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全球暖化 地球發燒中

全球暖化 地球發燒中
文/業務企劃處 黃嵐妮

  地球暖化、氣候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反映在1982至1983年間的聖嬰現象 、其後的反聖嬰現象、格陵蘭冰河消融加速,以及冰封加州使產值高達新台幣327億元的柑橘類作物危在旦夕等諸多異常氣候事件與天然災害上。據專家預測,至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再上升90公分,氣溫也可能再上升攝氏5至6度,到2050年時,阿爾卑斯山冰河可能會幾近消失,乾旱及沙漠將愈來愈多,屆時包括倫敦與紐約在內的數十個大城市都將成為水鄉澤國。其實地球就像生物一樣,會經歷起源、成長與死亡等階段,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世界並非永恆。當地球高燒不退時,人類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

  由於地球溫度上升的主要肇因在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層的濃度增加以及臭氧層遭受嚴重破壞,因此,國際社會開始制定條約限制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首先於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國際會議簽署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成為「以國際合作保護環境的里程碑」。蒙特婁議定書於1989年1月正式生效,共有29國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通過此議定書,主要是限制氟氯碳化物 (CFC) 的使用量,期在1988年前降到1986年的50﹪,另外也停止海龍(一種含氟澳或/和氯的低毒性化合物,被廣泛作為滅火劑)的生產。之後因應臭氧層的問題日漸擴大,蒙特婁議定書的締約國於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修定原議定書內容,擴大列管物質範圍,除原先列管的5項氟氯碳化物及3項海龍外,另增加10種CFC、四氯化碳及三氯乙烷等12項化學物質,並加速管制時程,提前於2000年完全禁用氟氯碳化物、海龍及四氯化碳。

  事實上,列管破壞臭氧層的元兇CFC,並無法全面抑制氣候的異常現象,接下來所要面對的是溫室效應。由於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增加,產生愈來愈明顯的全球增溫,海平面也逐年上升,此促使聯合國在1992年6月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150餘國領袖簽署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排放量訂定全球性的管制目標,從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不過,這個公約因採協議原則,所訂定的減量目標並未被會員國認真執行,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不斷增加,也因此在國際上引起極大的爭議,各國咸認需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議定書,才能有效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在1997年12月,UNFCCC的各參與國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 III)中通過「京都議定書」,規範管制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氫碳氟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體,並依據各工業國家的污染程度設定其總排放縮減量,期在2012年時整體工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能較1990年的排放量再減少5.2﹪,以減少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截至2007年2月,一共有169個國家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通過該協議,但不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先進工業國。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從京都議定書規範所延伸出來的彈性機制,意即工業化國家可藉合作計畫,以資金援助或技術移轉等方式協助開發中國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排放減量得作為工業化國家的減量信用,工業化國家再把信用配額買回自用。由於CDM可使開發中與工業化國家彼此互助互惠,並允許政府及企業共同參與,已被視為未來國際減量合作模式的趨勢。

  由代表130國的2,500餘位科學家所組成的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甫於2月2日在巴黎發表第四次報告,其中闡述:「過去50年以降所觀察到大氣與海洋的普遍暖化,以及大量冰雪流失的現象,其導因非常可能不僅只於自然因素。」意謂著全球暖化「非常可能」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包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森林大幅流失等。報告顯示未來數世紀暖化現象仍會持續,而近年來強烈颶風的增加也與暖化脫不了關係。分析家認為,這份報告將使得過去淡化全球暖化影響的美國政府不得不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採取新的立場及較為積極的行動。

參考書籍:
蓋爾.克里斯欽森(2006)〈發燒地球200年〉。

  • Update: 2022/05/10
  • Hits:939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