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援助有「韌」性—漫談國際人道援助發展趨勢

文/人道援助處 邱建翔
圖/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ISDR)提供

  2015年4月及5月,尼泊爾接連發生芮氏規模7級以上強震,斷垣殘壁、損傷不計其數,家園破碎的景象,當地居民臉上的憂心與徬徨至今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你是否曾想過,每當國際間發生重大的天災人禍,捐款、物資大量湧入的救援尖峰時期過後,受災的人們後續的處境如何?若再有類似的災害發生,當地能否有效應對?

  面對全球自然與人為災害頻仍且日趨複雜,已無法以單一方式應對,聯合國在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即將「建立具韌性之基礎設施、使人類居住於具韌性之城市環境、增進風險管理及氣候預警能力」列為要項,讓「韌性」(resilience)的議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建構比以前更好的未來

  究竟何謂「韌性」?以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ISDR)為例,便將韌性定義為:「暴露於危害的系統、社區或社會能夠及時有效地抵禦、吸收、適應和降低危害的影響的能力。」,雖然雙邊援助機構或國際組織各自的定義或有不同,不過,在韌性的目標上,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則普遍訂為「恢復得比之前更好(Build Back Better)」。

  一般而言,提高韌性可透過三項能力,包括「吸收力(Absorptive capacity)」、「適應力(Adaptive capacity)」及「轉化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吸收力」指的是協助當地對於災害的抵禦能力進行強化,例如應用科技技術輔助災害預警、建立基礎設施;「適應力」指的則是透過提升當地應對外在衝擊的能力,如透過防災宣導的教育訓練,提升當地居民的防災意識;「轉化力」即為結合吸收力與適應力,對災害高風險區域進行整體性的強化,使當地有效減災、防災及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產生的風險。

  就此趨勢,近年來,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開始調整人道援助的概念,從過往投入災後復原重建的方式,逐而轉向如何協助其減低災害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建構自我調節能力,以強化其適應變遷的能力。以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為例,其在2011至2012年非洲薩赫爾地區乾旱期間,便整合眾多分析與發展的資源,透過RISE(Resilience in the Sahel Enhanced)計畫,協助受災各國農牧區內長期弱勢的群體,強化自然資源管理、防災培訓、緩解衝突及建立災害預警和應變系統,亦透過營養計畫,培訓了近14萬名具兒童護理專業的人員,藉此提升民眾的自我韌性,減少受災區域的危險及脆弱性。

  韌性亦是國合會推動人道援助計畫的重要行動方針之一。以2015年4月尼泊爾大地震為例,國合會與國際關懷協會尼泊爾分會(CARE Nepal)共同執行的「尼泊爾廓爾克縣(Gorkha)糧食安全及生計支援計畫」,即著重受災戶的群體韌性與政府的系統韌性強化與提升。

  其中,在受災戶部分,除協助千餘戶脆弱家戶恢復基本生計,亦透過耕種技術教導、加強家戶與市場連結程度、社區恢復能力,以及建構家戶知識等活動,並協助建立、輔導農民團體運作,使目標群體間形成彼此支援的連動網絡,藉此強化群體韌性,以有效因應災後衝擊;在政府方面,則從協助建立災害動員的連結機制,以及動員相關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及NGO,快速對災害進行反應,有效分配及利用災難救助資源,提升其系統韌性,以呼應尼國政府「建構比以前更好的未來」的災後重建策略。

提升韌性的思考與規劃

  觀察現今國際組織及雙邊援助發展機構計畫內容,處處可見如何提升韌性的思考與規劃,像是為呼應SDGs之目標11: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由聯合國減災辦公室所提出的「城市韌性計畫(Making Cities Resilient)」,即透過風險自主管理平台的建構,呼籲全球以城市為單位,自主提報並監控城市風險,結合民間社會、城市規劃人員及專業人士、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團體互相交流可行的解決方案,共同達到減災的目標,全球迄今已有1,000多個城市參與此計畫。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災難常常超乎想像,唯有以強化韌性的角度,認識自己國家、區域存在的風險,提前為災害做好準備,才可能真正達到減災、防災的功效,在衝擊過後迅速地復原。

  • Update: 2022/06/05
  • Hits:472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