 2022 年 8 月中旬所提到,烏克蘭政府必須承認烏國在二戰期間所犯下的種族屠殺罪行,該結果導致 10 多萬波蘭人死於非命,而波蘭也對境內的烏克蘭人進行報復。而當年的波蘭東部領土,在二戰結束後被英、美、蘇三國協議決定讓渡,變成了蘇聯治下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 3 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土,最終導致波蘭國土約 47% 的流失。這是波蘭人的歷史創傷,也是 70 多年來波蘭人與烏克蘭人難解的心結。[1]

波蘭與烏克蘭的歷史糾結並沒有阻礙波蘭援助烏克蘭的決心,倒是俄羅斯的官方藉此大作文章,在沒有任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útin)多次強調波蘭人「一直希望能併吞烏克蘭西部領土」,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圖雪夫(Nikolay Patrushev)指控「華沙已經採取行動要兼併烏克蘭西部」。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Sergei Naryshkin)強調,波蘭認為烏克蘭不可能戰勝俄羅斯,所以有收回烏克蘭西部領土的計畫。[2] 克里姆林宮的目的恐怕不是真的認為波蘭會入侵烏克蘭,而是要凸顯普京所謂「烏克蘭只是一個拼湊出來(artificial)的國家」,強調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應該統一的理論基礎。[3] 筆者曾就教波蘭雅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的學者盧比納(Michał Lubina)此一問題,他表示波蘭和烏克蘭確實有一小段互相殘殺的過去,但造成悲劇的元兇之一是俄羅斯,俄羅斯才是兩個民族共同的敵人,這相當程度解釋了為什麼波蘭能盡釋前嫌,大力支援烏克蘭抵抗俄國入侵。

三、唇亡齒寒的地緣政治因素


波蘭支持烏克蘭的民族獨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 1920 年代,當時波蘭第二共和的肇始者,也就是波蘭國父的畢蘇斯基(Józef Piłsudski)元帥曾說過:「除非烏克蘭能夠從莫斯科獨立,否則以俄國對領土的貪婪,將會讓歐洲持續動盪。」他強調:「如果沒有獨立的烏克蘭,就不會有獨立的波蘭。」因此他在 1920 年發起軍事行動,支持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反抗布爾什維克統治。[4] 人稱「普京大腦」的杜金(Alexander Dugin)則撰文宣稱,依據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的地緣政治理論,烏克蘭、波蘭和東歐國家,一起構成了所謂「隔離帶」的一部分,西方只要用「隔離帶」攔住,俄羅斯及歐亞區域就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帝國,因此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是一個帝國。[5]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華沙辦公室主任蓋貝特(Konstanty Gebert)指出:「烏克蘭不只在為自己的自由而戰,也在為我們的自由而戰。」他進一步指出,俄國入侵之前,以波蘭為首的前蘇聯衛星國家與成員國,就不斷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主要成員國美、英、法、德警告:俄羅斯很危險。[6]

曾任波蘭總統顧問的庫斯尼(Roman Kuźniar)曾撰文指出,烏克蘭居中東歐地緣政治的核心地位,烏克蘭是俄羅斯帝國「皇冠上的珠寶」,俄羅斯要延續霸權就必須征服烏克蘭,因此波蘭在此一地區的外交政策就是要爭取(win over)烏克蘭,因此烏克蘭的獨立對於波蘭的安全與歐洲的擴大至關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波蘭積極引介西方國家、組織的力量來支持烏克蘭獨立。[7] 對普京而言,構建後蘇聯時期空間(the post-Soviet space),也就是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進一步整合,仍是最重要的政治工程,這一般也被解讀為恢復前蘇聯。[8] 另一方面,波蘭民眾也非常害怕「俄羅斯勢力」的再度崛起。其實包含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甚至中亞國家如哈薩克的民眾,都感受到昔日蘇聯衛星國家,對於俄羅斯有意重建「帝國」野心感到疑慮,這也是為什麼相較西歐國家,中東歐國家對俄羅斯的態度更為強硬,施加更嚴厲制裁。

四、援烏總動員


此次波蘭對烏克蘭的援助可謂全國上下總動員,不但在外交上積極奔走,推動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支持歐盟一輪又一輪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更安置了大量的烏克蘭難民,也成為自由世界援助烏克蘭的窗口,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更多次親訪基輔,成為烏克蘭堅實的後盾。而波蘭政府於開戰後不久的 3 月 7 日,就提出特別法案,內容是關於烏克蘭難民的居留權、提供安家津貼、與波蘭人同樣享有兒童津貼、提供接待家庭為期 2 個月的每日補助、烏克蘭人工作權、行政簡化等,希望幫助烏克蘭人在波蘭盡快展開新生活。[9] 波蘭的 GDP 沒有西歐國家高,但波蘭卻是這次俄烏戰爭中捐獻僅次於美國的國家,也是歐洲花費最多經費接納烏克蘭難民的國家,許多民間組織也自發性地協助身邊的烏克蘭人。波蘭還得積極處理過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問題,幸好今年冬天波蘭可從波羅的海以及立陶宛導入天然氣,雖然費用較為昂貴,但可以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

波蘭人在支援烏克蘭所展現的動員力與組織力令人欽佩。戰爭爆發後,各地波蘭人透過社區、網路社群、慈善機構發起募資活動,獲得全民響應,以驚人的速度將募得的物資送到烏克蘭、波烏邊境,以及提供波蘭各城市的烏克蘭難民使用。波蘭邊境的難民接收站隨處可見以烏克蘭文書寫的住宿、工作、物資、交通資訊,有志工們的協助、有行動餐車提供免費熱食、飲料給長途跋涉而來的難民,讓初抵波蘭的人們安心迎接未來的生活。波蘭人在精神上同樣大力支持烏克蘭,城市裡隨處可見烏克蘭國旗和反戰標語,舉辦大型遊行抗議俄羅斯的侵略。令人感動的例子不勝枚舉,波蘭南部觀光勝地扎科帕內(Zakopane)的飯店業者為難民提供免費住宿,知名入口網站 onet.pl 首頁多了一個特別的區域——烏克蘭專區,以烏克蘭文提供各項重要資訊,包含即時新聞、物資取得、免費醫療服務、波蘭東正教堂活動、兒童教育、交通、心理諮商、求職訊息等,透過全方位的資訊,在物質上與心理上幫助烏克蘭人在波蘭安心生活,波蘭迄未廣設難民營,人們敞開心胸接納上百萬烏克蘭難民到家中住宿,這些都是自發性的援助行動。[10]

五、結論


波蘭在此次俄烏戰爭中對烏克蘭的援助,不但贏得世人極大的尊敬,也創下了國際合作與援助的典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伴隨而來的附加價值。首先化解了波蘭和烏克蘭曾經的歷史糾結,二戰期間那段因為極端民族主義與爭取民族獨立所造成的互相屠殺的仇恨,將在此次波蘭的援烏努力下,相當程度獲得化解,波蘭、烏克蘭兩國將跨過宗教的藩籬,成為兄弟之邦。相反地,俄羅斯將長時間失去這個東正教兄弟,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波蘭人在歷史有相當多的恩怨情仇,普京的野心侵略不但擴大了這些仇恨,更結下了千古難解的深仇大恨。

這次俄烏戰爭大大團結了北約,也化解了波蘭長期的地緣政治焦慮。冷戰結束之後,北約這樣的集體防衛(collective defense)軍事同盟理應隨著蘇聯及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的解體而解散,然而西方為了應對潛在的危機,仍堅持讓北約繼續存在,擔負著維和(peace keeping)、對抗恐怖主義,甚至因應氣候變遷的任務,較之過去面對蘇聯的軍事威脅,北約成員國承擔義務的意願大大降低了。波蘭身處歐洲防務的最前線,對於北約的轉型憂心忡忡,對於普京擴大俄羅斯安全空間的企圖尤其戒慎恐懼。俄烏戰爭的爆發首先證明波蘭並非杞人憂天,波蘭積極團結北約支援烏克蘭也為自己贏來更安全的地緣政治環境。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不但親赴華沙發表演講,強調「俄羅斯不要想入侵北約一吋領土。」同時部署大量的空降特種部隊及愛國者飛彈系統在波蘭境內,且與波蘭軍隊進行聯合演習。英國也在波蘭部署先進的導彈系統,德國提高千億歐元的軍武預算,使軍費支持達到 GDP 的 2%,這些都是遏制俄羅斯西向野心的利器。

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導致許多烏克蘭人痛失家園,同時,波蘭經濟快速增長,出現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兩個條件結合之下,受到戰爭波及的烏克蘭紛紛湧入波蘭尋求工作機會,[11] 截至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之前,已經約有 135 萬烏克蘭人在波蘭居住或工作,同時前往波蘭就讀大學的烏克蘭學生也在持續增加中,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GUS)的數據顯示,2021/2022 學年在波蘭就學的外國學生,最大宗即是來自烏克蘭(約 36,000人),佔所有外國學生的 42%。[12]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波蘭與烏克蘭將攜手致力兩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俄烏戰後烏克蘭的重建工作,我們可以用「兩國同心、其利斷金」來總結此一國際合作與援助的典範。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國致力於人道援助與國際合作,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早年由於國際空間的限縮,主要聚焦於邦交國的民生建設與經濟援助,當年我國的農耕隊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協助當地發展農業,解決當地人民的糧食問題,享有極大的盛名。隨著臺灣經濟的高度發展,我國援外的規模與內涵都在提升,甚至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基金會作為統籌機構,不問是否邦交,也不計較恩怨,遠如中國的汶川大地震、日本 311 大海嘯,近如土耳其大地震,都看得到臺灣的影子。尤其 COVID-19 疫情初期,臺灣首先對友邦提供市面上已幾乎被搜刮殆盡的口罩、防護衣⋯等醫療物資,而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波蘭⋯等國家,也在隨後捐贈臺灣難以順利購得的疫苗。捷克參院議長更於 2020 年 8 月下旬突破中國的外交禁忌,率團訪問臺灣;立陶宛也率先以臺灣為名相互設立駐外館處。波蘭與臺灣的例子,在在都證明友誼與正義可以化解恩怨,更能突破政治的藩籬,引領願意展開胸懷的國家與人民,共同面對困難、化解難關、迎向未來。

 

註釋

1  “Poland wants Ukraine to admit genocide.” RT, August 16, 2022. https://www.rt.com/news/560961-poland-ukrainegenocide-bandera/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23).

2  Stanislav Kuvaldin, “Why Russia Keeps Insisting That Poland Is Preparing to Partition Ukrain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July 12, 2022.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olitika/88585 (accessed on February 8, 2023).

3  Vladimir Putin, “On the Historical Unity of Russians and Ukrainians,” President of Russia Office, July 12, 2021. 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6181 (accessed on February 6, 2023)

4  Piotr Bejrowski, “Polish Ukrainian Cooperation during the Polish-Soviet War,” Polish History, https://polishhistory. pl/pilsudski-and-petliura-together-against-the-bolsheviks/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23).

5  Yaroslav Hrytsak, “Putin Made a Profound Miscalculation on Ukraine,” New York Times, March 19,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03/19/opinion/ukraine-russia-putin-history.html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23).

6  Jakub Bodziony, “Bez fobii i bez uległości - nowe otwarcie w relacjach polsko-niemieckich,” Kutura Liberalna, November 15, 2022, https://kulturaliberalna.pl/2022/11/15/bez-fobii-i-bez-uleglosci-nowe-otwarcie-w-relacjach- polsko-niemieckich/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03).

7  Kuźniar Roman, Poland’s Security Policy 1989-2000 (Warsaw: SCHOLAR Publishing House, 2001), 52.

8  鄭欽模(2016)。《重返強權:俄羅斯國家安全政策變革之研究(1998-2019)》,頁 173-174。臺北:翰蘆出版社。

9  Marek Strzelecki, “Poland to set up $1.75 billion fund to assist Ukrainian refugees,” Reuters, March 7,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poland-set-up-175-bln-fund-help-ukrainian-refugees-2022-03-07/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23).

10  Jo Harper, “Poles helping out as Ukrainian refugee crisis intensifies,” Poland Weekly, February 28, 2022. https://polandweekly.com/2022/02/28/poles-helping-out-as-ukrainian-refugee-crisis-intensifies/ (accessed on February 11,2023).

11  Maciej Duszczyk and Kaczmarczyk Paweł “The War in Ukraine and Migration to Poland: Outlook and Challenges,” Intereconomics 57, No. 3 (2022), (https://www.intereconomics.eu/contents/year/2022/number/3/article/the-war-in- ukraine-and-migration-to-poland-outlook-and-challenges.html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23).

12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https://stat.gov.pl/en/topics/education/ (accessed on February 11, 2023).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46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