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8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8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編者言》小島國 大問題

2021 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期間,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吐瓦魯外交部長科菲(Simon Kofe)身著西裝、捲起褲管,站在大海中發出沉痛呼籲的畫面,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具反差效果的方式,讓世人正視氣候變遷對於小島國家的衝擊,而這也是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列出全球的 52 個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的共同心聲。

然而,氣候變遷帶來國土沉沒的危機,對於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而言,僅為冰山一角。受到先天環境、自然資源,以及後天人為因素、技術不足等的影響,這些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大多面臨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慢性病問題等生態、包容及永續議題的衝擊,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存及國家發展,因此,亟需仰賴國際間的援助。為此,許多區域大國為了擴大自身的區域影響力,便以對外援助作為表達友善的工具,儘管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在國土面積、人口及經濟力量上都不具關鍵性影響力,但部分國家因地處戰略樞紐,因而成為大國間政治角力的場域。

在我國的邦交國當中,包括太平洋地區的諾魯、吐瓦魯、馬紹爾、帛琉,以及加勒比海上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海地等,均屬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如何透過外交關係強化與這些國家的交往,對我國尤其重要。因此,本期的《當季專論》便以〈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的國際援助〉為主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透過不同的面向,來探討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透過國際援助的方式來提供協助。

而在本期的《焦點企劃》中,則以〈從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的觀點看國際援助〉為題,特別訪問了今年「我們的海洋大會」(Our Ocean Conference, OOC)主辦國帛琉農漁暨環境部的史蒂文‧ 維克多(Steven Victor)部長,與讀者分享帛琉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藉由外援協助帛琉渡過難關。另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楊宗愈博士,則以自身與國合會曾合作推動「索羅門群島資源植物調查暨植物誌編纂計畫」的經驗,與讀者分享生物多樣性對於島國的重要性,以及該計畫的執行過程。

單就人口及面積而言,這些島國或許只是蕞爾小國,但在全球對抗氣候異常帶來的環境衝擊此重大國際議題的過程中,這些「小」島國則首當其衝面對攸關國家存亡的實質問題,反而成為影響經濟大國在區域政治議題設定上的關鍵角色。《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希望透過本期的內容,讓讀者們進一步瞭解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同樣身為島國的臺灣,可以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援助。

當期論文摘要

當前澳洲對太平洋地區島國的援助政策
(劉德海,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及國際事務學院澳洲研究中心主任)

基於地緣政治與戰略安全的考量,澳洲一向視南太平洋地區為其勢力範圍所在,然而,進入 21 世紀以來,澳洲獨霸南太的局面面臨中國崛起的挑戰,而美中兩超強戰略推擠加劇,使積極挺美的澳洲莫里森政府與中國的關係更形惡化。2021 年 9 月澳洲和英、美兩國簽署歷史性的AUKUS 安全協議,堪稱是莫里森總理的外交大勝,但今(2022)年 5 月澳洲國會大選前夕,自由黨- 國家黨聯合政府因索羅門群島與北京簽署維安協議,被在野的工黨抨擊為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外交最大敗筆。

《當前澳洲對太平洋地區島國的援助政策》一文主旨即在探討當前澳洲對太平洋島國的區域援助政策,究竟中國因素是否為驅動澳洲對此地區援外政策的主要動力,而澳洲對此地區援外政策的挫敗是否正因北京的介入,還是另有原因?本文文末作者盼透過檢視澳洲的經驗為我國援外政策提供動能。

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的慢性病與國際援助
(徐永偉,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

臺灣的邦交國中有多個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加上氣候變遷、天然災害等多重挑戰,更阻礙這些國家的整體發展。臺灣有先進的醫療經驗,近年來醫療援外的模式,逐漸以公衛醫療計畫為主軸,透過提升邦交國慢性病防治的能力,協助其達成永續目標 3.4,降低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比率。《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的慢性病與國際援助》一文將透過作者曾推動的吉里巴斯臺灣醫療計畫,以及聖文森國糖尿病防治能力建構計畫的分享,審視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慢性病的嚴重性,以及彰顯國際援助的意義與重要性。

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的社區韌性建構
(劉怡君,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廖翊筌,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專案佐理研究員)

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因獨特的環境、社會和經濟特性,以及敏感的海陸生態系統,而成為氣候變遷中最脆弱的地區;協助其建構氣候韌性,並強化社區對於氣候危機的適應能力,乃是國際社會亟需正視且予以援助的核心焦點。《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的社區韌性建構》一文藉由梳理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風險和韌性等相關論述,輔以菲律賓怡朗市(Iloilo City)之案例分析,剖析形塑社區韌性的關鍵要素。最後,以臺灣之國際合作未來發展方向,對於協助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建構社區韌性提出政策建議。

合作交流與社會連結:試論臺灣在大洋洲合作援助計畫的新契機
(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政政,夏威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Sra Manpo Ciwidian,夏威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本文以「合作交流」與「社會連結」這兩組觀念為主軸,探討臺灣在大洋洲合作援助計畫的新契機─在定位合作援助計畫時,從「援助」朝向「合作」的精神,促進交流互惠;在思考及執行合作援助計畫時,能貼近島國文化脈絡中將社會關係擺在中心,建立臺灣與島國/ 人民的社會連結。隨著發展與援助的典範移轉,近年島國集體的外交策略強調主體性,而大洋洲重要的社會文化特質,也影響他們對合作援助計畫的期待。本文將以帛琉教育計畫,從島民觀點來說明臺灣原有的計畫如何能貼合「合作交流」與「社會連結」,具有發展潛力,可為未來借鏡。最後則提出由於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概念與大洋洲的親近性,增加原住民在各式合作援助計畫中的參與,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08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