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從田間到學校(From the Fields to the Schools)

文‧圖/Stephanie Tremblay(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 World Food Programme, WFP)

編者按: 開發援助機構的工作到底和慈善機構有何不同?面對海地的缺糧問題,慈善機構的作法可能是從國外購入糧食捐贈給窮人,進行人道援助。但國合會做為一個開發援助機構,強調的是提升駐在國的能力,讓他們能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以下為WFP參與我駐海地技術團稻米行銷計畫之相關報導,該報導所探討的是由WFP採購當地的農產品,活絡農村經濟,整體提升農民收入及生活的案例。

  
多爾貝克(Torbeck)位於海地南部,距首都約 4小時。就如同一般人的印象,山谷中遍佈著田地,而水稻是當地農民種植的主要作物。
  Ylmo Louinesse是當地農民之一,自小便開始忙於田間,目前39歲的他,承租一公頃土地,從中之所得就是他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多年來無論他多麼努力工作,生產量一直無法提升。
  海地是缺糧國,海地人大約一半的糧食是靠進口。因此,政府為面對缺糧的挑戰,將增加糧食生產視為優先項目。2009年,台灣農業技術團帶著海地當局所託付的任務與期待抵達多爾貝克。
技術團向團長與當地人合影  海地稻米消費量近70%依賴進口,台灣駐海地農業技術團團長向水松說:「水稻生產區的產量應能滿足70%的消費量,如此他們只需要進口30%的量。我們相信當地有很大的潛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不過,當他們抵達多爾貝克之初,稻米產量是非常低的。平均每公頃產出約一噸到一噸半,但台灣技術團相信該地區有潛力生產至少6倍以上的稻米。
  農民兼地方協會的負責人Jacques Jonas Charles指出當地農民過去們習慣栽種很多水稻,但產量一直都很低,他說:「現在,因為台灣的技術援助,我們的技術提升了,能將稻田照顧得更好,產量也更高了,這也讓我們的家庭整體受益。」事實勝於雄辯,不到3年的時間,農民已經能生產3倍的產量。
  生產更多的稻米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倉儲是個問題,農民的收成需要迅速銷售出去,因為農民沒有地方可以儲存。行銷也是另一個挑戰,因為當地並沒有組織化的通路建置。
  當地農民Thélicène St-Félix說:「有時候,我們把生產的稻米帶去市場販售,但卻無法找到買家,因為農民們都在相同時間嘗試販售他們收成的作物。」
  這就是台灣技術團接洽WFP合作的開端,因為該機構在當地以具競爭力的白米價格進行糧食採購。其作法可幫助農民瞭解他們應該持續種植作物,因為生產的作物能有可靠的管道出售,就能有獲利,進而激勵他們更努力工作。
  今(2011)年夏天,WFP向 Ylmo、Thélicène和他們的鄰居購買了500噸稻米,經費來自加拿大政府,先向小規模耕作的農民採購稻米,再用於學校膳食計畫。事實上,WFP在海地購買的所有糧食皆用於此計畫,因為WFP相信此作法可以有效的促進地方經濟,協助農民和學校之間建立連結,可以鼓勵具競爭力的市場發展,並激發生產力和增加生產者的收入。藉此可望達成海地政府的目標,到2030年全國學校膳食計畫得以提供每位學生利用當地食材烹煮的餐點。
  為了支持目標的達成,並促進本地採購,WFP已制訂一系列措施。例如,修改投標過程,允許小農組織以他們能達成的糧食生產量去做投標;另外並透過培訓班的舉辦,協助農民掌握從招投標到交付過程中的每個步驟。
  Thélicène強調多爾貝克當地農民非常高興能和WFP建立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希望WFP能在海地各地區持續推展此種形式的合作。

(原文出處: http://www.wfp.org/stories/fields-schools)



  • Update: 2022/05/31
  • Hits:682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