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發現與重拾聖露西亞古蹟的價值

文‧圖/駐聖露西亞志工 洪子芸

  2013年9月,在國合會的安排下,我來到東加勒比海,成了聖露西亞國家信託 (Saint Lucia National Trust) 的文化遺產保存志工。這個職缺是個美麗的意外,東加勒比海區的歷史紛雜、多元而豐富,就像露國的國鳥熱帶鸚鵡一般多彩;加勒比人(Caribe)和阿拉華克人(Arawak)的考古遺物、英國與法國殖民者的殖民建築與制度、及黑奴留下的非物質遺產交織成為此地的文化遺產,綻放的歷史丰采引人深陷而難以自拔。

日落西印度

  我所服務的聖露西亞國家信託(簡稱SLNT)是個接受政府資金的非營利組織。不同於台灣的文化資產多由政府文化部負責,露國沿用英國的制度,設立國家信託來負責文化資產的研究、規劃與保存。英國的國家信託資金獨立,全數由會員的會費、門票及紀念品等支付;而作為一個人口只有17萬,文化產業還在起步階段的小島,SLNT的規模當然無法與英國並駕齊驅,但仍可藉由政府扶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資金、以及其他國家提供的技術、資金援助或合作來維持營運。

  在與SLNT的部門主管及執行長溝通過後,他們希望我能夠協助殖民軍事遺產的保存、發展與管理,特別是位於首都Castries北方的「使徒砲台」(Aposltes Battery)之保存計畫。

  作為英法2國殖民的角力之地,露國曾各被英、法佔領過7次,如此兵家常爭之地,自然也留下了大量的軍事遺產。島上的建築風格英法混雜,可以看到法式的石造以及英式的磚造軍事建築。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於20世紀初的民族自決風潮中落了日,撤走了東加勒比海的西印度軍團,留下了許多砲台、彈藥庫、軍人宿舍、大砲和基地台,這些軍事遺產不僅可以看到當時英國在聖露西亞的海防技術與軍事部署,更是加勒比海軍事史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片。而當地民房則是以法式殖民風格為主,不少社區裡的房舍還維持幾近百年前的舊觀,那些法式的百葉窗、木屋頂與樓閣窗櫺的雕花細節,非常浪漫迷人。

  雖有這些良好的歷史文化資源,但聖露西亞缺乏保存、修繕古蹟的資金及規劃,更為尷尬的是,殖民建築與露國人的生命經驗間的歷史斷裂,民眾對這些建物既無感情又無認同,更遑論積極保存。美麗的建物若不是放在原地任由歲月侵蝕,便是任遊民佔據,成為遮風避雨的庇護所,四週遍布著垃圾、糞便及塗鴉,甚為可惜。

「我們」的遺產

  我是幾個月後才意識到露國人歷史經驗的斷裂。這個發現令我震驚,因為我一向認為,一個文化遺產是否還「活著」,是否還具有意義,取決於它是否還與在地對話、是否還不斷的生產出故事與記憶,是否還代表著這塊土地的呼吸。如果遺跡與社區不再有連結與對話,僅是個旅人的美麗背景,那麼這個建物被保存下來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們要的保存目標嗎?我們該怎麼將這些建物連結起露國人的生命、國族與歷史;怎麼賦權(empower) 當地人,讓他們能夠藉由這些建物傳達他們獨特的生命精神,而不是由少數人(例如政府與財團)來認定這些建物的意義?

  在一番思考之後,我放棄了剛開始想走的研究取向,開始比較確信自己的目標:聚焦於「SLNT-遺產-社區」之間的連結。對社區的堅持,與其說是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倒不如說是一種信仰:一種對於無權力者主體性 (agency) 的堅持與關注。如果我們都同意「發展」本身並不只是GDP,而是國家人民的平均幸福;而「遺產」也並非一個國家的財貨,而是人類共有的時代見證及智慧結晶。在這樣的定義下,遺產作為露國全體民眾的財產,理當擁有全民的認同以及與民眾對話的空間。


鴿子島導覽前透過教育座談會解釋文化遺產的價值
  在這樣的信念及國合會協調人的鼓勵下,我決定自行銷與教育著手,舉辦一系列「我們的遺產:聖露西亞古蹟導覽」活動,做為第一個嘗試。首場導覽在SLNT辦公室所在的鴿子島國家風景區(Pigeon Island National Landmark)舉行。本以為要SLNT放棄門票收入讓我來辦活動會有難度,但令人驚喜的,各個部門的主管都贊成我的提案,相關的同事也都表示願意配合。

  在眾人的支持下,鴿子島導覽於2月登場了,來了28位民眾,有些是我從社區田野邀請來的婆婆媽媽,但大部分還是串連而來的親友團。這樣的結果令我有點失望,因為我原先預期的群眾是草根階層,因門票而被排拒在園區外的社區居民。導覽的成果也不如預期,儘管預先做了田野研究寫出了導覽手冊供導覽員參考,但導覽員似乎並未認真看待這場活動,許多導覽內容僅是唸出古蹟前的標示牌內容,了無新意。不過令人振奮的是,參加導覽的民眾與SLNT本身都很滿意活動成果,並催促我舉辦第2場,給了我不少的信心。

  考量了預算及專案期程,我們決定加辦第2場導覽,這次舉辦在SLNT正在規劃的Morne Fortuné歷史園區。這個園區也是我所負責的「使徒砲台」遺址所在地。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決定捨棄非專業的導覽員,另外聘請專業的歷史學家來做導覽。不同於上次,第2次導覽的民眾幾乎都是我不認識的生面孔,是真正對歷史古蹟有興趣的民眾。這次導覽還出現了一整團的青少年志工團體報名參加,並在活動後表示對於SLNT的工作內容有興趣,以後若有機會願意擔任志工。導覽活動中,民眾攜家帶眷參與,大人著迷的聽著歷史學家說故事,孩子則在遺產之間穿梭奔跑、在砲台上爬上爬下,所有人都很盡興,不少人也表示願意加入SLNT的會員。這場活動成功的串起了民眾、社區、專家、和組織,達到了我所設下的目標。


Morne Guided Tour 導覽群眾走過廢棄的建築
認同的符號

  研究觀光的學者John Urry在《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一書中寫道:「所有的觀光客都是一個符號學家。」這句話為觀光財的創造,下了個很好的註解。若要將露國的古蹟塑造成對外可供使用的觀光資源,就必須先將其化為內部所認同的符號。如果旅人能夠在這些遺產裡看到獨一無二的「聖露西亞」,而不只是「大英帝國的殘骸」,這樣的古蹟才有迷人的吸引力,才能夠成為發展中無限潛力的一環。而只有將古蹟塑造成一個所有人都能夠參與、使用與累積情感的空間,並將空間嵌入人的記憶與生活,這樣的古蹟才能真正脫離殖民色彩而找到新的生命。這個工作並不輕鬆,且需要時間累積經營,但卻是必需也可行的。

  在撰寫本文之際,「我們的遺產」也將舉辦第3場了,露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古蹟等待旅客及居民去發現與重拾,越多的瞭解,就會產生越深的感動。我期待終有一天,露國人除了美好的自然風光之外,都能以這塊土地獨有的歷史風韻為傲。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329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