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21期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21期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焦點企劃》臺灣智慧農業的發展及國際策略 ─專訪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李紅曦司長、 農業部資訊司郭坤峯司長、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

祝康偉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主編

 

近年來,農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使農作物生產不確定性增加;人口老化加劇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食品安全議題則提升了社會對農產品品質與來源追溯的要求。然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也迎來了新的轉型契機。

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業模式逐漸被高效率、可預測且具追蹤性的生產方式取代。感測器能即時監測環境,數據分析能預測病蟲害與產量變化,人工智慧則可自動調整管理策略,使生產過程更精準與高效。

智慧農業的崛起,不僅提升了農業經營的效率,也增強了其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它象徵著農業正邁向智慧化與系統化的新階段,展現了科技與農業結合的無限可能。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公司 MarketsandMarkets 的報告,全球智慧農業市場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預計到 2028 年,市場規模將從 2023 年的 162 億美元增至 254 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高達 9.4%。如此強勁的成長,反映出全球對應用科技來應對農業挑戰的迫切需求。

為掌握全球智慧農業的最新脈動,本文特別專訪了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李紅曦司長、資訊司郭坤峯司長,以及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分別就國際趨勢、臺灣智慧農業的轉型經驗、實務挑戰、對開發中國家的貢獻,乃至於公私部門如何協作等面向,分享深入的洞察。

 

一、全球智慧農業邁向全產業鏈的整合與數位化管理

智慧農業的核心在於運用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動化設備及感測器等技術,以實現精準化的農場管理。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李紅曦司長指出,國際智慧農業的發展,正朝向全產業鏈整合與數位化管理,涵蓋從生產、加工、儲運到銷售的各個環節。

此一趨勢依賴多項核心技術的協同運作,共同構建完整的智慧決策輔助系統,諸如資通訊技術(ICT)與物聯網提供即時數據傳輸與遠端監控能力,是實現智慧化管理的基礎;感測

 

與高光譜檢測技術則能精準監測作物生長環境、病蟲害及水分狀況,為數據分析提供準確來源;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透過智慧運算,預測作物生長、提前警示病蟲害,並提供生產決策建議,將農業管理從被動的「感測」與「監測」提升至主動的「預測」層次;而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與自動化機具則能有效降低勞動力需求,確保精準決策能高效執行。

她強調,結合這些技術與模式,不僅能應對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衝擊,穩定糧食供應, 還能提升整體農業的韌性與市場競爭力。全球智慧農業正逐步從單一技術應用轉向全產業鏈的整合與數位化管理,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可靠支撐。

 

二、臺灣智慧農業的轉型與進程

回顧全球農業的演進,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典型階段:傳統農業(1.0)依賴人力與畜力, 效率低且受自然條件限制;機械化農業(2.0)透過拖拉機、收割機等設備,減少人力並擴大耕作規模;當進入精準與自動化農業(3.0)後,感測器、GPS 與自動化系統使灌溉、施肥與環境控制更精準,減少資源浪費,而最先進的智慧農業(4.0),則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大數據,能預測病蟲害與產量,並自動調整管理策略,提升效率與永續性。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個階段並非全球同步推進,而是因各地資金、技術與政策差異而並存,展現了農業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接軌數位與永續並實現普及化

 

李紅曦司長分析臺灣農業的發展歷程,說明在 1968 年後,面對勞力短缺,臺灣進入機械化時期,政府積極引進農機,以提升效率並減輕人力負擔;進入 1990 年代,則在機械化基礎上邁向自動化,使作業更穩定、精準,並降低對人力的依賴;而 2000 年以後,隨資訊科技興起,農業逐步走向數位化與電子化,政府推動產銷履歷制度,引進資訊系統與感測設備,加強管理與監控。

農業部資訊司郭坤峯司長補充,智慧農業在臺灣的推展已有超過 10 年的歷程,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專注於農業端數位工具的研發,第二階段導入工業合作並建立生態系整合,第三階段則將數位技術與永續理念結合,朝國家級長期計畫推動,並強化標準化、跨域合作與數據治理。這樣的分期方式讓技術逐步成熟,也避免一次性投入過高成本,使智慧農業能在累積中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從概念引入到落地應用,如今已邁入第三期計畫。

郭司長進一步指出,全球農業正朝數位科技與永續發展並進的雙軸轉型,歐盟自 2021 年起就強調這一趨勢,臺灣的智慧農業計畫亦與之接軌。他舉例,從鳳梨葉纖維再利用到碳排減量,智慧農業已不再只是技術導入,而是涵蓋生態、永續與產業價值鏈的完整系統。

然而,推動過程仍面臨挑戰,包括成本過高、系統操作複雜,以及農村網路基礎設施不足,政策制定者必須堅持「簡單、實用、可維護」的原則。因此,臺灣智慧農業的落地並非始於實驗室,而是從實際場域出發,建立示範基地。整個過程以「使用者角度」為核心,觀察智慧農業如何應用於小農生產環境,以及技術是否符合農民的成本能力與維運條件,最終目標是實現普及化。

 

(二)善用臺灣優勢,整合政府資源輔導農民

 

李司長表示,雖然臺灣農業長期受限於耕地狹小、勞力不足及氣候變遷,但這些限制也孕育出獨特優勢。臺灣擁有堅實研發能量與技術基礎,加上世界級資通訊產業,為農業轉型提供關鍵支撐。若能將精緻化、多樣化的生產技術與資通訊科技結合,研發低成本、省工設備與感測元件,並引入跨領域技術,將有助於推動高品質、精準化的生產模式,減輕農民負擔、降低人力需求,提升經營效率並分散風險。

在防災應變方面,農業部與中央氣象署合作,在重要農業區設置氣象站,提供在地微氣候資訊,並透過人工智慧輔助決策;同時建置「農作物災害早期預警平臺」及 APP,即時提供氣象預報與災害警示,協助農漁民提前防範。農業部也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建構系統化的災害應變機制,透過新聞稿及社群媒體快速傳達資訊,有效降低損失、提升農業韌性。

此外,農業部推動四大核心計畫──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雲世代數位轉型及晶片創新,推進農業全面升級,涵蓋研發、環境整備、人才培育與產業升級,並結合中央與地方資源,逐步將傳統農業導入智慧化。透過智慧農業技術套組的推廣,不同產業的農民都能方便應用。

農業部各司處協同合作,由農業科技司負責研發與技術整合,農糧署專注作物栽培,畜牧司負責畜禽養殖,漁業署聚焦水產養殖與海洋管理,共同建構完整智慧農業生態系,並透過示範場域將成功經驗擴散全國。

以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輔導下,導入智慧灌溉系統,成功降低人力成本與用水量,提升葉菜產量,產品穩定供應知名通路並獲市場肯定。同時,合作社串聯前端精準生產與後端通路,培訓青農成為事業夥伴,打造共生共榮的專業產區,充分展現智慧農業在提升效率、品質與永續經營上的潛力,也為臺灣農業數位轉型樹立典範。

目前智慧農業推動仍面臨導入成本、技術支援及人才培育的挑戰。農業部透過各類補助與計畫,鼓勵農民與業者引進創新科技,推廣政府研發成果,並與地方政府合作,提供資源協助農民導入技術,建立科技服務機構登錄機制,幫助農民快速找到具技術能力與實務經驗的業者,提升應用成功率。在人才培育方面,農業部透過各試驗改良場提供農民學院課程,與臺灣大學合作開設「AIoT 農業先鋒班」專班課程,並建立線上平臺「農業數位學堂」,提供智慧農業與數位轉型課程,讓農民與農企業系統性學習並取得學習證明,進一步提升數位能力與操作技能。

 

三、臺灣智慧農業推廣至國際的經驗分享

綜觀近年來國際農業會議對智慧農業的討論,主要聚焦三個核心方向,包括「氣候智慧農業」強調在提升產量的同時,兼顧減碳並增強農業系統的韌性;「韌性與調適」著重於在極端氣候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下,確保糧食供應穩定;「農業碳匯化」則透過混農林業、覆蓋作物、土壤碳管理以及有機廢棄物回收,將農業從碳排放來源轉型為碳吸存池。這些方向共同描繪了未來農業發展的藍圖,旨在打造更具永續性與適應力的農業體系。

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強調,臺灣的農業以小農為主,研發的智慧農業相關設備及工具, 特別符合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具高度國際輸出潛力;同時,臺灣能整合晶片製造、資通訊技術與農業數據,形成跨域技術優勢;加上臺灣高溫多濕及颱風頻繁的氣候,使在地驗證的技術更為可靠,也更容易獲得國際合作夥伴認同。

憑藉這些優勢,臺灣不僅能將經驗落實於友邦智慧農業計畫,有效提升農民的氣候韌性、災害應對能力及永續生產,更能在國際農業會議中發聲,展現出實質的國際貢獻。

 

(一)開發中國家的多重挑戰

 

郭坤峯司長在擔任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期間,多次與國合會合作,推動海外農業計畫,也因此親眼見證了智慧農業在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多重挑戰。

他指出,挑戰首先來自設備成本過高,使農民缺乏採用誘因;其次是維護與操作過於複雜,基層農民難以上手;第三則是基礎設施不足,尤其在偏遠地區或合作國家,網路不穩定會阻礙數據回傳。此外,數據主權也是一大敏感議題,許多農民將農場數據視為自身資產,國際合作時更擔心資料外流風險。

郭司長強調,要突破這些困境,關鍵在於推動「人機協同」而非全自動化。也就是說,系統在具備自動化功能的同時,仍保留人工監督,既降低風險,也讓農民逐步適應科技操作。同時,人才培育亦不可或缺,諸如培訓我方技師,再將技術轉移給當地人員,確保知識傳承與維修能力。透過「示範點 + 技師培訓 + 當地擴散」的模式,確保計畫不會因維護困難而中斷,避免直接輸出高科技方案帶來的落差。

史立軍副秘書長補充,智慧農業的推動還面臨農民觀念與習慣的挑戰。農民多依靠慣性操作,過去怎麼種就怎麼種,要讓他們願意接受科技工具,需要長期的輔導與陪伴。此外,技術使用仍需成本支撐。即使農民願意使用智慧農業設備,也可能無法負擔,配套的小額貸款或分期付款設計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他進一步指出,設備維修問題同樣不可忽視,若每次損壞都需要運回臺灣,不僅費用高昂,也會扼殺計畫的永續性。因此,建立在地代理商與供應鏈,確保設備能在本地維護,是智慧農業長期成功的關鍵。再加上基礎設施限制,如無電或無網路的偏遠區域,需要透過自供電系統、離線存取工具,以及低軌衛星數據傳輸等技術方案解決。透過這些科技調整,即便在偏遠地區,也能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提升整體作業效率。

 

(二)根據夥伴國發展階段及需求,推動「合適科技」

 

國合會在推動國際合作時,特別強調「合適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概念,強調不盲目追求最先進的技術,而是根據各國不同的農業發展基礎,提供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舉例而言,中美洲的香蕉產業可能已經進入自動化階段,但非洲部分國家仍停留在機械化階段,甚至在同一國家內,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水平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採取混合式策略(Hybrid) 往往是最有效的途徑。

史立軍副秘書長指出,智慧農業的導入策略必須依據國家規模調整。像瓜地馬拉這樣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國,適合發展產業型或大型農場的解決方案;對於史瓦帝尼這類中小型國家,更適合推動區域性科技導入計畫;而像吐瓦魯這樣僅有一萬人口的小島國,過度科技化反而可能產生負擔,因此必須在簡單與實用之間找到平衡。

農場規模同樣是智慧農業設計的重要考量。大規模農場需要依靠無人機或衛星進行大面積監測,並特別重視病蟲害的早期預警,以防災害蔓延。相比之下,小農更關注單位面積產量與產品附加價值,由於無法承受劇烈的市場價格波動,他們傾向嘗試新品種或採用差異化策略, 並迫切需要精準的產銷資訊來降低經營風險。

由此可見,智慧農業的推動必須因地制宜、量身打造。簡而言之,小國可以集中管理,大國則需兼顧成本與可行性,而島國則以實用簡單為主,不必追求過於複雜的系統。

 

(三)多樣化的合作案例

 

史立軍副秘書長指出,國合會在推動智慧農業方面已透過多樣化國際合作案例,展現臺灣技術與模式的有效性。案例包括:協助泰國應用智慧農業系統以提升園藝作物栽培能力;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建立氣象與災害預警系統;協助中美洲香蕉產業導入衛星監測系統;以及在非洲史瓦帝尼推動養豬資訊管理系統。這些案例充分展現了臺灣能因地制宜、提供「合適科技」的能力。

 

1. 泰國:應用智慧農業系統提升園藝作物栽培能力計畫

從過去完全依賴天氣的「看天吃飯」,到現在運用科學方法的「數據種田」,智慧農業正在逐步改變我們的日常,打造出更穩定、高效率的農作模式。

國合會與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合作推動的「應用智慧農業系統提升園藝作物栽培能力」計畫,正是這個轉變的最佳範例。此計畫運用物聯網技術,在洋香瓜田導入了環境感測與控制系統。這套系統不僅能即時監測數據,還能結合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當作物需要水分或養分時, 系統會自動適時補給,讓農事操作變得更精準、更有效率,確保從生長到結果都獲得最恰當的照顧。

這項成功的合作模式,源於雙方長久以來的深厚情誼,未來,國合會將持續協助泰國引進臺灣研發的智慧農業系統,並輔導當地人員操作,透過數據分析建立最適合當地作物的栽培模式,以應對氣候變遷。同時,也將向農民推廣精準農業觀念,例如合理施肥、安全用藥與有效灌溉等,藉此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進一步增強泰北農業的韌性。

 

2.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農業因應氣候變異調適能力提升計畫

面對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因極端氣候造成的嚴重農損,國合會自 2018 年起推動了一項智慧農業計畫,旨在提升當地農業的韌性。這項計畫運用科技與資訊系統,讓農民能即時掌握氣象與災害資訊,並根據預警調整農務,有效降低災害風險。

計畫的核心工作包括:設置農業氣象站蒐集關鍵數據;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建立作物適栽區地圖;以及製作「作物防災栽培曆」,將氣候敏感度轉化為早期預警指標,協助農民調整灌溉與管理。為了確保技術落實,計畫設立了示範農場與農民示範田,展示耐旱作物栽培、病蟲害監測及低成本調適方法,並將成果整理成可複製的技術報告。同時,計畫也為農政人員與農民提供培訓,學習氣象站維護、資料分析與平臺操作。

透過農業資訊整合平臺,歷史與即時氣象、災害預警等資訊被整合,形成從資料蒐集到決策應用的完整流程。此外,計畫利用群組與線上推播,即時傳達圖文氣象及防災訊息,並舉辦多場農業資訊應用活動,涵蓋病蟲害管理、土壤肥培等。這項計畫透過科技與資訊整合,不僅幫助該國農業更快速地應變氣候變遷,降低損失,也為永續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

 

3. 瓜地馬拉與貝里斯:中美洲區域香蕉黃葉病防治計畫

面對具毀滅性的香蕉黃葉病熱帶第四型(Foc TR4),國合會與友邦瓜地馬拉及貝里斯展開跨國合作,協助中美洲地區強化香蕉產業的防疫韌性。這項計畫的目標是防止疫情持續北擴, 確保當地農業安全與國際市場的穩定。

計畫導入多項臺灣研發的創新技術,大幅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其中,搭載 AI 晶片的無人機系統能對大面積農地進行監測,透過影像辨識與人工智慧,快速判讀作物異常並即時回傳資訊,讓農民能及早採取防疫行動。

此外,臺灣科研團隊也發揮跨領域優勢,以 COVID-19 快篩經驗為基礎,開發出植病與農藥殘留檢測晶片。這項技術能在 10 分鐘內完成檢測並辨識數百種農藥,顯著提升了農產品食安的把關效率。除了硬體技術,臺灣大學的香蕉黃葉病免疫試紙與屏科大的工作犬褐根病偵測模式等,也展現了臺灣在農業防檢疫領域的多元創新能力。

這些努力不僅為友邦提供了完整的監測、預防與應對工具,也讓中美洲地區在面對 Foc TR4 疫情威脅時,能更有效地保護產業安全,促進區域農業的永續發展。

 

4. 史瓦帝尼:養豬產業提升計畫

史瓦帝尼長期面臨豬肉產量不足的問題,由於繁養殖技術門檻高,每年仍需大量進口以滿足國內需求。為此,國合會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自 2018 年起積極協助當地提升豬肉自給率。

在 Mpisi 國家種豬場,技術團成立了首座人工授精中心,為豬農提供技術輔導,並引進史瓦帝尼前所未有的線上養豬管理系統—Pigbase APP。透過這套系統,農民可以用手機將豬場資料上傳至雲端,建立完整的生產紀錄。系統不僅能協助規劃豬隻飼養管理,自動提醒配種、換欄等重要作業時程,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工錯誤。

Pigbase APP 的另一大亮點,是能自動計算肉豬的最佳出欄時機,並在系統中公開待售資訊,有效促進農民與肉商的媒合,提高交易成功率。農民也能藉此提前規劃飼養排程,增加收益。

這套系統的導入,不僅提供豬農省時、精準的管理工具,也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養豬業。更重要的是,Pigbase APP 累積的數據,能成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加速史瓦帝尼智慧養豬產業的發展,引領當地養豬業邁向高效率、資訊化的新階段。即使在經常停電的環境下,小規模豬場也能利用不斷電系統與局部能源管理,使智慧養豬運作順利無虞,真正實現科技與在地條件的結合。

 

四、臺灣智慧農業從技術示範,走向產業化與國際軟實力

臺灣智慧農業的長期發展核心在於產業化。李紅曦司長指出,這需要透過跨領域合作與策略結盟,不僅能擴大產業規模、降低成本,更能提升整體競爭力。技術導入不應只針對單一農民,而是應擴展至整個農業產業鏈。藉由整合專業資源並建立緊密的合作網絡,智慧農業才能從單點應用逐步串聯成線,最終擴展為面,發揮全面效益。

在此過程中,私部門扮演關鍵推手,加速技術商品化與落地應用,並將市場需求反饋給研發端。這種公私協力模式讓智慧農業的推廣更深入且廣泛,確保技術與產品能真正改善農業生產現場,促進產業升級。李紅曦司長舉例說明,智慧農業公司「智食良果」成功轉移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智慧灌溉技術,不僅協助農業部進行技術推廣,更與國合會及泰國皇家基金會合作,在清邁建立多個智慧農場示範場域,成功擴大了臺灣智慧農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一)「臺灣模式 2.0」:雙向共贏的國際合作

 

史立軍副秘書長表示,在「榮邦計畫」的推動下,臺灣智慧農業已在邦交國成功落地,同時吸引更多私部門企業投入國際市場。透過「臺灣模式 2.0」,智慧農業從單純的技術輸出,升級為「技術 + 產業 + 新創」的整合合作模式,這不僅為友邦提供成熟且可落地的解決方案,也讓臺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創造實質價值。

這種模式強調雙向共贏:友邦獲得技術、資金與市場資源,而臺灣企業則能將產品轉型為服務,甚至提供「結果保證」,確保農民的實際產量。駐外技術團也因此從傳統的技術輸出者,升級為「產業合作平臺」,促成資源整合與跨領域合作,讓援外成果更具策略性、長期性與永續性。

 

(二)從技術轉移到「農業科技外交」

 

臺灣在智慧農業的國際合作正逐步展現出策略化與多元化的面貌,從技術輸出進化為一種「農業科技外交」。透過農業部、外交部、國合會及產學研機構的協同合作,臺灣將自身的智慧農業經驗轉化為可實際操作的國際方案,從派遣技術團隊、建立示範點,到人才培訓與專案執行,每一步都強調可落地性與永續性。

未來,國合會的育成中心與孵化器的建設將成為關鍵,這些平臺不僅孵化臺灣業者,也培育當地農業人才,建立真正的國際夥伴關係與供應鏈。這種「雙向孵化」模式,將強化智慧農業計畫的永續性,並讓臺灣在全球農業科技舞臺上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總而言之,智慧農業不再只是技術轉移,而是結合政策、科技與外交的整體戰略,這不僅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也為世界帶來獨特且可複製的「臺灣經驗」,讓農業科技成為連結全球的軟實力。

  • 更新日期: 2025/10/01
  • 點閱次數:41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