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4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4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編者言》權力、金錢、疫苗

從 2020 年 COVID-19 疫情大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停擺、醫療體系負荷加劇、人類健康飽受威脅,在疫情發展不確定而茫然的時分,大家共同的疑問是,肆虐已久的疫情何時會結束 ? 在國際間諸多藥廠積極投入研發之下,疫苗的問市,似乎讓這條看不到盡頭的隧道,露出了一絲曙光。然而,在全球疫苗生產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誰能拿到疫苗、誰能注射疫苗,已非單純的公衛問題,而是延伸到社會學、國際政治學等層面的議題,疫苗的取得已然成為國際政治角力的另一個戰場。財力雄厚、國力強大的先進國家能透過自身的硬實力,從國際市場大量搶購取得疫苗,而位居經濟劣勢的國家卻一劑難求,國際間為了有效因應疫苗分配不均,實現疫苗取得的公平正義,於 2020 年 4 月成立了「新冠疫苗全球取得」平台- COVAX,因此,本期《當季專論》單元中將以「COVAX 與全球疫苗分配」為題,從社會學、國際政治學的角度進行剖析。

嚴峻的 COVID-19 疫情隨著疫苗的生產問市,「疫苗外交」、「疫苗戰爭」成了當前國際關係範疇所熱烈討論的議題,特別是中國近來持續透過疫苗捐贈來強化其對外關係,尤其是對非洲國家的疫苗援贈,似乎更強化了長期以來中國與非洲國家間「南南合作」的意象,但一如政治大學國發所劉曉鵬教授在本期發表的〈疫苗、債務、南南合作:新冠肺炎下的中非關係〉一文中所述,中國雖然提供疫苗給非洲國家,但數量規模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並不大,且疫情因中國而起,非洲國家接受來自中國的疫苗,並不會特別有感,中國倘有意藉此擴大其影響力有限,劉教授認為,由於此次疫情,非洲國家整體經濟遭受重大打擊,連帶影響對中國債務的償還能力,甚至可能成為未來引發中國與非洲國家間關係惡化的重大挑戰。

但若將中國疫苗外交的戰略布局放大到全球的範圍,對於美國及歐洲國家來說,仍具相當的威脅,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的崔進揆助理教授,在本期〈拜登政府的疫苗外交與新冠疫情下的大國政治角力〉一文中就提到「在新冠疫情持續擴散的威脅下,許多開發中國家和中東歐國家並無研發和生產疫苗的能力,因此在防疫、抗疫亟需外援,而俄羅斯和中國正透過疫苗外交的方式,將其勢力延伸至這些國家。對於歐盟和北約國家而言,中國與俄羅斯勢力進入中東歐後,將可能減損歐盟與北約組織未來處理中、俄兩國相關議題時的成員向心力。」除了中東歐地區外,崔教授更提到「東南亞國協 10 國中就有 9 個國家接受中國的疫苗捐贈,或是向中國購買疫苗。中國在東南亞或是亞洲其他國家的疫苗外交可能衝擊著美國自川普時代起便積極建構的印太秩序。」這些觀察分析都顯示出,隨著中國疫苗外交的推進,對於世界先進大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將帶來結構性的轉變,特別是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先前因為美國本身疫情嚴峻,使得美國在「疫苗外交」的推動上起步較晚,但從 2021 年 3 月 12 日召開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中,美國開始推動疫苗外交,崔教授指出,這可視為拜登政府推動多邊主義外交的重要實踐。

此外,本期的專論中,也特別邀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陳宗文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剖析臺灣的疫苗治理,陳宗文教授在〈疫苗治理與臺灣因應 COVAX 之援外策略探討〉一文中提到「COVAX 只是 ACT-Accelerator 的一支柱而已。防疫不能只靠疫苗;疫苗接種也不能是獨自運作的工具,必須有其他三支柱的共同協力。」因此陳教授認為,即便臺灣在疫苗的生產、採購上趨於劣勢,但在病毒篩檢、人員隔離、接種制度、衛教等方面,仍有許多值得推展與分享的經驗。本期的《焦點企劃》單元,則以〈COVID-19 對全球公衛醫療的啟示〉及〈疫苗即國力,臺灣疫苗國家隊如何決戰未來〉為題,分別專訪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梁賡義院長、司徒惠康副院長。陳部長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目前疫情的發生,其實與人類以非永續的方式開發環境有因果關係」,這是一個發人省思的問題。的確,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 因為持續不斷的開發,在經濟上獲得了相當大的成長,但相對帶來的卻是環境的破壞、生態的浩劫,就如陳部長在訪談時所言,這次疫情的爆發,可說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警訊。在談到疫苗問題時,陳部長認為,在疫苗陸續問世之後,比較複雜的是疫苗的分配及施打的速度等。 從國內外的報導中可以看到,目前許多先進國家已經開始加速疫苗的施打,手邊甚至還有許多存貨,相較之下,許多弱勢國家卻無法取得足夠的疫苗,這樣自掃門前雪的後果就是讓變種病毒有機可趁。在臺灣的疫苗取得上,陳部長則提出我們將以「對外採購」與「國內自製疫苗」 的做法為主,希望藉由此二途徑讓臺灣民眾可以施打疫苗。最後,陳部長建議,臺灣除了可以運用抗疫經驗做為協助友邦發展基礎公衛體系的說帖外,在國產疫苗問市我們仍有餘裕時,也可以把國產疫苗釋出的能量做為援助友邦及友好國家的利器。國家衛生研究院梁賡義院長、司徒惠康副院長的專訪則是聚焦在疫苗國家隊的討論,梁院長跟司徒副院長在訪談中,都提到了國產疫苗的重要性,梁院長更強調「臺灣一定要自己研發疫苗,才能持續走向國際,避免被邊緣化!」,司徒副院長則認為「面對各式傳染病,為了國人疾病預防與健康保護,疫苗絕對是長遠的解決方式,許多國家也將疫苗自製視為國本的鞏固。」另外,在這篇訪談中,受訪者也梳理了臺灣疫苗國家隊的進程,相信在目前臺灣亟需疫苗的當下,可以讓讀者對我國國產疫苗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訊息。

世界衛生組織將 2021 年訂為國際衛生和照護工作者年,而在今年 5 月 24 日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也以此為討論主題,因此本期《當季專論》為呼應本年世衛大會的主軸精神,特別邀請國合會長期合作夥伴-亞東紀念醫院內科部的彭渝森部主任撰寫〈友好國家慢性腎臟病防治計畫之經驗分享與討論〉一文,分享該院醫護人員實際參與對外援助工作的經驗。彭部主任提醒,在推動國際發展援助計畫時,援助國經常將自己習以為常的工作經驗及方式,強加在受援國身上,而忽略了受援國本身的社會背景及文化脈絡。這段語重心長的話,值得所有執行對外援助工作者適時地反思。

本刊出刊之際,正臨臺灣疫情升溫蔓延,感謝所有第一線醫衛人員在風險下悉心付出,犧牲休息的時間,來守護臺灣人民的健康,謹以此篇幅獻上我們最誠摯的敬意 !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05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