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聖多美慢性潰瘍病患服務的兩百天
文‧圖/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醫學替代役男 朱子宏
第十屆外交替代役駐聖多美及普林西比醫療團共有四位役男,於2010年11月10日離台,抵任時恰是前任醫療團張團長任期即將屆滿之際,他與我們四位相處的時間僅僅三週,卻將我們日後的工作方向安排得有條不紊,其中的清創門診,近乎成為我們往後最重要的業務:為不明原因導致下肢慢性潰瘍的病患服務。
張團長表示,近一年的看診發現,聖國不少民眾受到不明原因造成下肢慢性皮膚潰爛,當中絕大多數都在腳踝,於是將這些求診的病患累積起來,擇一個時段交由我們照護。團長離聖國前,原本只有十多位病人,經過病人口耳相傳,目前已增加成為當初三倍的來診量!
這些病人老、中、青、少男女皆有,然相同之處就是每個人的小腿或腳踝上都有個長年未癒的傷口,自數個月至二十多年不等,有人說是車禍,有人說是早年燙傷未完全癒合,或是癒合了又破;更多的是因無端發癢,止不住的搔抓下,終至皮膚皸裂,嚴重的甚至擴大為500公分見方的大型潰瘍。患者不僅因為滲液導致不適,產生惡臭,終日的痛覺,使得有些病人根本不敢下床行走,無法工作,或怕街談巷議,導致心理蒙上陰影,影響生活品質甚鉅。
資源匱乏,醫療團孤軍奮戰 我和另一位醫學役男孟哲起先按照經驗法則,複製醫院實習階段在病房換藥的步驟,頭三個月過去了,病人似乎沒有什麼起色。另外由於來診人數日益增多,醫團的換藥耗材在一個月後逐一用罄,最亟需的當屬紗布,紗布是換藥必備的傷口敷料,我們只得向當地門診中心購買90平方公尺、與棉被等厚的大紗,扛回醫團剪裁、摺疊、裝套、封包、消毒。很快地,我發現個人的微薄之力無法應付日益殷切的需求,須集合所有役男、醫團團員,於每週日晚間齊力製作,才勉強產出足夠量額的紗布。緊接著在週一早晨,我要比其他人起得早,把紗布放進消毒鍋內消毒一個半小時,下午方有一包包封裝好的無菌紗布供病人使用。
轉機,來自於流程創新
新團長2月到任後,我們重新審視了換藥步驟,既然目前做法無法滿足所需,我們何不利用團內尚有的材料,設計一份新流程,將病人分成四組,例如小而淺的傷口就用石臘油性紗布;最差、傷口持續變大以及配合度不佳的病人,則加入雙氧水和外科刀背清創,除腐肉務盡;而中等的病人,我們則比較優碘和台灣運來的燙傷藥膏,看哪一組好得快。為了找尋更好的敷料,我們還上網和台灣的創傷專家討論、向台灣的生技公司請求提供他們的產品。網路上有大學生看到我們的工作日記,還拿出他的計畫獎金,購買一箱不織布紗布寄到聖多美,當那箱紗布運抵團部時,感謝及感動的心情讓我們熱淚盈眶。
之後,我們又修改了測量傷口的方式,從量尺演變至以透明薄膜貼在潰瘍上劃其範圍,再騰至1平分公分的格子上算大小,可以更精確測量病人的傷口面積。事實顯示,燙傷藥膏雖稍勝優碘一籌,但統計上未有太大的差異。同時考量到換藥物品應儘可能就地取材,故對於其後的病人,我們推薦使用優碘。
此外,我們也調整換藥室的空間,從原先每次只能容納一個人換藥,改為同一時間兩人一起診療,如此也可省下一半的時間。而後我們再把換藥床更動,以架子作屏風,隔開的地方再擺上幾張椅子,慢慢地,病人們可以自行加工紗布,大幅減輕我們的工作量。試想,我們醫療團六個人,每人每週花一個半小時處理,就相當於一人一天的工作產值,現在我們讓這項任務回歸到病人,也可以讓他們有參與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病人對自己的責任感。原本單人換藥,只有一片沉寂間或周遭病人講話的聲音;而現在,因為一次四、五個病人同時換藥並自行加工紗布(我們戲稱從「家庭代工」變成「紗布工廠」),又有雙線傷口照護,這些病人毋須像以前在門診外頭枯等,反而是邊做事邊聊天,還打算成立一個病友會互相扶持。其中一位雙腿潰瘍的男病人,還對年輕的小女孩動了情愫,或許我們的門診,也將無意間撮合一樁姻緣呢!
植皮手術造福下肢慢性潰瘍病患 5月,從台北的醫學大學派出整型外科主題醫療的專科醫師前來,預備替這30位病人動植皮手術。我們和團內的護理師學長忙著打點病人自開刀房報到,迄日後回診觀察的一切相關事項,包括協調麻醉科醫師、開刀房護理長、手術房排程及外科主任,確保每個患者都能接受手術,且有床位可住。植皮手術的原理即是取下病患大腿健康的表層皮膚,貼到傷口上,期使健康的皮膚可以彌補原先的空洞,並新生組織促進癒合。
在這緊湊的七個工作天,整外科蔡醫師和我們共進行了33人次的手術,也向醫療團和當地醫護人員示範取皮機器的操作;最後,在我駐聖國陳大使與院長都出席的成果發表記會者會上,蔡醫師透過媒體宣導疾病預防的重要性,亦即在組織發炎之初,就應該尋求正規的醫療途徑。我們的故事當晚躍上當地電視台,以及當前聖國最大經援國葡萄牙的國際頻道,連司機都告訴我那天晚上好幾個小時,本地廣播都不停地盛讚台灣。
複製成功模式,醫療團經驗在地扎根
手術進行後,病人尚需密切追蹤,我們不敢掉以輕心,前兩週每兩天就要召集所有病人一次。門外不停有新病人的敲門聲,教我們應接不暇,幸好我們歷經多次的腦力激盪,決定在首都中央醫院建立一個整外門診,在醫院手術室固定每週一個上午,以兩台植皮手術的方式,來面對聖多美成千上百、急待醫療介入的患者。我們亦與門診中心的換藥診護士合作,由醫療團出面提供其不足的耗材,教授簡單的換藥原則,複製病人代工的經驗,改善他們先前因缺乏物資無法運作的窘況,而他們除了可向我們轉介病人外,尚可代替我們處理術後或是在等候手術的傷患。
我們的診療模式日趨完善,縱使每次下診,大家都是腰痠背痛,工作衣上沾染著乳膠手套白粉,鼻腔偶爾還殘存著傷口的腐臭味。回房後,還有每個病人的病歷文字記錄、影像記錄以及傷口面積計數都要趕著逐週完成,但是我相信,在這世界地圖中心點─非洲大陸的海島國,會有更多人因為台灣的醫療而受惠。
- Update: 2022/06/02
- Hits: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