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許諾或失落──全球化與吐瓦魯

許諾或失落──全球化與吐瓦魯

文╱業務企劃處 倪欣
圖╱駐吐瓦魯技術團、 技術合作處顏銘宏

▲人口與資源失衡的問題衝擊著像吐瓦魯這樣的小島國。(攝影 駐吐瓦魯技術團)

  世界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者Joseph E. Stiglitz在「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書中,敘述亞洲金融風暴、俄羅斯經濟的轉型失敗以及全球化的經濟危機。然而在經濟面向之外,近來發燙的氣候變遷趨勢,卻讓吐瓦魯嘗到全球化許諾的經濟利益之前,首當其衝成為另一個全球化--氣候的受害者。本文以吐瓦魯為例,探討島國從過去的遺世獨立到全球化的時代,受到經濟、氣候、文化等多方面的衝擊與影響,終究是許諾還是失落?

吐瓦魯概況

  吐瓦魯國土面積約26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2,177人(2008年6月),原為英國殖民地,於1978年獨立,並於2000年加入聯合國。國內生產毛額約1,494萬美元(2002),平均國民所得1,600美元(2002)。經濟主要依賴漁業。經濟援助(註一)約1,049萬美元(2006) 協助吐國經濟發展,主要援助國為澳洲、紐西蘭、歐盟、我國與日本;另外由紐、澳、日、韓等國家成立的國際信託基金託管尚稱成功,依據亞銀估計,至2005年基金總額約9千9百萬餘美元,是吐國除了商業授權與僑匯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網路使用者有1,300人(2002)。主要經濟活動是原始農業型態及漁業,由於土地貧瘠不宜耕種,僅能出口椰乾(copra)至斐濟、澳洲及紐西蘭。出售郵票原為吐國主要財政收入,另外吐瓦魯的青年也有到諾魯的磷礦公司或到各國漁船工作,故僑匯亦為外匯來源之一。吐瓦魯雖然歡迎外國人投資,不過,因為吐瓦魯土地狹小且土地屬於原住民所有,非居住者僅能租賃土地而且須經資源部核准,為外人投資之障礙。(註二)

世人的小國印象:全球暖化、國土消失

  隨著全球暖化而來的滅國危機,讓「吐瓦魯」這個名稱近年來在國際間逐漸為人熟知。海平面漸漸上升,海水恐將淹沒的恐慌,造成西元2000年時吐瓦魯有錢人的移民潮。

  吐瓦魯的土地以珊瑚礁為主體,土壤貧瘠,能夠生產的作物有限,當地木材亦十分缺乏。完全平坦的地形使得吐瓦魯缺乏海上風暴的屏障,除了生命財產的損失之外,土壤鹽化亦使得作物更難以生長。為了能夠更具體想像實際狀況,以台北市大安區作為比擬,吐瓦魯大約僅擁有台北市大安區2.4倍大的土地面積,如此可試想,要在這樣一塊面積狹小且資源缺乏的土地上自給自足,該有多麼不容易。

   溫室效應對吐瓦魯所造成的危機,並不止於海平面上升、土地被淹沒而已。溫度上升妨礙居民的健康,魚群也會受影響,致使漁業改觀,旋風和熱帶風暴的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乾旱使地下水的鹽度上升,使樹葉掉落,導致無法結果。

  暴風雨侵襲沖刷島嶼,也讓情況日益嚴重。珊瑚礁形成的土地幾乎沒有高度可言,日漸嚴重的風雨問題已嚴重侵害到當地人口的飲用水;鹽分過高,作物亦無法生存。吐瓦魯本身資源相當匱乏,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他們本已依賴外援才能度過日常所需,現在飲用水缺乏,原本就不足以自給的食物與農作物更無法生存,甚至,樹木無法存活,也連帶威脅燒飯用的木柴,更威脅唯一所剩下具當地特色的經濟活動--手工藝。文化全球化也使得當地增加資源消耗量,外來的消費文化已使得當地無法再以原本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與生存:他們的主食,已經不再只是芋頭,而是開始仰賴一些進口食品;吐國經濟狀況不佳,消費型態卻必須受到外界的左右,在物價飆漲的年代更為辛苦。

  除了海平面上升的危機,溫室效應所增強的海岸侵蝕也足以侵吞吐瓦魯的土地,如此又減少了原本有限的自然資源。當環礁受到侵蝕時,潟湖與外圍海洋的界線逐漸模糊,干擾到潟湖中的生態;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也會受到破壞,也影響了那些依賴潟湖魚類的多樣化,且減少紅樹林生長地的漁獲量。溫室效應將使得吐瓦魯原本就稀少的農漁產、飲用水、柴薪以及各用途所需之木材更加短缺,使得這小島國原本僅存有的一點生存能力消失殆盡。這些情況,又隨著人口持續增長而更加嚴重。人口不得不往外延伸,但涉及主權的問題往往需依賴第三國的政策。為了吐瓦魯的移民問題,澳洲政府拒絕吐瓦魯的移民需求,甚至使得兩國鬧得不太愉快。

人口與資源失衡危機 小國為世界縮影    

文化全球化也使得當地增加資源消耗量,外來的消費文化已經使得當地無法再以原本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 (攝影 顏銘宏)

  作為一個後殖民國家,西方世界總牽動著吐瓦魯的歷史與命運。自從被「發現」以來,吐瓦魯的發展總是與西方國家息息相關。除了國土消失的危機,尚有人口過剩、 資源缺乏等問題。John Connel的研究顯示,19世紀,人口與資源的比例仍舊維持均衡;19世紀末,人口尚只有約3,500人。19世紀前的他們好像奉行著馬爾薩斯定律一般,十分擔心人口過多會招致飢餓,因此當時一個家庭只會養育兩個孩子,且尚有殺嬰以及墮胎的習俗,剛好維持某程度的人口平衡。然而傳教士來到之後,禁止原本殺嬰以及墮胎的習俗,使得人口在19世紀大量增加,另外醫藥衛生發達,使得今日吐瓦魯面臨地小人稠局面。然而,人口暴增的同時,節育以及人口問題的觀念卻沒有隨之進入這塊島嶼國家。某些研究顯示,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女性比未受正式教育的女性平均少生3.12個小孩,而有受過教育的女孩比沒有受教育的女孩晚婚。吐瓦魯與一般發展中國家一樣,各家庭通常想要多一點孩子,加上傳統的墮胎與殺嬰習俗已經隨著西化而消逝,人口負擔遂越來越沉重。在此同時,能夠與傳統文化(即多子多孫的觀念)互相匹敵的教育系統,卻因吐國貧窮而未能普及,節育觀念不易推廣。Connel指出(註三),吐國外島(相對於首都富那富堤而言)的節育接受度就比首都的成效還差。相當程度我們可以說,在人口暴增的問題上,西方文化扮演重要角色(傳教士的宣導以及醫藥技術發達),但同時間,經濟發展卻無法伴隨同步滿足人口增加後的需求,例如教育體系發展等。

虛擬領域的的虛幻未來

   吐瓦魯國土資源不足、上網人數不多,虛擬領土--網域反倒引來龐大的商機。在西元2000年時,DotTV公司與吐瓦魯進行談判,以今後10年的期限內每年支付500萬美元的代價換取屬於吐瓦魯(Tuvalu)的網域名稱--「.tv」。.tv的功能被塑造為與.net、.com及.org相同,用以當作媒體、影音網站之網址,全球超過150多家領先的廣播電視公司(如CNN http://cnn.tv)、美國職棒大聯盟(http://mlb.tv)、大愛電視(http://www.newdaai.tv) 等知名企業團體都已經起用了.tv國碼當作其網址。以5千萬美金的價格賣出這個網域名稱,對於年平均收入僅有1,600美元的吐瓦魯國民而言好像是一夕致富。吐瓦魯政府利用這筆錢蓋學校鋪馬路,每年還拿出150萬美元會費加入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對暖化議題的重視。

   但事實上,吐瓦魯的人民雖得到一大筆金錢,將專屬於他們的網路空間轉賣給大企業,將其再賣給慣用英語國家對「.tv」的想像以賺取更高的利潤。「.tv」提供了當地人類似生產要素的虛擬空間,但不會得到真實的工作機會和未來的其他可能性。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吐瓦魯本身獨立生存的條件已經不佳,種種因素使得人口問題日益嚴重,加上近年愈來愈嚴重的溫室效應問題,吐瓦魯目前在國際上的處境,就猶如《新約:馬太福音》二十五章29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在這經濟、文化全球化,全球氣候隨著工業發展而變遷的時代,國家之間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假如以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國美國與吐瓦魯作對比,誠可謂「有錢的國家,我們還要使他加倍有錢;凡沒有的,我們連他們的土地也要弄不見!」

註一:此處的經濟援助定義 即所謂官方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Finance , ODF),包括世銀、國際貨幣基金與其他多邊或區域開發銀行、以及其他個別的捐助國援助。援助的形式則包括直接贈款、貸款等。

註二:數據資料來源 為CIA (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tv.html)、EIU viewswire

註三:Connel 研究請參考: Connel, John, 2004,,Environmental Change,Economic,Development,and Emigration in Tuvalu    

  • Update: 2022/05/17
  • Hits:1740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