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6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6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當季專論》打造亞太綠能中心 加速企業綠色轉型

石百達 *、蔡維哲 **

摘要

在全球淨零排放的轉型浪潮之下,本文淺顯的介紹臺灣政策目標、再生能源現況、民間倡議、企業做法、產業永續分類標準、綠色金融發展、專案融資模式與綠色供應鏈佈局等議題。希冀臺灣在淨零轉型的永續發展過程中,凝聚社會共識、持續創新產業技術、發展各種新體系(城市、教育、農業、交通等),攜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共同價值的外交夥伴們,一起合作朝向低碳淨零、永續共好的新世界。

關鍵詞:淨零排放、再生能源、綠色金融、專案融資、企業綠色轉型、永續分類標準、綠色供應鏈

一、前言


2015 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1 次締約方會議(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1st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UNFCCC COP21),196 個國家締約通過歷史性《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將全球暖化目標控制在「保持全球均溫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遠低於 2℃」,並「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 1.5℃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今(2021)年的科學報告中亦提到,如果要將升溫目標控制在 1.5℃,2030 年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半,並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也因為全球暖化問題的重要與急迫性,截至今年 6 月為止,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陸續宣示 2050 年之前要達成淨零排放。[1][2]

我們臺灣也面臨氣溫持續上升,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RCEC)研究顯示,臺灣從 1911 年到 2020 年以來,溫度已上升 1.6℃,超越全球平均1.07℃。面對不斷升溫的氣候危機,蔡英文總統也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明確提到 2050 淨零轉型是臺灣的目標,綠色和平組織在 7 月份發佈的民調結果亦顯示,有高達 82.5% 的比例支持政府 2050 達成淨零排放。賴清德副總統日前引用總統的 2050 淨零轉型目標,更進一 步說明未來的三大策略推動方向:第一,碳排放目標一定要明確,而且路徑要具體可行;第二,要有綠色成長戰略;第三,則是要推動公私協力合作。政府行政部門也正視此議題並加速推動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除了要將「2050 淨零排放目標」納入之外,更要因應歐盟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推動碳定價機制與專款改善氣候變遷。這些作為在在彰顯臺灣積極接軌國際推動氣候治理,同時也將減碳挑戰視為經濟、產業和社會轉型的新機會。

二、推動能源轉型,發展亞洲綠能中心


再生能源在推動「2050 淨零排放目標」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政府設定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全國總發電量 20% 的能源轉型目標,其中包括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 20GW(GW 為電量單位,即 10 億瓦),離岸風力發電裝置容量要達 5.7GW。除了現有的太陽能與風能發電之外,產官學各界也必須投入創新,尋找像「綠氫」(green hydrogen)或新生質能等潔淨能源。政府大力推動發展綠能,並不只是單單為了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的能源轉型,更希望藉由國產化要求,將再生能源發展成為臺灣核心戰略產業,並透過人才培育與健全產業供應鏈,積極推動臺灣成為亞洲綠能中心。

根據經濟部網站資料顯示,臺灣在太陽光電的發展上,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到 6.6GW,雖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下,有很高機率無法達到年底設定的目標 8.75GW,但是這個數字也已經達到年度目標約 76%。如果從單位國土面積太陽光電裝置量年複合成長率的角度來看,2016 年至 2020 年之間臺灣的成長率為 47.5%,日本則為 14.77%、韓國為 34.21%,對照日、韓成長率,也可彰顯臺灣近年在太陽光電的快速成展。其他像是今年 3 月啟用的全球最大海上太陽能彰濱崙尾東電廠,首年即可供應 2.5 億度電力,無疑也是臺灣太陽能光電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另外一個重要的綠能引擎則是聚焦在風力發電,經濟部網站上截至今年 6 月底的資料指出,臺灣的風力裝置容量達到 863 MW(MW 為電量單位,即 100 萬瓦),其中陸域有 735 MW,離岸有 128 MW,因為離岸風電產業所需要的技術門檻與開發成本皆較高,所以國內廠商參與的進展相對太陽光電產業較慢,然而在經濟部能源局的積極推動之下,臺灣在離岸風電上也已成功走過第一階段示範獎勵以及第二階段潛力場址,即將邁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的新紀元。本土的開發商台電、中能發電與上緯新能源等也都在這個過程中快速地累積經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局也在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選商規則特別拉高供應鏈國產化的比重至60%,在此設定引導之下,合理預期臺灣未來在風機系統(如台達電、東元等)、電力設施(台汽電、東元、台灣 GE、華城、中興電工等)、水下基礎(興達海基、世紀風電等)、及海事工程(台船環海、伯威海事等)等產業都能持續茁壯成長。展望未來,提取深海區域風力資源的浮體式風機亦擁有龐大的市場商機,當然伴隨而來的技術挑戰也是本土廠商可持續努力突破的新藍海。[3][4]

在氣候治理這個全球重大議題上,因為臺灣眾多企業是國際大廠的重要可信賴夥伴之故,所以有些企業的腳步是走的比政府更快、更急。像是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微軟(Microsoft)、蘋 果(Apple)、亞馬遜(Amazon)、惠普(Hewlett-Packard Company, HP)、沃爾瑪(Walmart)與耐吉(Nike)等國際知名品牌皆早已推動淨零碳排,也對於其供應鏈夥伴有不同做法的要求,不過大抵還是從購買再生能源、植樹造林、採用可回收材料、開發無碳 / 低碳產品等方式著手。除了面對國際大廠綠色供應鏈的嚴格要求之外,隨後也要因應碳關稅的貿易衝擊[5],所以臺灣很多企業在淨零碳排上非常積極,像是位處國際半導體產業鏈中游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今年 4 月就宣布要把 700 多家供應鏈廠商的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採購重要指標;台積電更已買下國內 6 億度綠電、佔直供與轉供綠電憑證市場高達 99.5%。此外,臺灣也已經有 10 幾家指標型企業,如台積電、台達電、宏碁、聯電、葡萄王、大江生醫、金元福等加入國際非官方主導倡議 RE100,承諾在 2050 年前達成 100% 使用綠電。國內非官方倡議也有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wa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TAISE)簡又新董事長與中鋼、 中華電信、日月光、遠傳、中鼎、台泥、沃旭能源等 27 家公司合組「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推動淨零排放倡議(2030 年辦公據點零碳排、2050 辦公與生產據點零碳排),積極透過承諾、行動、第三方驗證、資訊透明、議和與教育等方式鼓勵產業界積極投入綠色轉型。

三、綠色金融扮演關鍵角色


邁向永續轉型及低碳經濟新模式,金融也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如何將資金正確引導至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實踐變成一個重要而且急迫的課題。然而,在實務上要瞭解公司或是投資標的有沒有實踐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或是具體實踐 ESG 的程度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是對專業金融機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像是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總裁巴克(Peter Bakker)就提到,2020 年全世界已有超過 600 種 ESG 評比、超過 4,500 個 ESG 績效指標,針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評比,結果常常會有不一致的情況發生。[6] Berg, Kölbel and Rigobon(2020)研究也顯示,著名機構間的 ESG 評比相關性約只有 0.61,遠低於不同機構做信用評等的相關性。[7] 鑒於金融機構、企業及投資人可能缺乏具可靠、且可一致性比較的資訊及基準作為判斷或評估依據,歐盟陸續發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導方針、或監理架構,例如:非財務報告指令(Non-Financial Reporting Directive, NFRD)、新金融市場工具指令(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MiFID II)及保險銷售指令(Insurance Distribution Directive, IDD)、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 Regulation)、歐盟分類法氣候授權法案(EU Taxonomy Climate Delegated Act)、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等等,讓相關 ESG 資訊更加透明、更加標準化,降低企業或金融產品可能出現「漂綠」(greenwashing)或是高估擱置(stranded assets)價值之情形。為了透過金融機制引導金融機構、企業及投資人促進永續發展、健全永續金融的生態體系,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去年也陸續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公司治理 3.0 ─永續發展藍圖」及「資本市場藍圖」。其中,金管會亦攜手環保署參考歐盟永續分類規則(EU Taxonomy),委請國內 2 大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與金融研訓院建構「臺灣永續分類標準」,首波聚焦在全體國銀放款量最大且最集中的三大類產業(製造業、不動產業、運輸倉儲)、現有產業 22 項經濟活動、與 12 大項前瞻經濟活動,也因為臺灣在產業供應鏈分工極細且中小企業居多,導致在臺灣執行的困難度遠大於歐盟聚焦在 500 人以上的大型公司。

綠色金融的另外一項重點在於綠色債券與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ing)上,臺灣在綠色債券的發展上已略具雛型,根據金管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1.0」推動成果顯示,截至 109 年底,保險業投資綠色債券約新臺幣 358 億元,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也已累計發行 56 檔綠色債券,合計發行總額約新臺幣 1,607 億元。然而在離岸風電的開發上,因為成本與風險皆很高,因此常採用過往臺灣銀行業相對比較陌生的專案融資[8],特別是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方式,在開發風場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像是亞太地區最大單一離岸風場的允能雲林離岸風場,就是採用這個專案融資方式,總開發金額新臺幣 940 億元中,新臺幣 742 億元為專案融資(約佔 79%),剩下金額則由股東出資,達德能源持有 73% 股權,日本投資團隊佔 27% 股權。融資團隊包括共 4 家本土銀行、15 家外商銀行、及 3 家出口信貸機構(丹麥 Export Kredit Fonden、德國 Euler Hermes 及荷蘭 Atradius),新臺幣 742 億元中的 54% 屬於出口信貸機構擔保,無擔保專案部分則佔 46%。雖然無擔保部分有較高風險,不過在低利率環境、完善保險規劃、以及拿到台電 20 年期前高後低躉購費率的情況下,也有 4 家本土民營銀行願意參貸近新臺幣 170 億元。為了因應這種股東高槓桿的開發模式,經濟部也設定發起人股權不得低於 5 成的門檻,如果持股比率降到低於 5 成的股權移轉就須要事先經過專案審查,這個規定實際也派上了用場。因為新冠肺炎,延宕工程進度使得允能風場整體開發金額上修到約新臺幣 1,200 億元,達德能源在面臨 200 多億財務缺口的情況下,轉移 23% 股權給法國道達爾集團(Total),在經過此次釋股之後,發起人達德能源持股下降至 25%。[9] 從這個股權轉移的案例,經濟部能源局係採「有條件通過」,包括確認帳務屬實,否則扣除履約保證金、增資金全數用於風場開發,以及不得再進行股權變更等條件。這些股權轉移案例也都間接讓經濟部在設定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條件時,更加重視特設信託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公司股權架構、開發商的財務健全度與資本能力,而且也研擬更明確的訂定股權變更規範[10],相信經濟部在更嚴謹要求下,也能間接鼓勵更多本土銀行,特別是公股銀行,參與臺灣離岸風場開發的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參考國外輸出信用機構(Export Credit Agency, ECA)打造的「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初期將提供新臺幣 1,000 億元的融資保證能量,這也勢必將在離岸風電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過程中,扮演引導臺灣金融業資金支持國家重大建設的重要角色。更長遠來看,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將來更可能發展為支持國內開發商前進其他國家開發風場。

四、結語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今年 3 月曾公開表示:「綠色供應鏈是未來的趨勢,臺灣也要加速前進,確保臺灣產業競爭力。」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接著在 4 月份也明確指出:「綠能是國家競爭力的象徵。」這些論述顯示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減碳排放進度、綠色金融推動都將影響臺灣整體貿易、牽動企業獲利,當然也提供臺灣企業升級轉型的契機。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SEMI)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也在今年 3 月呼籲,透過產、官、學、研多方合作,提前布局綠色供應鏈韌性,臺灣是有潛力發展再生能源產業成為護國山脈新屏障。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數據統計網站 Our World in Data 顯示,截至 2020 年底,臺灣於再生能源發電量發電比率上是持續領先韓國、新加坡及香港,穩居四小龍之冠。像是離岸風電領域,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明確表示,全世界 8 成優良風場都在臺灣海峽,而且臺灣目前是走在日本、韓國前面。[11] 當然光有風場條件仍不足以成功,臺灣發展離岸風電的工程還要面對天然環境的挑戰,包括颱風、地震、海床地質以及海流等問題,但只要我們逐漸累積風電廠開發經驗之後,就可效法丹麥走入國際市場,搭配國發會的國家融資保證機制,向亞洲輸出離岸風電技術、設備以及專案融資模式,像是越南就擁有東南亞最好的風力資源。臺灣產業一向擁有堅強的製造實力,經濟部從 COVID-19 疫情整合國產工具機產業組成的「口罩國家隊」之後,也逐漸累積整合中小企業發展產業「國家隊模式」,持續應用在節能、創能、儲能、智慧系統整合、電池管理系統及電力調度智慧化等方面,相信定能支持政府與民眾攜手共同朝向淨零排放的目標,打造能源轉型新興本土綠能產業鏈。除了迎向未來亞洲綠能轉型的龐大商機,更進一步厚植臺灣實力,連結美日參與印太綠能相關建設,以及在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上建立合作架構,與美國等民主國家合作參與「為世界重建更美好的未來」的國際綠能相關基礎建設計畫。

 

註釋

*  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E-mail:ptshih@ntu.edu.tw。
**  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E-mail:weiche@mail.nsysu.edu.tw。

我們也特別感謝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金融研訓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與台大生工系永續發展研究室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們所提供的資料與建議。本文的所有觀點皆為作者之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意見。

1  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ECIU). (2021). Taking stock: A global assessment of net zero targets. https://eciu.net/analysis/reports/2021/taking-stock-assessment-net-zero-targets

2  淨零排放的意思是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溫室氣體不單是指二氧化碳,還有甲烷(CH4)、臭氧(O3)、 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氟氯烴(HC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

3  目前在亞太地區,南韓與日本已有針對浮動式技術發展提供鼓勵措施。南韓是透過拉高綠電憑證中的電力加權比權來獎勵離岸較遠的浮體式風電技術;日本則是直接在躉購費率(Feed-In Tariff, FIT)上進行鼓勵。

4  台船亦在今年 9 月與外商福廷綠能源公司(Flotation Energy)簽訂離岸風電浮動式風機合作備忘錄,希望引入歐洲成功的專案經驗,在 2026 年先設置浮動式示範風場。

5  歐盟在今年 7 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簡稱 CBAM),預計在 2023 年實施,前 3 年為過渡期,首波課稅項目包括水泥、肥料、鋼鐵、鋁業及電力等五大類高碳排產品。臺灣廠商屆時可提出證明,如果在臺灣出口時已支付過碳稅,且沒有出口退稅,就能夠在歐盟獲得抵減,否則就要向歐盟購買價格浮動的「CBAM 憑證」,並繳交進口產品碳排放量費用。美國與日本也擬跟進歐盟,正在擬定相關機制中。

6  WBCSD (2020), “ESG ratings... it’s a bit of a zoo”, https://www.wbcsd.org/Overview/News-Insights/General/News/ESG-ratings-it-s-a-bit-of-a-zoo

7  Berg, Florian and Kölbel, Julian and Rigobon, Roberto, Aggregate Confusion: The Divergence of ESG Ratings (May 17, 2020).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438533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3438533

8  臺灣上一波規模較大的專案融資業務機會為十多年前採 BOO(Build-Own-Operate)模式之民營電廠案(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 IPP)。

9  達德能源的第一次股權移轉係發生在 2020 年,將原始 73% 股權轉售 25% 股權給泰國上市公司 Electricity Generating Plc(EGCO)。

10  政府目前在業者取得電業執照以前並無接管機制,與台灣高鐵案在開始就有強制收買機制納入三方協議不同。

11  補充說明: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 4C Offshore 在 2014 年「Global Offshore Wind Speeds Ranking」報告 中提到,世界上風況最好的 20 處離岸風場,臺灣海峽占了其中 16 處;2010 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曾 利用遙感資料,發現彰化沿海地區風力平均密度每平方公尺 750 瓦(常年風速高達每秒 7 公尺以上),這在世界上是屬於名列前茅的高品質風場。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2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