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5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5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焦點企劃》疫情下,加速永續發展目標進程的 6 大 關鍵

祝康偉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主編

摘要

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於 2015 年 9 月決議通過《2030 永續發展議程》,以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為藍圖,擘劃影響全球未來 15 年人類文明的方向進程,期待達成終結貧窮、消除不平等,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等願景。

如今,距離 2030 年不到 10 年之際,卻遭逢 COVID-19 這隻百年大疫的「黑天鵝」,持續以史無前例的方式,撼動全球社會與經濟。面對這場仍在進行中的災難,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一再呼籲, 國際社會正處於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關鍵時刻。

究竟當時序進入 COVID-19 大流行的第 2 年時,在回首與遙望之間,它對永續發展目標帶來了哪些深遠的影響?面對目標達成的漫漫長路,我們該洞悉哪些關鍵概念,抓緊哪些反轉的趨勢與創新,又該如何加速的追趕與補強?

一、COVID-19 對於達成 SDGs 之衝擊


COVID-19 對 SDGs 目標達成的衝擊究竟有多嚴重?長期關注全球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無任所大使簡又新博士,針對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ESA)分別於 2020 年、2021 年年中發表的《永續發展目標報告》分析。

他指出,2020 出版的報告呈現的多為 2019 年年底疫情爆發前的數據,由此版本看來,即使未受疫情影響前,全球永續發展的進程已然大幅落後原先 SDGs 所設定的目標。時隔一年,2021 年的版本則顯見疫情肆虐後驚人的影響:包括全球極端貧窮率 20 多年來首次上升,2020年有 1.19 至 1.24 億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在教育方面存在著代際無法傳承的災難性風險,另有 1.01 億兒童未達最低閱讀能力水準,這有可能抹殺 20 年的教育成果;婦女面臨家庭暴力增加, 童婚在近年下降後預計會再上升,愈來愈多無償和低薪照護的工作,不成比例地落在婦女和女孩的身上,影響其受教的機會,並造成收入的損失,甚至危及健康。

此外,新冠疫情為各國帶來巨大的財政挑戰,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而言—債務困境顯著增加,外國直接投資和貿易急劇下降,更暴露各國內部和各國之間的不平等,越是貧窮和脆弱的人群越容易感染病毒,且首當其衝地承受經濟崩潰的惡果。這場危機威脅到全球非正規經濟中16 億工作者的生計,國際旅遊業的崩潰不成比例地影響到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國際間疫苗分配亦存在巨大的不平等。

若輔以 2020 年 6 月 30 日由劍橋大學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策略聯盟(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合作發表的《2020 年永續發展報告》,並藉「混合或中等負面影響」、「高度負面影響」、「未知影響」3 種程度審視,更能清楚窺見 COVID-19 對 SDGs 各項目標的衝擊(見附錄表 1)。由此表的統計數據可知,COVID-19 對於「社會面向」的 SDGs 影響程度較高(共 8 項),全部均在混合或中等負面影響以上,其中高度負面影響數達 4 項;其次為 「經濟面向」,在混合或中等負面影響以上共 3 項;影響最小者為「環境面向」,在混合或中等負面影響以上共 1 項。

臺灣第一個綠能群眾募資平臺「陽光伏特家」的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補充,就「社會面向」 而言,全球目前有超過 50% 的農村人口和 20% 以上的城市人口缺乏醫療保健資源,22 億人缺乏水、42 億人無法獲得基本衛生設施與服務,受限這些結構性因素,使得位處社會經濟脆弱度高的老年人、孩童、女性、身心障礙患者及慢性疾病族群受到的威脅加劇,更挑戰不同國家面對傳染病風險的承受及處理能力,以及「健康不平等」與「社會不平等」的惡性循環。

在「經濟面向」,因各國政府紛採封鎖措施,重創經濟活動,估計 2020 年全球 GDP 減少3.5%,2021 年雖可恢復增長 2.9%,但仍較原預估增長 5.8% 降低許多。總體經濟衰退導致工作流失,對弱勢勞工帶來更大衝擊,例如中小企業、自雇者、日薪工作者、女性、青年及移工等勞動力所受的影響最深切。2020 年全球有 166 個國家因應疫情而關閉學校,停課不只造成學習中斷,也可能讓弱勢孩童失去營養餐食、加重女性的育兒及居家照顧重擔。

在「環境面向」部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資料顯示,2020 年 COVID-19 帶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年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降幅,整體下滑幅度約 6%,地球環境拜封城、工廠停工、交通運輸停擺所賜,看似得以喘息,她認為疫情過後,若全球經濟及社會生活未能做出根本性的體質轉變,那麼改善也必然是短暫的。

簡又新董事長亦強調,儘管全球經濟放緩,短期內有利於降低對地球環境的威脅,但氣候變遷的腳步卻沒有停歇,隨著全球溫室氣體的濃度持續增加,全球平均氣溫達到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 1.2° C,氣候危機已然兵臨城下。

時至今日,全球疫情仍未見消褪,重重危機正阻礙多數的發展計畫,對發展進展產生系統性的摧毀。因此,他認為此刻該嚴肅思考如何加速行動,彌補龐大的缺口,將遠遠偏離的發展目標拉回正軌,以重塑更環保、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經濟環境。

二、掌握 6 大關鍵字,加速永續發展目標進程

(一)VUCA 時代再臨

VUCA 是由多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與混沌不明(ambiguous)4 個英文字組成,此一概念為 1990 年代冷戰結束後,由美國因應當時時局所生,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再度興起,時值 2021 年,針對 COVID-19 超乎人類認知的衝擊,VUCA又引起世界各國與企業高度的重視。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黃正忠董事總經理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2021 年最新的《全球風險報告》顯示,全球 7 大「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highest likelihood risks)中,「傳染病風險」(infectious diseases)位居第 4 名,是自 2006 年以來首見;環境類風險則占大宗,如第 1 名極端天氣、第 2 名氣候行動的失敗、第 3 名天然災害、第 5 名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人為環境災害,數位支配權集中,以及數位不平等則分占6、7。

他強調此結果並警示:「COVID-19 尚未平歇,何時捲土重來,是否潛藏著毀滅性的後果,仍讓人摸不著頭緒。長遠來看,疫情的影響看似是暫時的,但未來還有更多的傳染病及非經濟性風險等著收拾我們,怎能不戒慎恐懼!」

(二)提升韌性與數位轉型

面對 VUCA 時代瞬息萬變、模糊動盪的環境,以及前所未有的破壞和壓力,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指出,既然對外部因素無能為力,不如以強化內部因素來應對,因此,如何提升穩定性(韌性、可靠和有效率)和活動力(快速、靈活、能適應)及打造「組織敏捷性」,便是在 VUCA 世界中抵禦逆境、無助,甚至麻木的最佳防禦措施之一。

黃正忠董事總經理表示,疫情凸顯了 VUCA 已成新常態,全世界的經濟、社會及環境都受到大幅度的影響,有些面向是暫時性的震盪,有些卻是永久性的改變:反映到個人,是生活型態的調整及工作模式的改變;反映到產業,則加快企業數位轉型的速度與數位服務的深度及廣度。其中,包含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學習、大數據以及雲端等新興技術,也在疫情肆虐的艱困時刻開始展現出應用價值。諸如產業為強化整體供應鏈的韌性,加速了數位轉型和自動化的腳步,像零售業將重心移轉到數位行銷和電子商務,餐飲業以線上點餐、外送拚零接觸商機,醫療領域也朝向結合 AI、數據,藉以提升遠距醫療服務能量。

近來各國政府透過數位轉型,例如韓國政府積極打造「數位新政」,聚焦數位基礎建設、非接觸產業育成與社會間接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 SOC)數位化等 3 大推動方向。臺灣則強調「6 大核心戰略產業」,包含強化資訊及數位、資安、精準健康、國防及戰略、綠能及再生能源產業、民生與戰備產業等,期盼臺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及綠能發展 4 大中心,便是著眼 IT和數位轉型的價值,掌握加速轉型的機會。

(三)綠色和包容性復甦

儘管 COVID-19 造成龐大的生命損失與經濟災害是迫切的危機,但是,其背後更深遠且致命的氣候變遷問題也不容小覷。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提醒,即使我們正處於 COVID-19 危機中,仍應採取行動,避免氣候危機。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破壞,讓弱勢國家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且無可避免地成為「難民引擎」,逼迫民眾、家庭,甚至整個社區遷徙以覓容身之處。

她表示,地球暖化已為未來經濟與金融穩定形成一大威脅,各國的總體經濟政策會是對抗氣候變遷的核心。在當今全球經濟努力走出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衰退時,各國應抓住機遇擴大綠色投資、推動經濟轉型和多邊合作,促進經濟成長和就業,實現綠色和包容性復甦。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補充,到了 2100 年,氣候變遷致死率可能比 COVID-19 高出 5 倍、且導致的經濟損失等同每 10 年發生一次肺炎大流行。因此,疫情過後我們應努力擴大再生能源成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守護環境,藉此加速脫離奠基於化石燃料及掠奪自然的傳統經濟模式,才能在重建經濟的同時避免氣候災難。

她強調,疫情過後的世界,我們除了在綠色復甦的過程中努力達到公平正義,亦應加強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宗旨:「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疫情蔓延讓我們更加清楚了解,防疫安全網不能遺漏任何國家或人群,必須持續強化全球夥伴關係、成為彼此應援的力量,才能一起守護地球家園。

(四)淨零將成為主流

回顧 2020 年,COVID-19 無庸置疑是撼動全球的關鍵字,在 2021 年,則換成了「淨零排放」(net zero)。所謂「淨零排放」,就是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以電力使用而言,就是 100% 使用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25 國宣示「淨零排放」,包含歐盟、日本、韓國以及美國皆宣布將於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中國則於 2060 年。其中,歐盟已於 2020 年 9 月通過《歐盟氣候法》,規範其會員國都必須遵守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並透過減少排放、投資綠色技術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歐盟整體目標。此外,世界經濟論壇亦發布《淨零碳排大挑戰:供應鏈的契機報告》,針對碳排量較大的「8 大行業」,分析其供應鏈可協助推展氣候行動的潛在影響力。其中,食品業碳排量居首,占全球 25%;其次分別為營造業的 10%;時尚、貨運與家庭消費性產品各占 5%;電子產品、專業服務和汽車業則各占 2%。

而今年底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第 26 屆締約方大會(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6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UNFCCC COP26),主辦國英國已將2050 年追求「淨零排放」倡議形塑成本世紀應對氣候變遷的成敗關鍵,呼籲全球共同參與減碳的倡議及履行,「淨零排放」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議題。

另根據國際能源署今年發布的《2050 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指出,在全球平均溫度不超過 1.5℃的目標前提下,要實現 2050 年全球淨零排放,必須將能源生產、運輸與消費方式徹底轉型方能達標。

尤其,在淨零導向下,2020 到 2030 年間,能源總投資將增至每年 5 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年增 0.4%,同時創造 1,400 萬個能源相關綠色就業機會。

(五)循環經濟將改變產業文化

「未來地球的發展,石油、能源或是各項資源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歸零。這是可預知的未來,更是思考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絕佳時機。」黃正忠董事總經理直言。

他分析,有別於線性經濟的架構,當開採原物料製成產品送到消費者手裡,大部分的產品會在使用後成為垃圾被掩埋或焚化,生命週期非常短暫。循環經濟的概念,除了將各式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最重要的是創造出具備「逆物流」的「封閉迴路」的循環方式,也就是從生產、 製造、回收、應用,皆由同一家企業執行,在設計時,便將可能產生廢棄物的「解方」納入,藉此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流程,將可能錯置、浪費的資源降到最低,確保資源的價值在任何時刻 皆能最大化。

國合會李栢浡副秘書長補充,循環經濟是整個價值鏈的產生,從生產開始一直到消費端,甚至是消費完要回到生產面時,所製造的廢棄物都應處理、不造成環境污染等等,都是有所循環不能間斷。

邁向循環經濟的設計除了可將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從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度,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當企業將此精神帶入,不僅能擺脫「降低成本」的沈疴,重新建構和制定創新的商業模式與規則,由於價值鏈注入再生的機制,還能創造共享的「消費文化」,為了達成零排放、零廢棄的目標,業者需要尋求互賴共生的機會,建構出一個優化、負責、合作的產業文化,進而改變商業模式和法律規定,創造更多新的價值。

(六)鼓勵私部門參與,快速擴大復原動能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觀察發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自 2015 年啟動以來,除了國家或城市層級的參與外,在私部門領域當中,尤以企業參與 SDGs 的推進最為積極。

她以 2018 年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針對全球前 250 大企業所進行的《企業因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分析報告》發現,已有 77% 企業開始看見 SDGs 的影響,並且伴隨著投資人、政府、客戶及整體社會對企業永續揭露的期望倍增,在 2030 年以前,回應 SDGs 將成為 企業責任及永續發展的關鍵作為。「由此可知,結合企業行動及商業拓展策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將可快速擴大動能。」

她以一手創辦的綠能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為例,透過打造國內最大公民電廠平台,結合創新綠能公益模式,除了幫助人人享有永續能源,還能藉由企業贊助與民眾的愛心,將綠能帶到弱勢角落,點亮兒童、老人及身心障礙患者的未來。她認為此一綠能公益模式不只達到 SDG7「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可負擔、可靠的、永續的,以及現代的能源」,也是推進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處方,有助於創造一個更為公平的社會。

私部門對於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根據統計,私部門約佔開發中國家 6 成的 GDP 貢獻、8 成的資金流,並提供了 9 成的就業機會。自 2015 年以來,國際社群即不斷強調私部門加入國際援助行列的重要性,從 2016 年開始,聯合國舉辦高階政治論壇(High-level Political Forum, HLPF)之際,也同時召開 SDG 商業論壇,至 2017 年,SDG 商業論壇已有1,500 位來自業界的人士參與,除了聯合國之外,許多國家也開始推動私部門參與 SDGs 的發展工作。

然而,將本求利是企業經營的根本,對於私部門來說,並不一定得像公部門一般,懷抱著遠大崇高的目標而投入永續發展目標的參與,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投入永續發展的過程中獲利。因此,如何吸引私部門願意進一步投入永續發展目標相關議題上,是各國政府未來必須加強的重點,近年來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環境社會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納入企業永續發展評估的標準,便是可行且有效的方向。

三、投入 SDGs 重建,臺灣與國合會不落人後


當全球疫情蔓延之際,臺灣屢次憑藉著專業、信任與團結,有效控制並降低疫情對國人生活的衝擊,我國政府亦秉持「踏實外交」之初心,在雙邊及多邊架構下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分享臺灣防疫經驗共同對抗疫災。

國合會項恬毅秘書長指出,國合會做為我國專業援外機構,在疫情期間,為落實「Taiwan is helping」之精神,除結合計畫資源及專業,主動因應夥伴國疫情發展調整計畫內容,提供即時的協助,亦呼應性別、疫情、海洋、氣候金融及社會創新等多元合作議題,與夥伴國齊心修弭 SDGs 進度,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互相扶持。

(一)推動婦女賦權,加速實現平等

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以臺灣近來投入全球婦女賦權的努力為例,指出疫情的嚴峻雖減緩了實現性別平等的進程,使許多婦女處境更為脆弱和艱困,卻同時警醒了我們:婦女一向扮演穩定社會、復原經濟的驅動力,我們正處於一個如何讓女性成為疫情因應及永續復甦策略的核心,加速實現性別平等的轉捩點!

因此,為支援我拉美加勒比海地區友邦疫後經濟復甦,強化婦女經濟賦權以維持社會穩定,國合會依據我外交部政策推動相關計畫,依循永續發展目標 5「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及目標 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精神,結合金融服務和就業、創業之能力建構,擴展與理念相近的國家或雙邊、多邊發展機構的合作,推動國際婦女賦權相關議題,以實際行動支持婦女及微小中型企業面對挑戰,並提升疫後婦女經濟賦權的意識,讓臺灣成為友邦推動永續發展強而有力的後盾。

針對其他永續發展目標,史立軍副秘書長逐一分享國合會在疫情期間,如何協助夥伴國推進的具體作為。

(二)強化糧食生產、公衛防疫能量

他指出,如永續發展目標 2「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因許多國家採邊境管制,衝擊食物供應鏈,讓糧食安全居於弱勢的國家及族群雪上加霜,國合會特別針對這些脆弱族群,透過增產耐儲放蔬果、無償提供種子和種苗及農業資材、採購計畫輔導戶的農產品轉贈當地弱勢族群、補助農民生產資材與種苗等方式提供援助。例如,在我友邦馬紹爾群島、吐瓦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等國,便以贈予農民種苗、肉仔豬、供應耐儲放的根莖作物等方式,確保在地糧食生產鏈持續供應,減緩邊境封鎖衝擊糧食進口的影響,並協助推廣至外島,維持國家推廣體系與生產體系正常運作,藉此強化糧食生產、維持生計的韌性。

在目標 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部分,由於我國部分友邦及友好國家基礎建設及公衛醫療資源較為不足,為協助其強化防疫能量,國合會除運用駐外技術團及各項計畫的資源,提供防護面罩、防疫物資、衛教知識,以及醫院遠端問診系統;亦發揮人道援助精神,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共同推動計畫,如與波蘭國際援助中心(Polis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id) 合作,透過房租援助、緊急現金、防疫感控物資,以及改善醫療機構防疫作業流程等方式,協助黎巴嫩境內敘利亞難民與當地弱勢族群因應疫情,度過經濟危機。

(三)能力建構數位轉型,快速整合融資紓困

針對目標 4「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由於能力建構為國合會計畫重點項目之一,包括職業訓練教學、華語教學、醫事人員訓練等工作皆受到疫情影響,為使本會的人才培訓工作不間斷,遂藉助數位科技之效,推動遠距教學、線上交流,例如,成立「TaiwanICDF School」YouTube 頻道推廣線上學習,強化友邦數位工具應用能力,並建置技職訓練及華語教學等數位化課程;亦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作規劃線上課程,協助夥伴國醫事人員未來解封,來臺接受訓練前可先強化學理知識,以及針對我國加勒比海友邦需求,協助聖露西亞教師透過遠端教學進行培訓課程,與貝里斯大學合作,提供獸醫預科學程線上學習。

史立軍副秘書長指出,為促進目標 8「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目標 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國合會於第一時間即加入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entral American Bank for Economic Integration, CABEI)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經濟復甦緊急援助及準備專案」,透過專案中的「金融部門支持微小中型企業機制」快速整合援助資源,讓因疫情受創的微小中型企業在疫情期間及疫情過後仍可藉由金融中介機構取得融資,強化其營運能力,做為復甦之基礎;並藉「公部門運作貸款機制」 提供我中美洲友邦優惠貸款,緊急補充政府短絀的財政預算,讓相關部門得以推動抗疫紓困緊急措施。

(四)分享防疫經驗與資源,拓展全球夥伴關係

項恬毅秘書長強調,國際參與是國合會推動對外援助的重點項目,近年來,國合會積極與重要國際組織或機構進行合作交流。

關於目標 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由於臺灣的防疫成效在國際間有目共睹,國合會便據此議題,進行多場線上研討會、工作坊等,與友邦政府、合作單位分享臺灣防疫作為。

例如,與世界農民組織(World Farmers’ Organisation, WFO)合辦線上工作坊,邀請中南美洲友邦及友好國家農民代表,以及中美洲區域農業組織及金融專家學者探討後疫情時代下的氣候變遷調適作為;於「聯合國高階政治論壇」期間,以疫後復甦為題召開視訊研討會;參與美國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線上研討會,與美國的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DFC)總發展事務官安德魯.赫許科維茨(Andrew M. Herscowitz)、CABEI 總裁但丁.摩西(Dante Mossi)討論中美洲國家的疫後復甦行動;與瑞士國際非政府組織世界兒童權利組織(Terre des hommes, Tdh)在第 73 屆世 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期間,合辦「接觸追蹤科技於 COVID-19 防疫之應用」(Contact Trac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ackling COVID-19)線上研討會,與來自美國、 巴拉圭、馬拉威、印度及臺灣等國的講者進行經驗交流。

為強化公共衛生體系以維持醫療服務運作,國合會今年亦與韓國國際非政府組織好鄰居協會(Good Neighbors)及美國社會企業 Dimagi Inc. 共同辦理線上研討會,並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首度合作辦理「太平洋島國衛生人力資源管理及資料系統線上訓練」,協助太平洋島國提升衛生人力資源管理與規劃能力。亦針對 COVID-19 與 Tdh 在印度合作執行數位健康創新回應計畫,設計相關個案管理、醫護人員線上訓練 app、聊天機器人等數位工具導入初級醫療機構,提供防疫、感控及疫苗施打管理追蹤功能。

另外,面對國合會對外援助業務可能因疫情肆虐及邊境封鎖而限縮,史立軍副秘書長強調,私部門源源不絕的活力與資源便是突圍的利器之一。國合會善用公、私、民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策略,以自身平台角色,透過創新的做法,加強我國公、私、民對援外事務的連結,共同創造槓桿效益,例如與社會企業──社會影響力製造所(Impact Hub Taipei)合作,分別邀請伸仁紡織、傑恩咖啡共同推出群眾募資案,成功為史瓦帝尼技職教育訓練計畫師生募集口罩,讓友邦師生能安心重返校園,以及提供瓜地馬拉咖啡小農專業培訓、設備,藉此提升其咖啡產值與收入。

他進一步指出,SDGs 重建之路看似困難重重,卻也充滿了無限商機。為連結國內私部門資源,吸引企業投入國際援外工作,近年來國合會亦積極打造一個吸引私部門投入援外計畫的平台,透過挑選符合企業 ESG 指標的計畫,整合既有合作的多邊開發銀行的資源發揮綜效,降低參與的金額與風險,協助企業滿足營運與獲利目標,同時還能促成 SDGs 的達成。

四、結語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重創人類「理所當然」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兵臨城下的氣候變遷,可能讓汲汲追求的經濟果實瞬間歸零。人類與環境,原本就不該是零和遊戲,當大自然向我們發出求救的聲音,展示反撲的力道,宣告人類已進入存亡之秋,再無漠視與拖延的藉口。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10 年磨一劍之作《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書中一再呼籲,當世界共同經歷了新冠肺炎後,更應記取疫情帶來的教訓,就是國際間必須攜手合作,才有可能解決各種地球正面臨的困境。陳惠萍創辦人則補充,COVID-19 病毒迄今依然充滿變數,或許將持續與人類共存,面對疫病的嚴峻挑戰,我們將十分清楚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其外、更沒有誰可以獨力解決。聯合國便曾多次發出警告,若富裕國家忽視貧窮國家的需求,而只獨善其身專注於本國的抗疫,全球將會陷入至少 5 至 7 年的經濟衰退期,甚至將爆發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SDGs 勢必難以達成。

因此,簡又新董事長提醒,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此刻都該團結一致,服膺於實現《2030 永續發展議程》和《巴黎氣候協定》的指導原則,全面暫緩並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償還,增加對於開發中國家多邊或雙邊的資金挹注,且由目前能夠生產疫苗或在得到適當支援即可生產疫苗的國家,設計和實施全球疫苗接種計畫。

另外,全球各國政府、城市、企業和人民必須再次承諾,確保減少碳排放、保護自然資源、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促進兩性平等,並解決日益嚴重的貧困和不平等問題,根據 SDGs 架構擬定各項應變及重建計畫,藉此危機改變世界發展進程,信守對後代的永續承諾,共同追求結構性的改善。

疫情帶來黑暗,但也映照出獨特的光亮,沒有人是這場疫情的局外人。迎向「後疫情時代」,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我們必須更加堅信,透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推進,朝向兼顧社會公平、綠色經濟、環境正義的道路前進,使經濟及社會體系更加平等、包容及永續發展,且更具韌性,重建人類與地球的共好連結!

附錄

表 1 COVID-19 對 SDGs 各項目標之影響情形

資料來源: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提供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1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