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當季專論》臺灣國際農業合作 60 年之回顧與展望

李栢浡博士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

摘要

臺灣自 1959 年首派駐越南農技團至今已有 60 年之歷史,在此期間歷經機構演變,合作地區與國家擴增、合作項目增加,乃至於技術團隊整併等,然而國際農業合作乙項發展至今仍是我國對外援助工作最重要的一環,其資源分配超過 5 成,主要係因與我合作之友邦國家農業在其GDP之佔比仍高,對各國經濟發展仍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因此,我國之國際農業合作是順應此種事實在執行。在 60 年援外農業合作之執行上,曾經締造一些耐人尋味之輝煌成果,在非洲地區之糧食安全計畫、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農業價值鏈規劃以及亞太地區農企業合作計畫。由於農業科技日新月異,展望未來,本項合作模式亦必須與時俱進,除加強人才培育建立完整援外人才庫,加強新科技之運用,如精準農業、遙測技術、大數據、區塊鏈及人工智慧(AI)之推動等,並掌握援外發展趨勢,符合永續發展目標之執行,讓我國之援外國際農業合作得以永續經營。

關鍵字:國際農業合作、農業價值鏈、農企業、糧食安全、精準農業

一、前言


我國 1959 年首派農業技術人員赴越南,開啟農技援外之先河,其主要任務在協助越南從事農田水利、作物改良、農漁會組織、農村建設以及土地改革等 [1],發展至今已屆 60 年,期間歷經機構的演變,包括:1961 年設立先鋒案執行小組,1962 年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1972 年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海外會),1989 年海外經濟合作基金管理委員會(海合會),最後於 1995 年 12 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設置條例》,海外會及海合會分別裁撤後,於 1996 年 7 月 1 日正式設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2]。合作的國家及地區自越南以後,於 1961 年 11 月依據先鋒案計畫派遣駐賴比瑞亞農耕隊,這是我國第一個派至非洲的農業技術團隊 [3],至今我曾與賴比瑞亞、利比亞、貝林、象牙海岸、衣索比亞等 29 個非洲國家有技術合作關係;1963 年 11 月派遣駐多明尼加農技團從事稻作之育種工作,為我國在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首派之技術團 [4],自此我國之對外技術合作由非洲地區擴展至拉丁 美洲、亞西(中東)、亞洲與太平洋及東加勒比海地區等;有關駐外技術團隊之名稱,1985 年以前,在非洲均稱為「農耕隊」,在拉美及亞太地區稱為「農業技術團」(農技團),自 1985 年以後,技術團隊改為「農技團」、「漁技團」、「醫療團」、「手工藝團」等型態,並自 1999 年除「醫療團」外,以「一個國家一個團」之原則下進行整併,並統稱為「技術團」[5];合作項目亦由農藝、園藝、衛生醫療、漁業與水產養殖、竹工藝、畜牧、獸醫、森林等擴大至中小企業、 財務經濟、資通訊、環境及能源等;在農業技術之發展歷程方面,由初期的糧食作物(水稻、玉米、樹薯、甘藷及豆類等)生產,擴增至園藝作物(蔬菜、熱帶水果、花卉)、畜牧(養豬、 養雞、養鴨、養羊、養牛等)、水產養殖(吳郭魚、虱目魚、石斑魚、太平洋白蝦、草蝦、淡水長臂大蝦等)之生產、推廣(引進新品種、提供農民技術訓練及加強能力建構等),食品加工(果汁、果醬、果乾製造及肉品加工等)、市場行銷(協助駐在國農產品內外銷市場規劃、籌組農民產銷班產品直銷當地批發市場與超級市場等),乃至引進現代化農業科技,例如引入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科技協助合作國家進行天災防治決策、國土變遷管理、以及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以病蟲害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技術協助防治柑橘黃龍病(HLB),以高端園藝技術協助蘭花及其他花卉之生產,運用無人機協助強化農噴工作效能及資訊監控以及大數據與精準農業之運用等,均係配合外交之前提下,依據合作國家之需求與時俱進,協助友邦國家經濟發展及人民福祉。以下將針對 60 年來我國國際農業合作執行重點舉例說明如次。

二、以糧食安全及營養為起點

(一)增加糧食作物之生產與推廣

糧食作物(包括五穀與雜糧)是人類的主食,國合會在非洲、亞太及拉丁美洲所推動之糧食作物計畫,主要以稻米為主,其次是玉米、馬鈴薯、煮食蕉、甘藷、樹薯及樹豆等,60 年來國合會在各洲所執行之糧食作物計畫中,在非洲地區較具代表性的如 1967~1973 年駐上伏塔農耕隊姑河(Kou)墾區稻作計畫,並延伸至 1994~2002 年間的駐布吉納法索農技團的巴格雷(Bagré)墾區稻作計畫,總面積達 1,800 公頃,駐馬拉威農技團杜馬西(Domasi)等 13 個墾區稻作計畫總面積達 3,365 公頃,1995~2015 年甘比亞潮汐灌溉稻作計畫,1996~2005 年塞內加爾北部塞內加爾河流域水稻深水直播法面積達 5,000 公頃,在駐史瓦帝尼王國(原史瓦濟蘭王國)技術團 2011~2015 年執行有「甘藷產銷計畫」,2013~2019 年「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有多個國家均執行稻作與雜作計畫,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如 1963~2015 年駐多明尼加農技團與技術團所執行之水稻育種計畫,駐尼加拉瓜農技團1972~1985 年與 1990~2008 年稻作生產計畫,駐尼加拉瓜技術團 2009~2014 年稻作及菜豆生產 改進計畫以及目前執行中的 2015~2020 年「稻種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及 2016~2021 年「煮食蕉發展計畫」;在海地,1972~1998 年駐海地農技團在阿狄波尼(L'Artibonite)所執行的稻作生產計畫,1999~2011 年駐海地技術團「阿狄波尼水稻產業發展計畫」,2012~2015 年多貝爾克(Torbec)稻作及雜糧增產計畫,2016~2019 年萊凱(Les Cayes)地區稻作增產計畫,目前 在執行中的有 2019~2021 年「海地全國稻種生產強化計畫」- 阿迪波尼省子計畫、北部及東北省子計畫、南部省子計畫;在亞太地區,1983~1998 年駐索羅門農技團在 KGVI 示範農場所執行之稻作推廣計畫,1999~2019 年稻作與雜糧(玉米)推廣計畫除首都荷尼阿拉(Honiara)外,擴展至馬萊塔(Malaita)與其他外島地區,另在巴布亞紐幾內亞,1990~2010 年駐巴紐農技團及技術團在萊城(Lae)示範農場所執行稻作生產計畫,2011~2014 年農業綜合發展計畫,其中 仍有一些膾炙人口之處、茲扼要舉例如下:

1. 西非荒漠上的臺灣奇蹟

我國與布吉納法索(舊稱上伏塔)的農業技術合作肇始於 1965 年的波碧(Boulbi)計畫 [6], 利用波碧水庫的水量,規劃設計水利設施以利稻作栽培,這也開啟了日後在非洲地區進行大規模開墾計畫的援助模式。1967 年 1 月開始的姑河計畫更是顯著 [7],其開墾面積達 1,260 公頃,安置農民超過千戶,是當地最為成功的大規模開墾計畫,也使姑河自荒蕪發展成為一個富庶、公共設施齊備的地區。1973 年 9 月,布國與中共建交,我將計畫移轉予當地政府,歷經 50 多年 後,目前該地區仍然依照當年的技術指導方式從事稻作生產。1994 年 2 月,我國與布吉納法索復交,並基於我國農耕隊協助布國開墾姑河墾區的巨大貢獻,復交協議中特別要求我國必須派遣技術團進駐布國,我國遂於同年 5 月派遣農技團協助該國進行巴格雷墾區的 5 年開發計畫, 在劉春雄團長的領軍下,將尖硬的磐石以炸藥炸開後,揭開引水道建構與倒虹吸工程,成功引進巴格雷水庫的水源進行稻作灌溉,開發一年二期稻作生產,開闢了廣達 1,800 公頃的土地, 創造了化荒漠為良田的奇蹟 [8]。2002 年 8 月聯合國在南非召開的「永續發展高峰會」期間,法國電視台 TV5 特別報導將姑河及巴格雷墾區列為「永續發展的最佳典範」。

2. 60 年唯一的稻作育種計畫

我國於 1963 年 11 月派遣駐多明尼加農技團,赴多國博腦(Bonao)地區瑚瑪(Juma)稻米試驗場從事水稻育種與栽培之技術指導,首任團長趙連芳博士完成試驗場之設置,第 3 任團長謝英鐸博士抵任後積極任事,截至 1996 年退休離開農技團時已成功育成 Juma1 至 66 號,其中 Juma32、57、58 等 3 個品種已大量推廣,並大受農民歡迎,其栽培面積曾涵蓋全國的 85%[9], 使多明尼加由稻米進口國一躍而成稻米出口國,該等育成之品種亦贈送世界各國,包括拉丁美洲及非洲國家,多明尼加政府有感於謝博士對多國農業貢獻良多,而將渠聘為農部顧問,至今大家均尊稱他為多明尼加的「稻米之父」。

3. 海地全國稻種生產強化計畫 - 阿迪波尼省子計畫

我國與海地農業部於 2014 年開始,於阿迪波尼省(以下稱中部地區)共同執行「海地強化稻種生產能力計畫」[10],計畫執行 5 年期間成功將區域認證種子供應率提升至全國需求量 45%,種子受益農戶平均產量提升 20%,執行成果豐碩。現海地農業部欲擴大計畫影響並配合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ïse)「提高糧食安全自主」施政目標與「改變列車計畫」,擬至 2021 年擴 增北中南部地區稻種產能至 12,000 公噸之規模,希冀提升種子供應率至 100%,以提升全國稻米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4. 尼加拉瓜稻種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

我國與尼加拉瓜稻米合作計畫溯自 1990 年復交後;主要在賽瓦科(Sebaco)地區從事陸稻之試驗、示範與推廣工作,並建立稻種三級制度,最近一期自 2015 年至 2020 年與尼加拉瓜政府合作旱稻稻種栽培發展,以提升旱稻栽培發展,增加稻作產量,確保尼國糧食安全及增加中小農受益戶 [11]

5. 史瓦帝尼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

過去史瓦帝尼國內所需馬鈴薯種薯均自南非進口,本計畫在協助史國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體系、馬鈴薯種薯檢定驗證體系和種薯供應鏈,以每年生產並提供滿足當地食用馬鈴薯栽培所需之採種薯(G4)馬鈴薯健康種薯為目標,用以改善種薯品質及產量、取代進口,並提高當地馬鈴薯產量,使逐漸滿足國內消費所需 [12]。

(二)推動園藝蔬果生產計畫均衡營養需求

國合會自 1959 年以來,在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及亞太地區大多執行園藝蔬果產銷計畫,依據夥伴國的國家發展現況與當地環境屬性,選擇適合種植的熱帶蔬果作物如甘藍、 萵苣、青花菜、番茄、青椒、南瓜、胡蘿蔔、西瓜、洋香瓜、木瓜、鳳梨、芭樂、連霧、香蕉、酪梨等,除組織蔬果產銷班協助農民種植蔬果作物外,並推動以市場為導向的農企業經營之農業價值鏈模式,提升作物附加價值,加強農藥殘毒檢測,重視消費者的食物安全(food safety),進而均衡營養及提升人民生活水準。例如「瓜地馬拉北碇木瓜銷美計畫」、「印尼農企 業經營計畫」、「帛琉園藝生產與營養提升計畫」、「聖露西亞香蕉產量提升計畫」、「聖文森國強化農民組織暨提升蔬果生產技術計畫」、「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蔬果及雜糧作物品質與產品安全改進計畫」、「宏都拉斯酪梨健康種苗繁殖計畫」等,茲舉例扼要說明如下:

1. 瓜地馬拉北碇木瓜銷美計畫

我政府自 2005 年起與瓜地馬拉農牧部與北碇(Petén)省自由市(La Libertad)政府合作執行「瓜地馬拉外銷蔬果計畫」,基地面積達 100 公頃,種植臺農 1 號木瓜,組織木瓜產銷班,輔導農民種植技術,設立木瓜包裝場。協助開發美國木瓜外銷市場,並藉由北碇省地中海果實蠅非疫區之優勢,水果可以不經溫湯或是燻蒸處理而直接外銷美國,截至 2014 年移交瓜方時,每年約可外銷 300 萬箱,銷售額達到 240 萬美元,帶動北碇地區木瓜栽種面積達 2,000 公頃,建立瓜國木瓜外銷產業 [13]。

2. 印尼農企業經營計畫

我國自 1976 年與印尼建立合作關係,同年 10 月於東爪哇(East Java)派駐泗水農技團,1980 年派駐中爪哇(Central Java)暨日惹(Yogyakarta)農技團,執行香菇、豌豆等園藝計畫,其中豌豆尚外銷臺灣,兩團於 1999 年合併為駐印尼技術團,並自 2005 年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後轉往西爪哇(West Java)茂物大學(Bogor University),從事農企業合作計畫,建立「農企業經營中心」,輔助當地農民組織蔬果產銷班,推廣有機蔬菜、非有機蔬菜及水晶番石榴等園藝作物,並配合中心之蔬果產品、包裝及運輸設施以及行銷企劃、倉儲物流管理等系統,產品直接銷售當地超市及家樂福,提升農民收益甚受肯定。2004 年底完成茂物農企業計畫後,續於 2015 年 1 月推動「印尼萬隆地區強化農企業培育發展計畫」,設立國家級「倫邦國家農訓中心」,輔導萬隆(Bandung)地區整合成立農企業經營模式,以提升農民收益,最近 2020 年 1 月推動「印尼卡拉旺地區園藝發展計畫」[14],係借助我駐印尼技術團以往輔導農企業經營計畫成功經驗,推動卡拉旺(Karawang)地區園藝之發展。

3. 臺泰農業(園藝)合作計畫

泰國北部山區居民生活極為艱苦,農業生產技術落後,謀生不易,多以種植鴉片維生,故引起聯合國注意,前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對此至於關懷,決心肅清煙毒,改善居民生活。1970 年,泰王於華欣行宮接見我駐泰沈昌煥大使,請我政府協助,經我政府派遣行政 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福壽山農場前場長宋慶雲赴泰實地勘察,其考察報告及建議經泰王接納,立即成立「泰王山地計畫」,敦聘畢沙迪親王(Bhisatej Rajuni)為計畫主持人,並選定安康地區闢為示範農場,自臺灣引進桃、梨、柿、梅等果苗及菜種試種,經 18 個月的用心栽植,所種植的果樹已結實纍纍,為泰北山區種植溫帶果樹展現光明遠景,此乃我政府協助泰王倡導「以果樹替代鴉片」理想之實現,退輔會自 1973 年起訂定每 4 年 1 期的輔導計畫,逐年編列預算支援,至 1980 年改由國合會前身海外會編列於外交部國際技術合作經費項下支應, 此 4 年 1 期計畫截至 1993 年已完成 5 期,退輔會與福壽山農場完成階段性任務,此種由溫帶果 樹、蔬菜、造林及鄉村發展計畫完全取代罌粟之種植,獲得國際間的肯定與讚賞,並曾於 1988 年獲得菲律賓「國際麥克賽賽服務獎」(Ramon Magsaysay Award),充分顯現本項計畫之偉大 壯舉 [15]。1993 年退輔會任務完成後,計畫理應結束,惟 1994 年當時李登輝「亞洲行」,泰國亦是安排的行程之一,惟泰國政府主張一個中國政策,李前總統無法得到正規行政體系接待進入泰國,最後在畢沙迪親王之安排下,讓李前總統得以進入泰國,並拜會泰王及行政部門重要官員,李前總統返國後指示本計畫不能中斷,遂由海外會自 1994 年接手「泰王山地計畫」,2009 年成立皇家計畫基金會,仍由畢沙迪親王擔任主席。本計畫曾於 2004 年至 2009 年中斷 6 年,隨後在當時我駐泰國烏元彥大使及畢沙迪親王及國合會副秘書長李栢浡之積極協調下,自 2010年恢復二國之農業合作關係,並重簽技術合作備忘錄,每 3 年為 1 期,第 1 期 2011~2013 年執 行「協助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執行園藝發展計畫」[16],主要作物種類為柑橘、百香果、香菇及澀柿等 4 種;第 2 期 2014~2016 年執行「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柑橘及百香果植病防治計畫」[17] 及「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澀柿及菇類生產計畫」[18] 等 2 項計畫;第 3 期 2017~2019 年執行「泰國皇 家計畫基金會健康種苗生產計畫」[19] 及「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蔬果病蟲害綜合防治計畫」[20] 等 2 項計畫,目前執行第 4 期 2020~2022 年「泰國農民園產品競爭力提升計畫」[21]。

4. 太平洋島嶼國家園藝生產與營養計畫

太平洋島嶼國家因傳統飲食文化特殊,其主食主要以芋頭及樹薯等根莖類作物為主,由 於富含澱粉,再加以平常嗜食含糖飲料(如可口可樂及糖水等)以及蔬果作物普遍缺乏之情形下,島國人民大多肥胖,伴隨著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等之慢性疾病之發生。我國自 1994 年 起曾與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吐瓦魯、斐濟、巴布亞紐幾內亞及吉里巴斯等島嶼國家派遣技術團,從事園藝蔬果作物之生產,其目的乃在推動糧食安全、進口替代以及減低外匯 支出等,隨後以園藝蔬果作物之執行成果為基礎,2015 年起在吉里巴斯執行為期 6 年的「營養提升計畫」[22],除了開墾新農場、利用在地材料製作推肥、施用益生菌等技術提高產量外,更加入了改善團膳環境、菜單設計、營養監測機制建立等項目,期盼調整中學學生營養午餐,以擴散均衡飲食觀念,進一步改善吉國全民健康。在帛琉,2016 年至 2018 年執行「帛琉園藝生產與營養提升計畫」[23],本計畫由學校教育環節切入,培養學童蔬果生產與健康營養概念,另在團部示範農場發展多種蔬果生產技術,逐步改善帛琉當地人民的飲食習慣,均衡營養以降低慢性病發生。在諾魯,2015 年至 2019 年執行「諾魯蔬菜生產與營養提升計畫」[24],為提升諾魯蔬菜供應量,協助諾魯人民飲食營養均衡,改善團膳供應現況,設計營養教材與課程,辦理營養推廣活動,提供蔬菜苗給予家庭菜圃等活動,並藉由一系列營養教育與學生團膳活動,提升當地居民健康飲食觀念。

(三)水產養殖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於 1974 年 11 月派遣駐宏都拉斯漁技團,係我國第一支以協助駐在國發展水產養殖為主題的技術團隊,以推動海蝦繁殖示範推廣為工作重點,而後以水產養殖為重心的漁技團,陸續進駐哥倫比亞與哥斯大黎加,協助項目更擴及航海、輪機等航海技術訓練、舢板推廣及漁場調查等。另國合會在尼加拉瓜、瓜地馬拉、貝里斯、巴拉圭、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印尼、斐濟、諾魯、吐瓦魯、及馬紹爾群島等國已執行完成及執行中之水產養殖計畫均係在協助駐在國人民取得優質蛋白質來源,平衡營養攝取,以解決營養不均衡問題。其中較具代表性者舉例說明如下:

1. 宏都拉斯箱網養殖計畫

2000 年,在宏都拉斯第一大湖約華(Yojoa)湖推動「紅色吳郭魚箱網養殖計畫」[25],約華湖係宏國著名的觀光景點,為因應當地居民因漁貨資源日漸衰竭向我國尋求協助,我駐宏國技術團乃選定臺灣引以為傲的吳郭魚箱網養殖技術做為解決對策,除籌組箱網養殖產銷班外,並提供小額貸款資金及逐步擴大規模,該計畫於 2008 年移交當地漁民至今仍持續運作中,所生產的吳郭魚係以魚排方式外銷美國與加拿大市場,同時亦佔宏國外銷農產品第 4 位,僅次於咖啡、糖及香蕉。

1985 年宏都拉斯與我國共同合作在豐世佳灣(Golfo de Fonseca)進行海蝦養殖計畫,由於此區域紅樹林遍布,潮間帶蘊育豐富的魚蝦幼苗,宏國政府為推廣海蝦養殖產業,向我方要求協助開發養殖技術,奠定產業基礎。宏國政府並推動多項獎勵優惠措施,吸引宏國當地企業、農民組織投入,快速成為中美洲國家最大的海蝦出口國,每年為宏國創造上億美元的外匯收入。隨之在 2018 年 6 月所執行之「宏都拉斯豐世佳灣箱網養殖計畫」[26],係應宏國總統之要求引進海水箱網養殖技術並發展相關產業,輔導漁民從事利潤較穩定的近海養殖業。

2. 巴林水產養殖繁殖發展顧問派遣計畫

本計畫在協助巴國「水產養殖中心」就現有養殖魚種(歐洲鯛、矛鯛及石斑魚)進行試驗繁殖,針對新進人員之培訓規劃與執行,運用當地可取得飼料原料,建立小型水產養殖飼料生產計畫,進一步建立海灣 6 國水產養殖發展模式 [27]。

(四)發展畜牧事業穩定蛋白質營養供應

畜牧業提供人類所需肉類(牛肉、豬肉、雞肉、羊肉等),奶類(全脂牛奶、脫脂牛奶等)、蛋及起司等蛋白質的來源,目前國合會在海外所執行畜牧計畫,主要以養豬與養雞為主,係因該兩項技術均是我國強項,其次為養牛及養羊,例如我國歷年來在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巴拉圭、聖露西亞、聖文森國、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吉里巴斯 及史瓦帝尼等國均有養豬計畫。在諾魯、斐濟、吉里巴斯等國執行養雞計畫,在印尼及貝里斯有養羊計畫,在史瓦帝尼則有養牛計畫,其中較具代表性者茲舉例說明如下:

1. 宏都拉斯豬隻繁養殖計畫

我國與宏都拉斯所進行之「繁殖優良種豬計畫」[28] 始於 1982 年 7 月,輔助宏國設立種豬繁殖中心,提供優良種豬供農民飼養,辦理獸醫服務並訓練獸醫人員,為宏國奠定家畜疫病防治制度之基石;創立循環基金制度,以計畫養計畫方法,使計畫得以永續經營。隨後計畫擴大至宏國北部汕埠(San Pedro Sula),設立屠宰場,推動產銷一元化,提供小農貸款並輔導產銷班運作,研發各式加工肉品,擴展加工產品市場與擴大銷售網路,利用養豬廢水之沼氣發電,減少畜牧事業廢棄物當地環境之污染,並積極推廣此潔淨能源予農戶 [29]。計畫於 2012 年 12 月底計畫結束移交宏方人員自行接管,惟移交後管理成效不佳,宏方政府再度向我方要求再輔導養豬計畫,國合會乃於 2018 年再度擬訂「宏都拉斯豬隻繁養殖計畫」[30],援引過去我駐宏都拉斯技術團養豬計畫成功經驗,協助宏國解決科馬亞瓜(Comayagua)養豬中心種豬基因不佳問題,期望透過本計畫協助 C 中心提升種豬族群繁殖性能與管理效能,進而可穩定提供優質種豬予豬農,作為豬肉擴大生產之基礎並奠定宏國養豬產業發展之基石。

2. 貝里斯種羊生產暨輔導體系強化計畫

國合會自 2015 年與貝國合作在中央農場進行「貝里斯羊隻品種改良計畫」[31],協助貝國改善及擴建中央農場國家種羊中心設施,進口優良種羊及更新種羊品種 3 種,建立種羊選種制度及飼養管理系統,協助中央農場及農區推廣技術人員及農民之能力建構,協助組織農民團體,推廣輔導機制,增進農戶養殖技術與資訊之交流,本計畫於 2019 年結束,並自 2020 年 4 月起執行第二期「貝里斯種羊生產暨輔導體系強化計畫」[32],計畫期程為 4 年(2020~2024),計畫主要目標在強化國家種羊中心穩定供應優質種羊能力,持續改善整體羊隻產業,強化市場連結,展開市場價值鏈分析及設計行銷策略推廣羊畜產品消費,強化羊隻溯源系統以改善價值鏈效率及品牌化行銷羊畜產品,達成提升羊農收益之目標,這亦是我國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唯一的養羊計畫。

3. 諾魯雞蛋生產計畫

我國與諾魯的技術合作關係,肇始於 1992 年執行雞蛋生產計畫,諾魯人民飲食的蛋白質來源以魚肉及罐頭食品為主,國民餐桌飲食缺乏禽類蛋白質,經分析發現諾魯因環境孤立與物資土地缺乏,不利飼料的取得與生產,阻礙島內家飼養技術之發展,使國內雞蛋價格昂貴。雞蛋 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營養來源之一,為提升當地學童蛋白質的來源,本計畫搭配「蔬菜生產暨 營養提升計畫」,提供學生團饍雞蛋,以改善諾魯學童飲食營養,同時提供當地人民獲取雞蛋來源 [33]。

三、加強能力建構,推動高等人力獎學金計畫及專業研習班


除技術團在國外推展技術移轉及能力建構外,國合會於 1998 年創設「國際高等人力獎學金 計畫」[34],與國內大專院校合作設立全英語教學的大學、碩博士學程,提供全額獎學金及多元專業課程,鼓勵開發中國家優秀具潛力的學生來臺求學。本項計畫開啟國內大專院校全英語授課學程先河,從 1998 年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碩士學程開始,逐漸擴展至今計與 21 所大學合作 32 個學程(8 項大學部學程、21 項碩士學程及 3 個博士學程),其中有關農漁業領域包 括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海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中興大學等 4 所大學 9 個學程,受 益人數達 439 人(如附表 1)。

學生學成返國後,有些進入政府部門擔任要職,有些進入國際組織(如 FAO、UNDP 等) 擔任該國之代表,有些則擔任私部門主管成為臺灣與該國之聯絡窗口。此外,為協助友邦及友好國家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之政策規劃與相關領域專業人才,並以主題選擇及推動方式契合友邦需要及國際間議題趨勢,引介及分享臺灣經驗,同時與會內外國際相關計畫搭配,針對 受協助國家需要,培育其政策規劃及技術專業人才,秉持永續經營理念建立全球夥伴關係。我國自 1962 年由當時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開始舉辦「非洲農業技術人員講習班」,每期受訓期間約半年,來華參訓者均以非洲地區國家為主,分別以英語及法語教學,截至 1974 年 7 月止,共舉辦 15 期,接受講習的非洲學生共計 718 人。另自 1967 年起辦理「專業訓練班」,專業研習班之訓期較短,以 2 週至 4 週為限,並以單一項目為講習目標,主要講習科目如稻作旱作、蔬菜生產、水產養殖、果樹栽培、養豬、養鴨、植物組織培養、動、植物檢疫、漁撈、農業經營、 農產加工、花卉及果蔬作物等,截至 1997 年 6 月共舉辦 208 個訓練班,共訓練 1,304 人次,來華參訓之友邦技術人員分別來自非洲、中南美洲、中東、歐洲及亞太地區等 77 個國家。[35] 自1997 年 7 月起,由國合會每年舉辦 4~5 個農業專業研習班,至 2019 年底計開設 94 個班,受訓學員累計達 1,792 人,例如 2019 年開設「運用科技提升農業逆境能力研習班(拉美加與歐洲、 東協與南亞專班)」2 班,「菜豆生產系統」與「馬鈴薯健康種苗」研習班(CIAT 專班)、「水資 源管理研習班」以及「循環農業推廣研習班」共 5 班[36]。本項研習班為期 2 週,屬短期性的在職訓練,對國合會業務計畫之執行及維繫雙邊之友誼關係具有甚大的助益。

附表 1 國合會高等人力獎學金計畫受益人員統計表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

四、加強與國際組織及國際非政府合作,提升國際能見度


國合會重視與國際社會接軌,努力拓展與發展夥伴的對話空間,藉由多年來建立的雙邊或多邊對話管道與機制,凝聚與發展機構以及夥伴國家對於合作計畫之共識,並貢獻國合會資源參與國際機構人才培育、技術合作、投資融資等合作計畫,積極拓展與國際發展機構合作的關係,發揮財務上的槓桿效益,讓合作雙方達到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之目的。國合會在農業領域主要發展合作夥伴包括: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CIAT)、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 美洲農業合作組織(Inter-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operation on Agriculture, IICA)、 中美洲 農牧保健組織(Organismo Internacional Regional de Sanidad Agropecuaria, OIRSA)、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及糧食濟貧組織(Food For The Poor, FFP)、世界農民組織(World Farmers' Organisation, WFO)等,其中較具代表性之合作計畫,茲舉例說明如下:

(一)加強中美洲農牧保健組織(OIRSA)轄區柑橘黃龍病(HLB)防治及落實病蟲害綜合管理(IMP)計畫

柑橘產業係中美洲國家重要經濟支柱之一,本計畫旨在協助多明尼加、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及尼加拉瓜等 5 個疫區國家之病害防治能力,並預防黃龍病侵入薩爾瓦多與巴拿馬等 2 個非疫區國家。經評估後,倘黃龍病繼續蔓延,OIRSA 轄區之柑橘產值損失可能高達約10 億美元,連帶使該地區經濟受到衝擊。另中美洲地區國家之國土毗鄰,宜有一套「區域性」 之防治策略。而我國具 60 年黃龍病病害防治經驗,OIRSA 爰尋求我方協助,雙方於 101 年 12 月 11 日簽署「加強中美洲農牧保健組織(OIRSA)轄區柑橘黃龍病(HLB)防治及落實病蟲害綜合管理(IPM)計畫」合作備忘錄 [37],進而確保該轄區各受益國家柑橘相關產業之品質及產量(能)。本計畫於 2017 年結束,對於黃龍病防治為美洲地區建立甚以為傲的典範。

(二)與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IAT)之合作計畫

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設立於 1967 年,總部位於哥倫比亞,初期研究主軸設定於提高作物產量以協助小農改善生活。目前關注議題以糧食安全為主,持續開發作物栽培技術、農業生產規範、介入模式與政策,期逐步減緩糧食安全所帶來之衝擊;同時輔導小農從生存轉向獲利模式,以朝永續農業發展為目標;並在國家、區域、社區層級強化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之應變能 力 [38]。國合會於 2017 年在 CIAT 總部與 IRRI 合辦稻作研習班,邀請國合會駐拉丁美洲及亞太地區技術團從事稻作計畫之同仁參訓,其成果頗受好評,繼於 2018 年 CIAT 與國合會派駐尼加拉瓜技術團合作進行「氣候變遷下農業逆境對稻作與菜豆之影響」計畫,隨後於 2019 年在 CIAT總部合作辦理「菜豆生產系統」研習班,對提升我國在國際間之能見度(visibility)助益甚大。

五、以現代化農業科技推動未來國際農業合作計畫


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傳統農業技術已無法順應環境轉變,由於氣候變遷因素使得全球糧食生產日益不穩定,再加上新型疫病的發生使全球生產力下降,舉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為例,目前確診人數已超過千萬人,死亡人數亦超過 50 萬人,由於受到疫情影響,造成貧窮飢餓的人口數由去(2019)年的 8 億 2 千萬人增加為 10 億 [39],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面臨極大的威脅,後 COVID-19 勢將朝增加糧食生產以解決貧窮飢餓之問題,因此應用數位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40] 精準掌握農業生產要素(水分、肥料、種子、種苗)之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同 時生產出品質更高的農產品,以提高農民收益。

數位農業是利用先進技術整合成一個系統,使農民及利害關係人在農業價值鏈上改善糧食之生產,就工業 4.0 而言,預計在未來 10 年中,在先進的數位技術與創新,例如區塊鏈、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虛擬現實(Immersive Reality, IR)等的推動下農糧系統(agri-food system)將會產生巨大的改變,改變消費者偏好和需求,電子商務對全球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如氣候變遷以及其他因素等。為了實現 2030 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二項零飢餓目標,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建立更高生產力、效能、永續、包容、透明和有彈性的農糧系統 [41]。數位農業轉型對以上的成就提供機會至關重要,數位技術毫無疑問係屬人類的未來。

依據數位技術(digital technologies) 在農糧(agri-food)領域的複雜性和普及性(penetration)可作以下 5 種分類:

1. 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YouTube、Twitter、Facebook 等)。

2. 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和遙測技術(remote sensing):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統(GPS)、 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物聯網、全球衛星偵測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即時動態定位技術(Real Time Kinematic, RTK)、 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歸一化植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可變利率應用(Variable Rate Applications, VRAs)。

3. 大數據(big data)、雲端(cloud)、分析(analytics)及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

4. 整合與協調:區塊鏈(block chain)、企業資源計畫(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融資與保險系統(Financing and Insurance System)。

5. 智能系統: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robotics)及自動化系統(autonomous systems)。

目前國合會在海外所執行之技術合作計畫已能與時俱進,運用新型農業科技,伴隨著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之進展,未來技術合作可依據合作國家之發展現況予以充分運用, 確實有充分發展之空間,茲舉例說明如下:

(一)中美洲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能力提升計畫

中美洲國家面臨天然災害威脅頻繁,且廣大國土缺乏有效管理與規劃,影響區域永續發展,亟需運用有效科技工具輔助政府進行天災防治決策、國土變遷管理、以及自然資源永續利用。鑒於我國具備先端衛星科技能力,爰我中美洲友邦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先後提出合作需求,盼透過本計畫引入地理資訊系統提升治理能力,考量各合作國家間有其共通需求且可透過分享資源以節省成本,爰以區域統整方式執行本計畫,在共通基礎上再依各國家發展重點擬定計畫主軸。本計畫主要內容包含:(1)強化自然保護區或重點區域之環境監測,由我 國提供衛星影像協助合作國家掌握國土變化情形;(2)培育地理資訊系統技術人才,移轉衛星影像應用技術予合作國家;(3)依據合作國家個別需求,運用衛星影像輔助水質監測(尼加拉瓜)、環境管理(宏都拉斯)與國土資源規劃(薩爾瓦多)[42]。基於以上之執行經驗,目前在宏都拉斯進一步執行「森林蟲害管理計畫」以及在尼加拉瓜之「天災應變能力提升計畫」。

另在貝里斯執行有「城市韌性防災計畫」,亦是運用我國之地理資訊系統來協助水患重災區,建構貝國水災早期預警系統,提升貝國水災災前與災中應變能力,並於示範點進行基礎工程改善措施,預期整合水災預警系統於貝國災害防救體系,並實質減少因水災所導致之貝國人民生命及財產損失 [43]。

(二)運用多元(時)衛星圖資監測大面積植物病害創新研發專案

國合會為充分結合我國科技優勢以提升援外計畫效益,於 2020 年 5 月與國家實驗研究院簽署備忘錄以強化我國創新研發技術應用於國際發展領域,經與國研院持續共同評估具體合作主體,擬以國家太空中心研發之「數據方塊(data cube)」資料整合我國福衛五號(FORMOSAT-5)及開源衛星哨兵 2 號(Sentinel-2)之多元(時)圖資,經整合運算與分析後,產製「便於利用(ready-to-use)」之數據構型,用以協助中美洲瓜、貝、尼、宏等 4 國監控大面積植物病害「香蕉黃葉病」,以減少疫病造成之重大經濟作物損失。

六、結論


時值我國執行援外工作 60 年之際,回顧 60 年前(1959 年)至今,無論是援外機構,技術團之型態、合作項目、合作國家與區域,乃至以新型科技之導入國際發展合作計畫中,足以觀察出我國國際農業合作能與時俱進的逐步轉型與創新,謹將重要結論摘要如下:

(一)國際農業合作計畫仍屬最重要

從 1959 年至 1996 年農業佔我國援外工作的 90%,隨之 1996 年國合會正式成立後,由於合作項目的擴大,中小企業、公衛醫療、教育、資通訊、環境等項目之加入,使我國之援外工作更多元化,惟農業仍佔整體援外資源的 50% 以上,主要係因與我合作國家大多屬於開發中國家,農業在該等國家 GDP 的佔比仍高,因此農業發展仍屬該等國家發展之重要基石。

(二)加強人才培育,持續推動國際農業合作

我國之援外工作與國際之間雙邊及多邊合作機構在計畫執行上,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國均實際派員至合作國家執行,與當地人民與政府併肩作戰,真正落實技術移轉與經濟發展,而國際雙邊與多邊國際組織大多直接撥款予當地政府負責執行,僅須繳交進度報告與結案報告即可, 由於受援國家政府官員貪污嚴重,人民對此種技術協助方式無感且抱怨連連。因此,有關人才培育(capacity building)成為我國執行國際合作最大的特色,除了技術團技師與專家之持續培養外,對於外交替代役、志工及大專青年海外技術合作實習計畫更應持續推動甚或擴大辦理,以充實我國援外工作之人才庫,使我國之援外工作得以永續經營。

(三)加強新式農業科技之運用,以彰顯我國之援外技術能力

由於傳統之農業技術已無法滿足合作國家之需要,再加以全球受可耕地無法擴增、灌溉水源日益枯竭、病蟲害發生以及氣候變遷之不確定因素影響,使得全球糧食產量有逐年減少之趨勢,為滿足全球人口日益增加之糧食需求,唯有增加產量始足以因應,因此新式農業科技之創新研發確屬重要,如精準農業、人工智慧、GIS、GPS、智慧手機、大數據、區域鏈、無人機等數位農業發展,政府部門更應投入更多資源從事新型農業科技之研發,以確保農業之永續經營。

(四)掌握國際發展趨勢,調整農業執行步伐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其中目標 1 消除貧窮、目標 2 零飢餓、目標 3 健康與福祉、目標 4 教育品質、目標 8 就業與經濟成長、目標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目標 13 氣候行動、目標 14 海洋生態、目標 15 陸地生態、目標 17 全球夥伴等均直接與間接與農業相關。最近幾年天災(地震、風災、海嘯等)及人禍(因內戰而導致難民頻傳),再加以疫病的發生(如非洲豬瘟、禽流感、人類的流行性感冒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等),使得糧食生產減少,全球貧窮與飢餓的人口增加,永續發展目標面臨空前的考驗,再加以氣候變遷之因素,使全球農業生產產生巨大的衝擊,因此因應氣候變遷所逕行之減緩(mitigation)、調適(adaption)以及韌性(resilience) 之建立實屬刻不容緩,例如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CSA),除了透過研究選拔抗逆境物種以及發展新的作物經營管理方法外,CSA 應包含三項目標:(1) 永續提升糧食 生產力穩定糧食安全;(2) 提升農糧體系對氣候變遷之調適力及回復力;(3) 降低溫室氣體在農 糧系統中的排放;使原本落後的永續發展目標進程急起直追,因此,當全球人類都在對永續發展目標之執行努力邁進時,國合會身為援外專業機構自當身先士卒,掌握國際發展趨勢,讓我國之援外事業得以永續經營。

 

註釋

1  外交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秘書處,《我國海外技術合作之執行》(臺北:外交部 非洲司等,1987),頁1-2。

2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心寬路廣 臺灣情》(臺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16),頁7-13。

3  外交部非洲司/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秘書處,《我國與非洲國家技術合作之執行與成效》(臺北:外交部,1976),頁3-11。

4  外交部中南美司、亞太司、亞西司、歐洲司/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秘書處,《我國與中南美洲 東南亞 中東 國家之技術合作》(臺北:外交部,1977),頁6-20。

5  同註2。

6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展基金會,《國合會帶您探索歷史的榮耀》(臺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05),頁14-22。

7  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畫荒漠為良田》(臺北: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1987),頁1-6。

8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西非荒漠上的臺灣奇蹟》(臺北:格林文化,2003),頁14-23。

9  同註4。

10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站基金會,〈海地全國稻種生產強化計畫-阿迪波尼省子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3124&ctNode=29936&mp=1

11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20),〈尼加拉瓜稻種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3124&ctNode=29936&mp=1

12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20),〈史瓦帝尼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20612&ctNode=29902&mp=1

13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會 (2012),〈瓜地馬拉北碇木瓜銷美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4998&ctNode=29937&mp=1

14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印尼卡拉旺地區園藝發展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8513&ctNode=29914&mp=1

15  外交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秘書處,《我國海外技術合作之執行》(灣北:外交部 非洲司等,1987),頁423-436。

16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協助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執行園藝發展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10467&ctNode=29917&mp=1

17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柑橘及百香果植病防治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21279&ctNode=29917&mp=1

18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澀柿及菇類生產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21280&ctNode=29917&mp=1

19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健康種苗生產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9733&ctNode=29917&mp=1

20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蔬果病蟲害綜合防治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9739&ctNode=29917&mp=1

21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泰國農民園藝產品競爭力提升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8243&ctNode=29917&mp=1

22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15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年報》(臺北:國合會,2016),頁44。

23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帛琉園藝生產與營養提升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5793&ctNode=29913&mp=1

24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諾魯蔬菜生產暨營養提升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29383&ctNode=29919&mp=1

25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宏都拉斯紅色吳郭魚箱網養殖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4999&ctNode=29934&mp=1

26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宏都拉斯豐世佳灣箱網養殖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8363&ctNode=29934&mp=1

27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巴林水產養殖繁殖發展顧問派遣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47809&ctNode=29921&mp=1

28  外交部非洲司、中南美司、亞太司、亞西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秘書室及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秘書處,《我國海外技術合作之執行》(臺北:外交部非洲司等,1987),頁136-141。

29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宏都拉斯養豬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002&ctNode=29934&mp=1

30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宏都拉斯豬隻繁養殖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2347&ctNode=29934&mp=1

31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貝里斯羊隻品種改良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33645&ctNode=29938&mp=1

32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貝里斯種羊生產暨輔導體系強化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9057&ctNode=29938&mp=1

33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諾魯雞蛋生產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29387&ctNode=29919&mp=1

34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國際高等人力培訓外籍生獎學金計畫〉,http://www.icdf.org.tw/ct.asp?xItem=5166&CtNode=30015&mp=1.

35  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1997),《友邦技術人員來華專業訓練及觀摩考察特刊》,頁3~8。

36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國際人力資源培訓研習班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132&CtNode=30014&mp=1

37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加強中美洲農牧保健組織(OIRSA)轄區柑橘黃龍病(HLB) 防治及落實病蟲害綜合管理(IPM)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12479&ctNode=29894& mp=1

38  CIAT官網,http://ciat.cgiar.org/

39  OECD,“Coronavirus: The world economy at risk”(Paris:OECD, 2020), pp. 1-19.

40  OECD,“Digital Agriculture”(Paris:OECD, 2019), pp. 8-23.

41  同註27,pp.27-32。

42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中美洲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能力提升計畫〉,http://www.icdf.org.tw/ct.asp?xItem=2252&ctNode=30431&mp=1

43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20),〈貝里斯城市韌性防災計畫〉,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5400&ctNode=29938&mp=1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45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