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企劃》臺灣推動貿易援助發展經驗分享 ─專訪國合會技術合作處顏銘宏處長、悠由數據吳君孝總經理
祝康偉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主編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的宗旨在於確保國際間的自由貿易, 透過多邊諮商建立規範,降低會員國之間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為全球貿易體系提供穩定且可預測的環境。《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作為 WTO 的基礎性文件,明確確立了WTO 作為全球貿易規則的主要管理機構,並強調對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低度開發國家的支持。
貿易自由化雖然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卻並非對所有國家都帶來均等的利益。開發中國家由於發展條件較為薄弱,往往難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導致經濟利益未能公平分配,甚至可能加劇貧富差距。為了回應此一挑戰,貿易與發展成為WTO「杜哈發展議程」(Doha Development Agenda, DDA)的核心議題之一。
在杜哈回合談判中,WTO 各委員會被要求檢討如何協助開發中國家擴展其具優勢的產品貿易,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其中,「貿易援助」(Aid for Trade)及「技術援助與能力建構」(Trade-Related Technical Assistance and Capacity Building, TRTA/CB)成為 WTO 支持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政策工具。
「貿易援助」的目標在於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援,幫助開發中國家改善基礎設施、簡化貿易流程,並消除進出口貿易中的制度性障礙,從而提升其參與全球市場的能力。而「技術援助與能力建構」則聚焦於提升開發中國家在貿易談判、政策執行、合規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國際貿易規則,並善用全球貿易體系所帶來的發展機會。
1997 年,WTO 與國際貿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ITC)、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共同成立「整合架構」(Integrated Framework, IF),透過組織間專業整合,提供符合低度開發國家需求的經濟援助。此外,WTO 設立「杜哈發展議程全球信託基金」(Doha Development Agenda Global Trust Fund, DDAGTF),幫助開發中國家更深入了解 WTO 多邊貿易體系,提升談判能力與政策制定能力。在貿易與發展議題方面,WTO 涵蓋 7 大關鍵領域,包括「特殊與差別待遇」(S&D)、「小型經濟體」、「技術援助與能力建構」(TRTA/CB)、「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貿易與債務金融」、「貿易與技術移轉」,以及「貿易援助」。其中,「貿易援助」於 2005 年香港部長會議後正式納入貿易與發展框架,並決議每兩年舉辦一次「貿易援助全球檢視大會」(Global Review on Aid for Trade),以檢視開發中國家如何融入全球經濟,評估援助國如何協助推動發展及擴大援助的成效,並鼓勵援助國與受援國將貿易援助政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建立完善的貿易援助機制與確立評估指標。
另為深化貿易援助機制,WTO 於 2006 年成立「貿易援助工作小組」(The Task Force on Aid for Trade),旨在透過更完善的援助架構,協助開發中國家從貿易活動中獲利,進而促進經濟發展並融入多邊貿易體系。該工作小組關注的議題涵蓋:「貿易政策與規則」、「貿易與發展」、「貿易相關基礎建設」、「生產能力建構」及「貿易相關調整機制」等,確保開發中國家能夠有效從自由貿易中受益,提升競爭力,並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落差。
自 2007 年WTO 於日內瓦舉辦首屆「貿易援助全球檢視大會」以來,每屆皆依據最新國際情勢規劃主題,迄今已堂堂邁入第 9 屆,成為國際合作與貿易援助領域的重要論壇,每屆均吸引上千人參與。臺灣作為WTO 會員及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長年積極參與並申辦周邊活動,藉此分享我國在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貢獻與經驗。
2024 年 6 月,我國外交部攜手國合會共同組團參與第 9 屆大會,並以「以數位科技賦能, 提升糧食系統永續發展韌性」為題舉辦研討會,除洽邀友邦聖露西亞農漁業、糧食安全暨鄉村發展部分享與臺灣的合作計畫成果,亦納入曾參與國合會計畫的私部門企業—悠由數據應用股份有限公司(DataYoo)同行,分享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專長,協助友邦推動糧食永續發展及保障糧食安全的貿易援助經驗,展現臺灣結合科技創新與公私協力,推動國際發展合作的成效,並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與熱烈迴響。
隨著貿易援助在提升開發中國家貿易競爭力方面展現顯著成效,並逐步成為全球合作發展的重要關鍵,本刊特別專訪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處長顏銘宏與悠由數據總經理吳君孝,分別就國合會在貿易援助領域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及未來方向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從私部門角度,分享悠由數據在開發中國家推動貿易援助發展的成功經驗。
一、國合會推動貿易援助的歷程及執行重點
分析臺灣在國際開發援助領域對貿易援助的投入歷程,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處長顏銘宏指出:「若要劃分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從我國執行援外計畫的駐外團隊名稱變遷來觀察。這不僅是名稱的改變,更代表援助內容與策略的轉型。」
顏處長回憶,我國海外技術合作始於 1961 年,當時成立的「農耕隊」主要派駐非洲,協助當地提高糧食生產力,以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在這個階段,臺灣的援助工作與貿易關聯不大,重點在於滿足受援國的基本農業需求,提供務實的技術協助。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及臺灣對外合作的擴展,農業援助的目標逐步調整。1985 年,「農耕隊」更名為「農技團」,並將援助範圍擴展至拉丁美洲與亞太地區。此階段的技術合作不再僅關注糧食產量的提升,而是開始引進新的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並改善當地農民的生計。
「當時我們開始思考,除了讓農民吃得飽,是否還能幫助他們將農產品轉化為商品,進而提升收入?」顏處長表示,這個階段的合作計畫已開始融入市場導向的概念,讓農業不只是滿足基本需求,更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部分。
隨著 1996 年國合會的成立,駐外團隊在 1999 年進一步轉型,正式更名為「技術團」,這不僅象徵援助內容的擴展,也顯示國合會開始將貿易發展概念納入技術合作的核心。「此時,我們的合作計畫已不僅限於技術指導,而是涵蓋從生產、管理到市場銷售的完整供應鏈。例如, 我們協助受援國建立農民組織,如合作社,幫助他們共同銷售產品,甚至協助品牌行銷。」顏處長補充,技術團的工作亦納入作物多元化的概念,幫助農民擺脫對單一作物的依賴,轉向發展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
2000 年前後,隨著全球化浪潮興起,WTO 提出「貿易援助」概念,為全球援助工作奠定新基調。國合會對貿易援助的關注日益明確,並開始思考如何幫助開發中國家提升市場競爭力,使合作國不僅能提高農產品品質,更能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國合會貿易援助成功案例
談及國合會在貿易援助領域的成功案例,顏銘宏處長首先回顧了在第 3 屆全球貿易援助檢視會議上分享的「宏都拉斯東方蔬菜計畫」及「瓜地馬拉北碇木瓜銷美計畫」。
他指出:「國合會的策略在於掌握附加價值高且進入門檻較高的核心技術,如優良品種及銷售管道,並將生產製造的部分移轉給當地農民,同時提供小額貸款,使農民不僅獲得技術, 也能取得生產資金。」這種模式類似臺灣中小企業特有的「中心衛星體系」,由技術團擔任中心廠的角色,統籌原料供應、技術支援與行銷服務,而當地農民則成為生產供應鏈的一環。透過這種群聚效應,不僅提升產業整合效能,也創造出相輔相成的產業發展模式。
在第 4 屆全球貿易援助檢視會議上,國合會進一步提出「海地多爾貝克稻米產銷計畫」及與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合作的「金融機構發展基金計畫」。前者旨在提升海地稻米生產能力,透過技術合作建立完整的生產、處理包裝、物流與行銷價值鏈,並推動模式複製與擴展;後者則透過貸款、投資及技術協助,促進中美洲小型金融機構提升創新服務與效率,使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金融支持,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上游發展(move up the value chain)。
至第 5 屆大會,國合會則分享「貝里斯資通訊計畫」、「斐濟熱帶蔬果栽培推廣計畫」及
「史瓦濟蘭甘藷產銷計畫」三項案例,探討國際社會日益重視電子商務在貿易與發展援助中的角色。這些計畫強調透過提升海關通關便利性來促進貿易便捷化,並透過提升生產技術、拓展外銷市場及推動農產品加工與行銷,創造農村多元收入,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在 2024 年的第 9 屆大會上,國合會響應「以數位科技賦能提升糧食系統永續發展韌性」的會議主題,特別選擇與中美洲農牧保健組織(OIRSA)合作的「中美洲區域香蕉黃葉病防治計畫」作為代表性案例,展示數位科技如何在農業病害防治中發揮關鍵作用。
由於香蕉是中美洲主要農產品之一,第 4 型香蕉黃葉病(TR4,又稱 Panama disease)對該地區的香蕉產業構成重大威脅。該病害由土壤中的真菌引發,影響香蕉植株根系,導致葉片枯黃、植株死亡,進而嚴重衝擊當地農民生計與出口產業發展。
為了提升中美洲地區對抗黃葉病的能力,國合會與 OIRSA 攜手推動數位科技導入防治機制,透過無人機(UAVs)、遙測技術(Remote Sensing)及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即時監測香蕉園健康狀況,迅速偵測可能的病害擴散區域。此外, 藉由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AI)技術,農民能夠獲取精準的氣候、土壤與病害風險評估資訊,以便提前採取預防措施。
透過這項計畫,數位科技不僅增強當地農民對病害的應變能力,也促進區域內資訊共享與跨國合作。更重要的是,數位工具的應用使農民能夠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管理,提高整體農業生產力與韌性,為當地農業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貿易援助未來的趨勢與挑戰
顏處長分析,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持續變動,貿易援助的未來將迎來嶄新機遇,同時也將面臨嚴峻挑戰。為確保援助計畫能夠有效推動發展,必須關注以下關鍵趨勢,並思考如何突破現有瓶頸,以順應全球變革的步伐。
1. 數位化:提升效率,降低貿易障礙
數位化是當前全球貿易發展的核心趨勢之一,未來只會更加深化。在貿易援助領域,數位工具的運用能夠大幅降低貿易障礙並提升生產力。例如,國合會已開始採用數位科技來支持開發中國家的農業與中小企業發展。在香蕉黃葉病的防治上,透過衛星科技監測作物健康,以保護這些國家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同樣地,在巴拉圭的中小企業計畫中,數位打板技術的引入, 使得當地紡織業者更容易與國際買家接軌。這種技術的應用,使美國服飾品牌得以直接向巴拉圭紡織業者下單,增強了當地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數位化不僅提升了市場連結能力,也為貿易援助創造了更具成效的發展模式。
2. 私部門的參與:以 ESG 與企業社會責任為推動力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理念逐漸受到全球重視,這使得私部門在貿易援助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企業開始關注公平貿易,並積極購買開發中國家的產品,例如咖啡產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雀巢、星巴克等國際企業紛紛強調公平貿易,確保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產品獲得合理的報酬與市場支持。隨著這股風潮的持續發展,未來的大型企業將更積極地參與貿易援助計畫,以確保供應鏈符合永續發展標準,進而帶動更多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
3. 區域整合:從全球化走向區域化
在全球貿易體系面臨挑戰的背景下,區域整合的趨勢愈發明顯。近年來,全球供應鏈的變動促使各國更加關注區域內的經貿合作。例如,加勒比海國家聯盟提出「25 by 2025」計畫, 目標是在 2025 年前,將區域內 25% 的農產品需求由區域內國家供應,藉此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並提升區域內的經貿自給能力。同樣地,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也持續降低區內貿易關稅與技術性障礙,以促進區域貿易流動性。
在這股趨勢下,區域貿易協定,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正在取代過去以全球化為主的貿易模式。因此,區域市場的發展將成為貿易援助的重要考量,國合會也須順應這股趨勢,尋求更有效的區域合作策略。
4. 永續發展:從經濟成長到雙重底線
貿易援助不僅關注貿易量的提升,更需與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相結合,以達到「雙重底線」(Double Bottom Line)的目標。也就是說,除了創造經濟價值,貿易援助還需對社會與環境產生正面影響。例如,國合會在近年的婦女賦權計畫,便將貿易援助與性別平等相結合,以確保貿易發展能同時促進婦女、青年、少數民族的經濟機會。此外,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貿易援助計畫也須考量減少碳足跡與環境友善的貿易模式。未來,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在推動貿易援助時,勢必要兼顧永續發展標準,以符合全球趨勢與社會需求。
(三)因應全球趨勢,國合會面臨的挑戰
顏處長強調,面對不斷變化的全球發展趨勢,國合會在推動國際合作與發展援助時,正面臨諸多挑戰與瓶頸。其中,私部門參與不足與氣候變遷對業務的影響是亟需克服的兩大問題。
1. 強化私部門參與的誘因機制
他指出,國合會一直希望透過自身的平台,鼓勵國內私部門積極投入國際發展工作。但現實情況顯示,國內企業對國合會現行計畫涉及的國家認識有限,導致參與意願偏低。特別是在拉丁美洲、非洲及南太平洋等地,企業對市場環境缺乏了解,使國合會在促成私部門投入時面臨不小挑戰。
儘管如此,國合會仍持續推動多項機制,以提升國內企業的參與度。例如,研考處推出
「影響力先行者計畫」,技合處則透過技術團計畫鼓勵國內業者參與,無論是透過採購合作, 或協助企業開拓商機。此外,國教處在國內舉辦研習班時,亦積極安排學員與國內企業接觸, 使其更了解受援國的發展概況與合作機會。不過,從現有成效來看,仍需進一步強化誘因與合作機制,以促進更多企業投入國際發展工作。
2. 氣候變遷的風險管理
另一方面,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對國合會推動的貿易援助計畫亦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許多計畫聚焦於提升受援國的生產力,但極端氣候可能讓長期努力化為泡影。例如,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或長期的氣候異常,都可能對當地農業及生產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因此,在規劃援助計畫時,如何與時俱進,評估災害風險並強化產業韌性,以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成為亟需思考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全球災害頻率與規模明顯增加,國合會雖透過技術協助與人力建構發揮一定作用,但在資源與能力上仍有其極限。因此,建立更完善的資金機制,成為下一步的關鍵。以臺灣經驗為例,農業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然而國合會目前在相關計畫中尚未廣泛納入類似機制。
顏處長進一步指出,若能將農業保險等金融工具納入援外機制,將能更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這不僅是國合會的課題,也涉及國家整體外交政策的調整與資金配置。過去,國合會的援助多聚焦於技術輸出,而未來則須考慮如何將資金工具與技術並行整合,以提升援助計畫的成效與永續性。
二、私部門悠由數據應用公司參與貿易援助經驗
成立於 2019 年的悠由數據,是一家專注於資料科學與智慧農業的創新公司,曾榮獲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並被媒體評選為「綠色暨材料科技」類產業的潛力企業。該公司最具創新性的產品之一—作物演算系統,透過大數據分析與先進演算法,整合農業氣象資料,幫助農民找到最佳種植方式與參數,顯著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悠由數據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與多個國際組織及跨國企業攜手,推動臺灣農業科技在全球發展,創造更多國際合作機會。
悠由數據吳君孝總經理回顧他參加第 9 屆貿易援助全球檢視大會的經歷,作為臺灣私部門代表,他向國際社會展示該公司如何運用 AI 與衛星數據,為拉美 5 國提供農業技術支持,並提升當地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他表示:「這次大會讓我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政府代表及國際組織深入交流。我們的核心目標,是透過精準農業技術,協助農民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同時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一)悠由數據貿易援助成功案例
吳總經理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在加勒比海友邦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悠由數據的團隊克服地理與時間差異,為當地種植團隊提供科學化管理方法與規範化數據蒐集方式。合作過程中,當地團隊負責數據蒐集與作物種植,悠由數據則透過線上協作,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準確性。透過 AI 技術與臺灣的成功經驗,團隊成功優化西瓜的種植方案,使其產量提升 27%。此外,他們還為瓜地馬拉的農民建立了青花菜生長模型,確定最佳播種時間,成功將青花菜產量提高 32%。
自 2022 年起,悠由數據參與了國合會與瓜地馬拉國家防治災害協調中心(CONRED)合作的「瓜地馬拉防災預警系統計畫」,於瓜地馬拉下維拉帕茲省建立即時氣象資訊平臺。該平臺整合來自 8 座城市的地面氣象站、土壤感測器與衛星數據,並設立示範田,透過數據觀測與分析,為當地農民打造永續且具經濟效益的農業生產模式。
在 2023 年,進一步地為當地建立了玉米生長模型與碳匯計算模型,並結合無人機技術進行精準農業管理,成功發現最有效的灌溉與噴藥方式,使農地產量提升超過 10%。這些技術不僅幫助農民節省至少 50% 的水資源,更減少每公頃 560 公斤的碳排放。這座示範田不僅強化了瓜地馬拉的糧食安全,也符合全球ESG 趨勢,展現臺灣農業科技在環境永續上的貢獻。
此外,悠由數據所開發的 FarmiSpace 平臺獲得瓜地馬拉農業專家的肯定,被譽為「結合科技應用與傳統農業實踐的理想平臺」,幫助農民提升市場競爭力。這款操作直觀、易於上手的工具,使農民能夠即時掌握作物健康狀況與關鍵數據,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這樣的良好口碑,讓悠由數據成功獲得當地農民的信任,也為未來拓展中南美洲乃至全球市場奠定了基礎。
(二)面對挑戰與創新,解決資料共享的難題
悠由數據的先進商業模式,結合 AI 技術與衛星數據,為全球農業生產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並在全球貿易援助計畫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吳君孝總經理強調,悠由數據的業務核心在於將衛星影像與 AI 算法相結合,為農民提供作物生長的即時數據分析。這不僅幫助農民監控作物生長中的各種變化,還能針對每塊土地提供最適合的種植建議。這項技術對開發中國家尤其重要,特別是在土壤條件較差或農業發展滯後的地區,AI 技術可顯著提高土地生產力,而衛星數據則突破地理限制,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全面的監控與預測。
然而,即便悠由數據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創業過程仍面臨不少挑戰。回憶起拓展中美洲市場的經歷,吳總經理提到:「當地企業在合作時,經常對數據共享與保密有所顧慮。傳統商業模式要求企業提供土地與農作物數據,我們再進行分析並回傳結果。但由於數據所有權問題,這一過程常受到限制。」
為了克服這一挑戰,悠由數據開發了自有的全球數據庫與 AI 演算法,使其能夠在不直接接觸客戶數據的情況下,提供高精度的數據分析服務。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數據共享的隱私顧慮,更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能夠遠程提供精準的作物數據支持,同時避免侵犯客戶的機密資料。」吳總經理表示。
(三)私部門在國際開發援助中的角色
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政府與私部門的合作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吳總經理認為,私部門企業在國際開發援助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私部門企業能夠提供技術創新,並且能夠迅速將這些創新技術應用到開發中國家的實際需求中,這對於解決當地的貧困與貿易挑戰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他進一步強調:「特別是在當前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農業生產的挑戰尤為嚴峻。私部門能夠利用先進技術來幫助這些國家提升其農業韌性,並提供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對於未來,他對政府與私部門合作有著很高的期許。他希望政府能夠更加重視私部門在發展援助中的角色,並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農業將更加依賴數據化與智慧化。這不僅是應對氣候挑戰的需要,更是全球貿易援助項目成功的關鍵。」
三、國合會在總合外交、經貿外交及榮邦計畫下的轉型與挑戰
面對政府推動「總合外交」強調跨部會合作,以及「經貿外交」聚焦於結合臺灣的資金、技術與人才,以更具戰略性的方式推動國際發展援助,顏銘宏處長強調,此一方針不僅為國合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國合會該如何在政策指導下調整角色與運作方式,更緊密地與國內外夥伴合作,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一)開啟跨部會溝通,承接 3 項旗艦計畫
顏處長表示,在總合外交的架構下,國合會已與不同部會建立跨部會溝通機制,例如,在醫療領域與衛福部合作,在碳權議題上則與環境部對接。目前,國合會正積極嘗試將援外計畫與國際碳權市場連結,如瓜地馬拉的竹產業計畫,即期望透過環境部的協助,申請國際認可的碳權。若計畫成功,不僅能為臺灣帶來實質的碳權效益,還可能進一步納入臺灣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機制,提升國際合作的價值與影響力。此外, 農業領域雖尚未正式啟動合作,但未來亦可能與農業部建立跨部會溝通平台。
由於「經貿外交」與榮邦政策密切相關,而「榮邦計畫」的核心目標是以「數位」、「健康」、「綠色」及「韌性」4 大價值為主軸,整合並輸出臺灣優勢領域的知識、服務及智慧解決方案,推動包含「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可信賴網路與數位治理」、「新能源與碳權合作」、
「智慧園區海外示範計畫」、「智慧醫療與健康產業」、「智慧新農業」、「主權 AI」、「永續觀光」等 8 大旗艦計畫,以創造臺灣產業新藍海,實現總統「經濟日不落國」的施政目標,同時在經濟外交的推動下,協助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經濟發展,深化我國雙邊關係、強化產業民主供應鏈。其中,國合會在 8 大旗艦計畫中即被賦予「智慧醫療與健康產業」、「智慧新農業」、「永續觀光」3 大領域重任,並負責將這些產業供應鏈輸出至友邦,以深化臺灣的國際參與。
(二)從技術援助機構,轉變為孵化平臺
綜上所述,顏處長強調,在總合外交、經貿外交及榮邦政策的引領下,國合會正大步邁向轉型之路──從傳統的技術援助機構,轉變為整合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孵化平臺。因此,在具體操作層面,國合會正努力將援外計畫與團隊轉型為「育成基地」,賦予援助計畫更長遠的發展價值。他以對「國內產業界」及對「合作國家」兩個面向說明如下:
1. 對國內產業界:打造企業的國際市場育成基地
他指出,許多國內企業希望拓展國際市場,但欠缺管道與機會。國合會目前於全球 21 個國家設有 22 個駐外團隊,這些團隊可作為臺灣企業的育成基地,協助企業與國合會計畫對接,將技術、模式與產品輸出至國際市場。透過這些海外據點,企業可獲得實際營運經驗,並驗證自身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市場可行性。
2. 對合作國家:技術援助升級為產業孵化,創造當地經濟動能
國合會的育成計畫不僅提供技術援助,更整合資金與人才培育機制,協助當地建立可行的商業模式,而非僅提升生產力。例如,國合會希望透過育成基地,幫助具有創業潛力的青年、婦女或合作社,讓他們在技術培訓之外,也獲得資金媒合、商業資訊及輔導機制的支持。最終目標是讓這些新創企業能夠獨立運營,創造就業機會,並進一步壯大當地的經濟體系。
(三)國合會地位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他進一步分析,傳統的貿易援助主要聚焦於技術改善,以提升合作國的競爭力,過去其資源主要來自外交部預算,而國合會則負責執行相關計畫。然而,在「經貿外交」與「榮邦計畫」的引導下,國合會在計畫設計階段即納入臺灣產業供應鏈的參與,並積極整合其他部會與產業資源。同時,國合會被賦予育成與孵化的角色,從過去單純整合技術、資金與市場機制的模式,進而拓展至創造就業與培育中小企業,以更全面的方式促進合作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不僅意味著計畫內容的升級,也代表國合會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提升。」
在此架構下,透過經貿外交與貿易援助緊密結合,以及臺灣供應鏈的參與、在地企業的孵化,除了能打造更完善的國際發展模式,擴大對合作國家的實質助益,更能符合總合外交的戰略目標,強化臺灣的國際夥伴關係,提升臺灣在國際社會長遠的影響力。
- 更新日期: 2025/03/27
- 點閱次數: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