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言》孕育地球的生命之母-我們的海洋
當人類積極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全球重大威脅,並試圖找出各項對策之際,也發現健康的海洋在其間扮演的關鍵角色。
海洋面積約占全球總面積的 72%,她是地球無數物種的起源,也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食物、交通運輸、氣候調節等都與海洋脫離不了關係,海洋可說是地球的儲熱體、氣候的調節器,健康的海洋不僅有助於建立宜居的地球,更有助於減緩氣候異常。然而,長久以來, 人類對於海洋健康的重視,似乎敵不過經濟發展的誘惑,人類在追求文明進步的過程中,對海洋資源的恣意掠奪、對魚群的過度捕撈、甚至無視於垃圾、廢水排放對於海洋生物的傷害,人類種種為了經濟、便利的恣意作為,使得原本充滿生機的蔚藍海洋,逐漸顯得死氣沉沉,雖然海洋不至於如法蘭克.薛慶的小說《群》中所描述,變得有智慧並開始獵殺人類,但海洋生態系的失衡,終究以氣候異常的姿態漸漸展開對人類無情的反撲。
為了喚起全球對於海洋議題的重視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美國在2014 年發起了第 1 屆「我們的海洋大會」(Our Ocean Conference, OOC),大會的主要目的是在為各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與公民團體建立合作關係,分享應對海洋威脅的知識、技術,以及擴大資金支持。大會召開期間,與會各方圍繞著海洋面臨的威脅、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海洋污染、永續漁業、糧食安全、藍色經濟、健康海洋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截至目前為止,透過「我們的海洋大會」,全球已針對海洋議題提出了超過 2,160 多項承諾,投入約1,300 億美元的發展資金。
臺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自然也不能缺席,今年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9屆 OOC大會,臺灣以實際行動及具體承諾積極回應大會倡議的六大行動領域,包含氣候變遷、海洋保護區、永續藍色經濟、永續漁業、海洋污染及海事安全,除了舉辦「海洋保護區全球協力論壇」,並積極參與、擔任場內周邊會議與談等相關活動。
為了討論前述海洋相關議題,本期《當季專論》,特以〈2024「我們的海洋大會」觀察〉為主題,除回顧「我們的海洋大會」從2014年展開到目前的倡議成果外,也邀請專家學者分就今年大會中所探討的海廢、永續漁業及海洋保育區等議題進行深入的剖析。
而本期的《焦點企劃》,則以〈「我們的海洋大會」與會觀察―專訪國海院陳建宏院長及國合會史立軍副秘書長〉為題,分別採訪國家海洋研究院陳建宏院長及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史立軍副秘書長,邀請他們分享這次參與 OOC大會的第一線觀察,以及對於未來臺灣在海洋相關事務上如何持續推動,以與國際接軌的看法。
知名的航海家哥倫布曾說過「除非你有勇氣抵達看不到岸的彼端,否則你永遠無法跨越海洋。」正因為這句話,激起了人類的勇氣,不斷地向海洋釋出挑戰,也因為這樣的搏鬥,讓彼此都傷痕累累。藉著這期的文章,除了希望讓讀者能夠認識到目前全球對海洋議題的討論外, 也能夠思考如何在海洋保育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之間,取得和諧與共生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國際合作,把臺灣在海洋保育上的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
當期論文摘要
由「我們的海洋大會」思考國際開發合作的挑戰與機會
(黃俊揚,笹川和平財團海洋政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
本文首先對「我們的海洋大會」的舉辦歷程進行爬梳,除了整理出每年所承諾的項目與金額外,亦探討這個大會持續舉行對於成為全球海洋保護討論平台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針對2024年於希臘所舉行的第9屆「我們的海洋大會」進行觀察,希望從中能夠勾勒出未來各國進行海洋保護工作的政策方向。接著則會針對當全球進行國際開發援助工作的時候,「我們的海洋大會」可以帶來什麼樣的省思進行探討,同時也以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及國合會執行對外援助計畫為案例,說明國際援助機構如何為國際的海洋保護提供助力,最後,則是希望國合會在未來執行對外援助計畫時,能夠在目前既有的基礎上,加強與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將各自的力量進行整合,以達到更大的成效,讓我國能夠擔負起做為真正海洋國家的責任。
全球海廢治理的新策略:臺灣與國際合作的前景
(顏寧,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胡介申,澄洋環境顧問研究主任)
隨著海洋廢棄物問題成為全球焦點,國際社會已採取多項措施來應對此一挑戰。自 1970 年代首次在國際公約中提及海廢以來,國際法框架已逐步強化,尤其是 2011 年的《檀香山策略》為海廢管理設定全面的全球策略。本文以日本與韓國在海廢管理的國際合作實例,顯示了跨國合作在解決海廢問題上的重要性。最後,臺灣可利用其在塑膠循環經濟和海廢治理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透過新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協及南亞國家的合作,不僅提升區域的環境管理水準,也促進經濟與環境的雙重利益。這些合作案例不僅為地區提供技術和策略支持,也為全球海廢治理模式提供可行的範例。
以科學為基礎搭建永續漁業夥伴關係
(廖君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助理研究員; 冉繁華,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副校長)
在2024 年「我們的海洋大會」共計宣告了469 項海洋永續行動,承諾總金額達 113 億美元。在漁業永續議題上,希臘宣布將建立兩處新的海洋保護區,並在 2030 年達30% 保育目標、逐步禁止底拖網,全面撤銷圍網證照。歐盟著重防範與打擊IUU 漁業、進行多功能海洋空間規劃、並著眼非洲地區加強海洋相關的科學與技術投入。而美國則重視各項承諾的資金來源,佈局太平洋島國,致力培養具有藍色治理能力的青年領袖。臺灣在水產品生產、海洋資料建置、漁業資源評估、漁業管理、生態監測、海洋碳匯研究等領域均有長足的經驗與發展技術。在支持友邦的永續漁業的潛力上,應以協助建構永續漁業能力(capacity building),進一步強化以科學為基礎的永續漁業管理策略,並透過共同設計(co-design)與共同交付(co- delivery)深化永續漁業管理,以展現臺灣在永續漁業領域的影響力,同時突顯臺灣對藍色治理的能力與承諾。
全球海洋保護區的 30x30 目標和其面臨的挑戰
(邵廣昭,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中心前代理主任及執行長)
海洋保護區(MPAs)是海洋保育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它不但能夠完整的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讓漁業資源可以永續利用、藉遺傳資源的生物科技以及生態旅遊創造藍色產業的商機更是無窮。近年來科學家更發現海洋保護區具有「藍碳」(blue carbon)和「魚碳」(fish carbon) 的功能正是解決氣候變遷帶來衝擊最佳的「以自然為本的解方」(Natural based Solution, NbS)。
因此,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 以及 2015 年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均設定2020 年前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比例要達到 10%(10x20),2030年《昆明- 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 則要達到 30%(30x30)的目標。最近幾屆「我們的海洋大會」也都將海洋保護區列為主要討論的議題。但要達成這項目標,必須要推動公海保護區的劃設以及將「其他有效保育區」(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納入計算。此外,還需要落實保護區的有效管理,才能改善海洋生物多樣性仍在快速流失以及漁業資源無法永續利用的問題。
- 更新日期: 2024/07/02
- 點閱次數: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