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言》「多」多益善
世界經濟論壇在今(2024)年發布的《2024 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 2024) 中,列舉未來 2 年及未來 10 年全球將面臨的 10 大風險中,「極端天氣事件」均榜上有名,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近幾年國際間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如此重視,而聯合國每年舉辦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的進展更成為各國媒體積極報導的焦點。然而,大家是否同時注意到,今年 10 月在哥倫比亞第三大城卡利也舉辦了一場COP 大會,這場大會討論的主題「生物多樣性流失」,雖未出現在《2024 年全球風險報告》未來兩年 10 大風險的排序上,卻被列在未來 10 年全球面臨風險的第三序列。
相較於「氣候變遷」,人類對於「生物多樣性流失」議題的關切,似乎並不強烈,然而,生物多樣性一個如此複雜須充分保持平衡的生態系統,其與維繫地球生命的許多過程(演化、生態及文化)息息相關,系統中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的穩定狀態,它對於攸關人類生存的糧食安全、醫療健康等面向,均將造成極大衝擊。
因此,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並由與會的締約方代表公開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讓各國藉此共同致力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永續行動。儘管過去幾屆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與會各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達成了共識,然而這幾年似未有具體進展,例如在第 10 屆締約方大會(COP10)上,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在 COP15 通過了《昆明 -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KM-GBF),然而在這些目標的落實上,仍舊困難重重,例如 2021 年聯合國發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五版》(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GBO-5)中,檢視 2010 年所訂定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時,即發現當初制定的 20 個目標竟沒有一項完全達標,這不僅顯示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的緩不濟急,更意味著全球生物物種的急速流失。
今年 10 月 21 日至 11 月 2 日來自全球各國締約方談判代表團、學術研究與政策制定者、原住民與當地社區、工商業與民間社會組織近 1.5 萬名利害關係人代表齊聚在哥倫比亞卡利,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6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會議的結論雖尚無法解決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Fund, GBFF)缺口的問題,所幸似達成了幾項歷史性的進展,包括將成立原住民常設機構,並要求從生物遺傳資源獲利的企業須撥出一定比例的利潤回饋給新成立的卡利基金(Cali fund),以協助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發展。
因此,本期《當季專論》,特以〈國際推動生物多樣性趨勢解析〉為主題,除邀請這次實地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學者,分享對大會的第一線觀察外,也邀請玉山銀行以其執行的計畫為例,向讀者介紹玉山銀行如何運用公私部門合作的方式,協助地方保存生物多樣性。本期內容,亦由國合會分享如何透過保種、育種的方式,推動國際植物遺傳資源保存與利用合作的相關做法。
而本期的《焦點企劃》,則以〈我國推動生物多樣性發展探究〉為題,分別採訪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陸曉筠署長及環境部施文真政務次長,邀請他們與讀者分享目前我國政府在森林、海洋及環境保護工作上,推動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成果, 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作為。
被稱為「達爾文的天然繼承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威爾遜(E.O.Wilson)曾在他的著作《造物》中提到:「無論生物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它們都不是安置在地球上被任何一個物種用來消滅的。」,這段意味深長的話彷彿在提醒世人,每個物種不管再怎麼渺小,它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道理,整個生態系就是仰賴各種不同的物種維繫著深邃而微妙的平衡。透過本期文章,希望讓讀者能夠進一步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公私部門致力於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
當期論文摘要
透過里山倡議地景與海景整體取徑實現 2050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願景
(孫夏天,國立東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兼永續發展中心@ScapesLab 里山里海辦公室執行長; 李光中,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兼永續發展中心@ScapesLab 里山里海辦公室主任)
近年國際多項研究顯示,若能夠採取整合策略積極投入保育行動並結合永續生產和消費, 有可能及早在 2040 年之前彎曲生物多樣性下降曲線,並最大程度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本文說明,近十餘年來里山倡議以及地景與海景整合取徑已被視為最有效的永續性整合策略之一。兩者適用於在地、區域和國家等多元層級的推動與整合,也適用於自然地區、鄉村地區和都市地區的串連與互惠,因此非常有潛力回應《昆明 -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 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KM-GBF)的緊急呼籲。在實務推行方面,里山倡議的
「三摺法」—願景、3 大原則及 5 大行動面向,涵蓋了整合策略的保育行動、永續生產和消費等面向,再搭配本文提出的地景與海景整合取徑 6 個核心操作要素「6Ps」:「人、事、時、地、務、擴展」,相當適合做為國內外農漁山村整體的策略及行動計畫規劃架構,建議納入國合會國際開發援助相關計畫的能力培育以及計畫規劃和執行的參考,以及納入國際高等人力培訓外籍生獎學金計畫的學程主題,培育未來人才。最後,本文介紹國際里山倡議對應 KM-GBF 目標的新策略和行動計畫,並分析CBD COP16 相關重要決議如何對接於國合會協助友好或開發中國家的相關政策。
公私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玉山瓦拉米計畫的實踐與啟示
(吳欣樺,玉山銀行風險管理處資深專員;張清玉,玉山銀行風險管理處協理; 鐘世軒,玉山銀行風險管理處經理;徐代衡,玉山銀行風險管理處專員)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流失為全球當今面臨的重大挑戰,極端氣候和生態系統的改變為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之潛在威脅不容小覷。儘管聯合國已訂定全球於 2030 年前保護 30% 的地球自然資源之目標,經濟誘因、技術門檻以及行動規模等因素,仍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難以推展。
玉山金控自 2014 年啟動「玉山瓦拉米計畫」,與政府、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動花蓮南安部落轉型有機農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透過多方協作模式,從資金、技術和行銷等方面支持當地社區農業轉型,推動有機農業並恢復生物多樣性。本文以玉山瓦拉米計畫為案例,解析計畫運作模式及成功關鍵,以為更廣泛之地區提供借鑒,進而推動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永續發展。
國際植物遺傳資源保存與利用:臺灣對外技術合作經驗與啟示
(陳炤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技術合作處副管理師)
隨著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遷威脅加劇,植物遺傳資源已成為應對氣候變遷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資源。本文章探討植物遺傳資源保存的重要性,介紹國內外主要保種機構,並說明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在此領域的合作實踐。國合會作為臺灣政府開發援助的執行機構,積極推動互惠互助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保存與利用合作,包括透過駐外技術團支援友邦發展農業技術,保存當地優良品種並提升其自給能力。同時,國合會也蒐集駐在國的優良地方品種,擴大我國的資源保存範圍。此外,國合會在索羅門群島進行植物資源調查與編纂植物誌,在海地和尼加拉瓜推動稻米品種保存,在帛琉保護傳統芋頭品種,在沙烏地阿拉伯保存珍稀棕棗資源,並在宏都拉斯發展馬鈴薯健康種薯體系。這些國際合作計畫透過技術轉移、資源共享和法規保障,落實植物遺傳資源的互惠互助,永誌合作情誼並促進全球農業的永續發展。
- 更新日期: 2024/12/30
- 點閱次數: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