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6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6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焦點企劃》因應氣候變遷,臺灣不落人後也不該被 遺落── 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心得

祝康偉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主編

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極端天氣衝擊全球,百年一遇的災害,似乎已成為了一種「新常態」。面對攸關人類存亡的危機,在 2015 年,各國透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協議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 2℃之內,以 1.5℃為目標,將減排義務擴及中、印兩國,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氣候變遷資金予開發中國家,協助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化因應能力,且以 5 年為週期,檢視各國「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減碳值的成效。在 2018 年,則進一步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布的特別報告,確認限制升溫 1.5℃的目標,在 2030 年前全球碳排放量減半,以及最晚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的行動基準。

因 COVID-19 延宕 1 年,甫於本(2021)年 11 月 13 日於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落幕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6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UNFCCC COP26),形同《巴黎協定》後,首場檢視全球是否確實力守限溫目標的評量-集結近 200 個國家、近 4 萬名國際代表參與,在疫情未歇與大國角力下,這眾所注目、號稱關乎人類存亡的關鍵會議,究竟遭遇了哪些困難?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發展?

受限國際現實,臺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締約方成員,但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期盼為全球氣候危機做出更大的貢獻,多年來皆有官方與民間代表組團參與,本次再度由行政院環保署邀集國內公私部門及民意代表,以「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名義與會,舉辦「臺灣日」及多場周邊會議,藉此展現臺灣與國際社會並肩因應氣候變遷、落實能源轉型的決心。

因此,為掌握 COP26 會場第一線的觀察與心得,本刊特別邀請此次同行的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國泰金控程淑芬投資長,以及工研院綠能所鄭名山副所長等 3 位團員,分別以援外、金融及能源轉型面向分享獨到的見解。

一、為臺灣發聲,國合會成果豐碩


本屆峰會主辦國之一的英國,為何會將會場選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根據媒體報導分析,除了彰顯工業革命發源且轉型成功,引領全球前進的意涵,亦有展示英國脫歐後的氣象,替蘇格蘭獨立爭論降溫的企圖。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方大會為會議設定了 4 大目標:第一,減緩-確保到本世紀中全球實現淨零目標,並保持升溫控制在 1.5℃度內;第二,調適-保護社區和自然棲息地;第三,資金-已開發國家需兌現在 2020 年前,每年向貧窮國家提供 1,000 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用於幫助貧窮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和減少碳排放,因為過去 10 多年來承諾始終未曾兌現;第四,合作-敲定《巴黎協定規則書》(Paris Agreement Rulebook),使《巴黎協定》 全面運作。

在 COP26 的會場安排方面,則循往例分為「藍區」和「綠區」。其中,「藍區」所在為蘇格蘭會展中心,由聯合國管理,供官方各類談判,舉辦主要會議、展館、周邊活動等使用,「綠區」設在格拉斯哥科學中心,由英國政府管理,供非官方組織舉行各種活動和研討會。大會召開期間,時值英國疫情高峰,為因應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聯合國特別祭出一整套嚴格的防範流程,以藍區為例,若要進入此區,得通過層層關卡,首先是 COVID-19 檢測結果及護照檢查,必須先取得 COVID-19 陰性檢測報告,可選擇在大會入場前排隊採檢,或在大會前領取自我檢測包,將結果上傳主辦方指定的網站,接著通過安檢關卡,方能取得大會入場證。

連續參與 3 屆氣候峰會,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指出,過去臺灣團隊因屬於「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只能在「藍區」周邊活動,很難進入供談判、設展的核心區,大會所有官方行程、官方議決之前的非正式會議,總缺臺灣的身影,但臺灣憑藉多年來透過國際合作與各方夥伴合作累積的成果,在本屆會議期間,不僅提升了受注目的程度,亦有許多突破性的發展。

他強調,「環境」相關發展經驗向為臺灣的強項,亦是國合會業務優先領域,因此,本次參與聚焦「氣候調適」、「氣候金融」、「能源轉型」、「科技運用」及「夥伴關係」等議題,並透過場內、外周邊會議與展覽,分享國合會多年來與友邦與友好國家,推動環境相關計畫的成果,凸顯臺灣在全球環境議題的貢獻,例如,與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帛琉、貝里斯等夥伴國,以及中美洲銀行(Central American Bank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 CABEI)、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東加勒比海國家組織(Organisation of Eastern Caribbean States, OECS)、中美洲環境與發展委員會(Central American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CAD)、世界農民組織(World Farmers' Organisation, WFO)等國際機構,合辦或參與其周邊會議,探討如何以包容性發展落實氣候正義,善用氣候金融引導綠色轉型,結合創新科技與方法促進淨零排放,將國際合作發展計畫結合碳交易機制強化企業參與誘因,以及如何強化夥伴關係、運用技術協助幫助小型島嶼國家推動調適計畫。

此外,國合會與美方於氣候與環境議題在本次峰會亦有實質進展,包括首次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在重要國際場域合辦周邊會議,共同表達支持小型島嶼國家氣候行動,另參與了臺美環保署的周邊會議,開啟國合會與全球環境教育夥伴(Glob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rtnership, GEEP)倡議合作的機會。在展覽部分,包括協助帛琉成立的「氣候韌性島嶼社會聯盟」,展出了南太島國如何運用傳統知識、社區運動與集體行動以適應氣候變遷衝擊的案例,以及配合我國政府規劃的「臺灣日」活動,以「資通訊科技增進農業韌性」、「地球觀測技術在防災之運用」、「創意解決島嶼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等援外計畫成果參展,吸引了眾多國際媒體及與會者關注討論。

另在連結友我國際社群方面,國合會除與既有合作機構深入洽談未來合作方案外,亦藉此次會議互動商討創新方向與合作機會,包括向致力於生態系統碳盤點與具碳交易經驗的非政府組織「溫洛克國際」(Winrock International)了解「藍碳計畫」推動經驗,與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了解其首創以《巴黎協定》第 6 條為基礎的「氣候行動催化基金」等。

他表示,本次率員隨行政院代表團與會,參與了友邦及友我國際機構舉辦的場內、外周邊會議與展覽高達 13 場,為歷年最高,亦參與了外交部安排的友邦與友好國家 12 場雙邊會議,以及與理念相近國際機構的 7 場會談,更曾與瑞士總統帕梅林(Guy Parmelin)同台,不僅與友邦及多邊機構在「藍區」展館共同舉辦或參與周邊會議,更獲重要國際組織高層主動洽談合作 案,整體成果十分豐碩。

二、透過金融創新,將淨零碳排導向正向循環


活躍於各大國際氣候倡議行動,曾獲「亞洲頂尖永續超級女性」(Asia’s Top Sustainability Superwomen)殊榮,擔任國泰金控投資長,以及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IGCC)主席的程淑芬,受國際與國內非政府組織邀請,首次參與氣候峰會,便擔任了 4 場周邊論壇與 1 場亞洲責任投資論壇的與談貴賓。

她所參加的第一場活動,便是由國合會與中美洲銀行合辦的論壇,主題是探討在氣候變遷與新冠疫情下,如何賦能女性與微中小企業。她引用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所強調的「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提醒金融業在邁向永續發展之路上,不該忘掉對弱勢族群的「包容性」,且應擺脫舊有預防呆帳、過度依賴信用評等的思維,積極尋求公私部門合作與創新,學習如何支持較弱勢的新興國家、微中小企業與女性族群。

她認為,真正的「金融創新」不單只是把焦點放在商品上,而是在審核流程、風險取捨的習慣上,也能有所改變,像是在評估投資授信案之際,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新興國家、微中小企業與女性族群在還款能力上看似高風險,但若透過系統性的協助,以志工的模式,助其提升專案財務可行性、公司治理,以及藉專案、履約保證等方式,將其變成可融資、可投資對象,便有機會將彼此的關係導向正向循環。

另外,「淨零碳排」成了全球行動的趨勢,掌握融資及投資工具的金融業,在支持企業推動淨零碳排的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她強調,「永續金融」比以往傳統的投資,更在意「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 ESG)的承諾,銀行的資金用途必須要能帶來綠色效益,反之,在全球倡議降低對高碳排企業投融資的壓力下,金融機構勢必也會檢視對高碳排企業投融資,對不積極轉型的企業停止提供資金。「氣候撤資」的概念便是當企業承諾淨零排碳,兌現的時間已屆,卻無進展且無改善可能,投資方就可能考慮減持賣股。

她以國泰金控為例,多年來即以綠色融資支持臺灣綠能產業,期盼加速邁向淨零產業鏈,積極扮演協助企業減碳轉型的「支持者」與「促進者」的角色。

其中,在「支持者」部分,包括集團旗下的國泰世華銀行為國內以專案融資方式,提供企業太陽能及離岸風電專案協助的先驅,國泰人壽、國泰創投則提高綠能產業投資比例,國泰產險為綠能專案提供工程保險,國泰證券則為綠能產業提供承銷服務等。另為扮演好「促進者」的角色,近年更參與多項國際級議合倡議,共同與國際大型投資人為促進企業積極淨零而努力,諸如 2017 年起,領先業界參加了由控管全球總資產超過 60 兆美元的 617 家投資人組成的「支持氣候行動 100+」(Climate Action 100+),以及機構投資人與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合作的倡議活動 CDP Non-Disclosure Campaign,作為企業參與氣候變遷評比的指標,成功議合台塑石化、鴻海及中鋼等 3 家臺灣企業承諾 2050 年淨零碳排,採取行動降低整個企業價值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依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框架,加強氣候變遷相關的財務資訊揭露。

程淑芬投資長提醒,臺灣企業在「永續金融」的著墨上,似乎集中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事實上,依據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牽涉面向甚廣,不僅關切氣候、海洋等環境議題,更強調對社會及人民福祉的關懷,需要公私部門協力才能完成。另外,她也觀察到國際上愈來愈嚴格檢視企業與金融機構「漂綠」(greenwashing)的疑慮,因此,當企業忙於各自表述 ESG 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的同時,卻沒有真正弄懂永續發展目標每項目標定義的條件,隨著跨領域專家對彼此專業知識稍有涉略,專注行銷永續形象而不落實,有可能被批評是漂綠、漂永續,讓產業蒙羞。

她強調,這次與會最大的心得,就是全球面臨環境氣候、資訊安全、供應鏈所形成複合式風險,企業已無法視而不見,因循傳統的做法。此刻,必須開始思索整體的風險管理與策略布局。淨零碳排非一蹴可及,企業踏出決策與行動的第一步,不妨先從產品的生命循環(如原料取得、製造、運送過程、使用、廢棄處理)開始進行碳盤查、計算碳足跡,接續與環境結合,設定減碳目標,並進而透過供應鏈的力量擴散減碳的影響,若等到碳費、碳關稅上路之後才開始做,已經喪失先機。她也提醒政府應儘早制定企業淨零碳排的框架,協助企業找出減碳的環節,並將碳足跡納入生態循環中,讓企業與國家在轉型之路上,都能有所憑據,充分掌握效率。

三、COP26 趨勢底定,臺灣產業應加速轉型升級


工研院本次參與會議,除了以「工研院的 2050 淨零策略與低碳科技創新」為題與國際社會分享臺灣如何透過「創新低碳科技」協助產業轉型升級,亦與我國友邦貝里斯共同主辦藍區主會場周邊會議,並邀請了國合會、金管會,以及國際智庫 Perspectives Climate Change 的專家學者們一起探討淨零轉型與綠色金融的願景。

工研院綠能所鄭名山副所長表示,身為臺灣研發機構龍頭,工研院近年在「綠色節能」、「永續發展」等技術展現亮眼成果,已於 2021 年 4 月,成立了「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將針對「供給」、「需求」、「製造」、「環境」、與「經貿法規」5 大面向,探討臺灣 2050 年淨零排放策略:在供給面上,追求零碳排電力供應;需求面上,最重要是提高能源效率與改變消費行為;製造面上,強調低碳製造;環境面上,積極發展碳捕捉與碳循環;經貿與法規面上,因應全球碳定價與碳關稅趨勢等議題,運用跨領域產業的創新科技力量,協助臺灣邁向「2050 淨零碳排」目標。

他認為本次會議整體而言,儘管會前大多國家都提交了更新版的「國家自定貢獻」,但很顯然的如先前預測般,全球排放路線不僅沒有往 1.5℃路徑邁進,甚至連 2℃都做不到,僅由原本的 2.7℃略減為 2.4℃,看來仍是杯水車薪,因此,這次會議決議將尋求所有締約方在 2022 年底前提出更有力的 2030 年目標。

而從最終產出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可以看出,《巴黎協定》擘劃出來的未來趨勢大致底定,化石燃料終究會逐漸退場,持續追求淨零目標,包括到 2030 年將全球 CO2 排放量相對於 2010 年水平減少 45%,並在 2050 年左右達到淨零,並致力削減非 CO2 溫室氣體(含甲烷),特別是各締約方將於 2022 年提交更強有力的 2030 年減碳目標,也呼籲要將各國環境差異納入考量,長期低碳發展戰略應兼顧公正轉型,且更重視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損失與損害,可以預期未來除了減碳科技之外,也必需加速發展調適科技。

他提醒,全球企業 2050 淨零碳排行動,當中不乏與臺灣供應鏈關係密切的國際大廠,包括蘋果、微軟、Nike 等,臺灣產業多半以代工為主,勢將因品牌商的要求加速綠色轉型,以維持企業競爭力。在零碳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與企業經營者、高階管理人必須支持與投入資金與資源發展零碳技術,加速供應鏈轉型,以因應愈趨嚴苛的零碳機制。

尤其,此次會議的亮點與重點-《巴黎協定》第 6 條實施細則規則書的通過,包括規範國家間多元性的「合作方法」(Cooperative Approaches)(協定第 6.2 條)、方法學須經巴黎協定相關委員會認證、專案形式的「永續發展機制」(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協定第 6.4 條),將能加強各國透過碳市場機制合作,進而提高減碳的效率、同時降低成本,並將財政資源引導到最有效的區域和項目上。過去一直延宕不決的全球碳市場機制規則、形式和程序,終於在 COP26 有所定案,可預期未來國際碳市場將逐漸成形。臺灣雖非屬締約國,無法直接依照第 6 條規則書進入國際市場,需要透過友好國家的國際合作,再參與國際碳市場,並藉此協助國內零碳轉型,這方面的國際合作與國際談判,將是未來臺灣在外交與經貿方面的重要工作。

他認為,有關碳排放的價格訊號與各國邊境的碳管理如碳關稅,最終仍得回到以貿易為主的談判桌,因世界各國皆已投入碳定價與碳關稅研擬,臺灣也須及早以國際貿易措施與手段應對氣候變遷,研判減碳貿易措施衝擊,並修訂國內法規與研擬國際經貿談判策略因應。以行政院環保署目前預告中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為例,其中納入的碳定價相關制度,關於我國擬定的標準與驗證數據,未來還是得仰賴雙邊或多邊的貿易談判尋求國際承認,方能讓我國碳盤查與碳足跡的計算與國際接軌。

他進一步指出,在目前新興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碳稅議題發酵下,各類減碳技術的人才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包括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各領域都需要大量人才。而面對國際產業競爭,產業將需要更國際化的碳管理人才,不管是每個企業的碳排盤查,還是日後產品碳足跡的檢核認證都需要人力的投入。透過這些專業人才,協助盤查企業營運中所有碳排放量,精準針對高碳排活動優先減碳,以及盤點零碳技術,找出能以最小成本達到最大效益的減碳方法,從資源永續循環經濟思維,在產品設計初始階段即思考資源使用,從源頭控管碳排放,並將環境永續轉為企業競爭力。

四、結語


英國內閣大臣兼 COP26 候任主席夏爾馬(Alok Sharma)曾大力呼籲,「COP26 不是 Work Shop 或大拜拜,它必須是實現氣候目標的論壇,」「每個國家都必須發揮自己的作用,因為在氣候問題上,世界將共同面對成功或失敗。」然而,會議愈接近尾聲,討論益發白熱與激烈,數個關鍵議題懸而未決,待閉幕日推遲了一天,總算產出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但在印度、中國等倚賴燃煤能源國家的抵抗下,文件最終將「逐步淘汰」(phase out)燃煤的共識,刪修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不僅沒有附加明確的減煤時程,也為石油與天然氣留下過大的自由空間。

此一結果除令許多倡議者失望,也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直指:「地球的命運依然危在旦夕⋯⋯我們仍在敲響氣候災難的大門。」夏爾馬遺憾地表示:「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1.5℃的目標仍未消亡,⋯⋯但它的脈搏十分微弱,我們必須守持承諾,快速地行動,才有可能維繫它的生命力。」

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認為,協議內容雖與《巴黎協定》將升溫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 1.5℃ 之內的目標相去甚遠,但仍不能抹煞本次會議在降低化石燃料、煤的使用、控制甲烷排放、停止砍伐森林與土地惡化、擴大私部門參與氣候金融、增加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財務援助,協助其建立調適能力、加強潔淨能源技術研發運用,及將《巴黎協定》第 6 條的《巴黎協定規則書》 定案等議題達成重要協議的貢獻。

就開發援助的角度,這些決議對援外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趨勢與重點,包括:氣候調適型計畫將較以往獲得更多之援助資金比率;在所有的援助發展資金中,能源效率提升及替代能源類型計畫將占更高的比率;私部門將擴大氣候資金參與投融計畫比率,其計畫與政府開發協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計畫將做更緊密結合;《巴黎協定》第 6 條有關碳信用額度市場交易機制將更廣泛運用於援助發展工作。因此,國合會未來將持續研議,推出有利我國與友邦之國際環境合作與發展策略方案,靈活運用金融工具、納入更多利害相關方,掌握永續經營「利基」,以協助友邦對抗氣候變遷、落實國家自定貢獻,並在國際場域爭取更多資源,實踐「Taiwan is Helping」之精神。

另外,史立軍副秘書長也觀察到,COP26 舉行期間,年輕的氣候運動者紛紛走上格拉斯哥街頭,呼籲大會及各國政要正視年輕人在氣候決策中的重要性,如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召集年輕人遊行抗議與會的國家領導人缺乏實際作為,只優先考量經濟、國際利害關係,卻賠上年輕人的未來,強烈批評 COP26 已成政治人物的「漂綠」大會,以友善環境為名義,遮蓋掩護其產品、政策、或行動。同時,他也看見許多臺灣的年輕人積極參與此次會議,他們組成青年代表團,以觀察員身分親睹盛況,儘管無法上台發表意見,但從旁審視談判內容,系統性了解國際談判的流程,亦替臺灣在氣候解決方案上提出建言,督促政府為全球氣候盡應有的責任,讓臺灣在氣候議題上的聲音持續被聽見。

202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屆滿 30 年之際,COP27 已選定埃及紅海渡假勝地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各個締約方將再度齊聚一堂。根據埃及環境部長阿布德阿濟茲(Yassmin Fouad Abdelaziz)所言,這場會議將聚焦如何加強為窮國提供氣候援助,屆時,全球領導人也將具體說明他們將減排多少、在何時開始減少排放,如何推動符合正義的能源轉型供國際社會檢視。

氣候災難已兵臨城下,臺灣與全球是否能化危機為轉機,將達成淨零排放視為世代共同的責任,並肩因應與互助,為了改變地球的未來,臺灣不落於人後也不該被遺落!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0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