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1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編者言》 進入耳順之年的臺灣對外援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 為政篇

 

60 年前,臺灣派出了第一批農業技術人員至越南,協助農業改良,成為了我國對外援助工作的濫觴,隨後 1960 年代,我國首支農耕隊前往非洲友邦協助發展農業技術,這期間隨著受援國發展需求及援助工具的演變,臺灣對外援助機構的發展也多所更迭。1996 年,臺灣參考國際經驗,成立了專責援外機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將臺灣援外帶入了專業化及法制化的時代。在一甲子的援助歷程中,臺灣對外援助的項目,隨著臺灣經濟、科技及社會的發展,從原本以農業技術為主的對外援助,逐漸加入了臺灣引以為傲的經貿、醫療公衛、資通訊、教育等領域,援助重點也從早期偏重技術示範,轉變為同時聚焦能力建構。由此可見,我國援外工作是隨著臺灣的發展,以及國際援助趨勢潮流與時俱進。因此,面對國際局 勢的詭譎多變,在臺灣對外援助工作跨越耳順之年的今日,國合會出版《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臺灣第一本探討國際發展援助議題的季刊,更顯得意義非凡,希望透過本刊的發行,建構一個對國際開發援助議題有興趣的人士意見發表的平臺,藉此匯集更多對於我國援外政策的建言,為臺灣日後的國際發展合作提供新的思維。

主題訂為「臺灣援外一甲子:我國援助的過去與未來」的本季刊創刊號,透過本期收錄援外不同領域的各篇文章,除對我國援外歷程一番回顧外,並對我國援外不同面向的未來提出新的思維與方向,並盼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

本期的焦點企劃以〈回顧 60 年,臺灣援外的挑戰與機會〉為題,透過訪問國合會董事長吳釗燮部長、國合會項恬毅秘書長、李栢浡副秘書長、史立軍副秘書長等援外實務工作者的視角,來梳理每個援外階段轉變背後的歷史意涵,此外,搭配與本會淵源深厚的關鍵人物財團法 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及羅致政立法委員,針對臺灣對外援助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提出建言,引領我們展望未來,也讓文章視野更為多元深入。

此外,本期亦邀請到 3 位專家,分別從農業、公衛醫療及資通訊援外的歷程撰文。首先, 國合會李栢浡副秘書長,依據其農業專長,及長期實際參與援助工作經驗撰寫〈臺灣國際農業合作 60 年之回顧與展望〉一文,除回顧我國推動農業援外 60 年的歷程,並提出未來應加強農業新式科技運用,以彰顯我國援外技術能力的看法;我國公衛醫療的成就在國際間有目共睹,因此,公衛醫療援外計畫亦是我國對外援助的重要工具之一。從早期的醫療團,到現今重視醫事人員能力建構,以及協助公衛醫療照護體系的提升,突顯我國援外計畫重視永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因此,本期邀請臺北醫學大學的邱弘毅教授與國合會人道援助處同仁共同撰寫〈公衛醫 療援外一甲子〉一文,深入分析我國醫療援外轉變的意涵,同時針對我國未來執行國際公衛醫 療合作所可能遭遇的挑戰進行剖析,並提出建議;除農業及醫療外,我國資通訊的發展在全球亦名列前茅,因此,如何運用我國資通訊的優勢,協助夥伴國家減少數位落差及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成為我國科技援外的起點。本期中,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董事長,以其資通訊 領域的專業,及實際參與多項我國資通訊援外計畫的經驗,撰寫〈臺灣資通訊科技援外與未來發展之芻議〉一文,分享我國資通訊發展進程與運用資通訊援外間的連結,並指出資通訊科技 為克服各項挑戰的關鍵因素,對資通訊援外的未來發展燃燈指路。

對外援助為我國推動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別是在臺灣處於特殊國際環境下,透過援外計畫的執行,協助友邦經社發展,也強化了臺灣與許多夥伴國家的實質關係。期待透過本刊的出版,喚起臺灣社會對於國際發展援助議題的重視,亦盼未來能有更多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專家學者踴躍投稿,匯聚更多援外的能量,共同為臺灣對外援助的發展貢獻心力。

  • 更新日期: 2023/09/28
  • 點閱次數:161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