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里巴斯教會我的事
文‧圖/吉里巴斯技術團技師 李宜龍
吉里巴斯人民攝取大量澱粉、罐頭及糖水,飲食嚴重缺乏蔬果,致慢性疾病盛行,尤其糖尿病致死率高居南太平洋島國之冠。為了協助吉國人民調整飲食習慣和提高蔬果攝取,國合會在2004到2011年間推動「園藝計畫」創造種植需求,2011至2014年間則接續建立完整蔬果產銷供應鏈,逐步將蔬果種植技術移轉給農民。
2015年,為從飲食教育扎根,啟動了為期6年的「蔬果增產暨營養提升計畫」,透過開墾新農場、利用在地材料製作堆肥、施用益生菌等技術提高產量,並透過改善團膳環境、菜單設計、營養監測機制建立等,調整中學學生營養午餐,導入均衡飲食觀念。
在種種限制中,煉出珍貴的智慧
由於吉國為環礁島嶼,地質為珊瑚沙,有機質及微量元素極少,加上水資源匱乏與地下水鹽化,作物栽培環境極為嚴苛。吉國田間根瘤線蟲猖獗,胡瓜、西瓜、洋香瓜、南瓜、茄子、番茄、青椒、白菜等作物無一倖免,遭感染的植株地下部產生珠串型根瘤,水分及養分吸收受阻,植株葉片黃化萎凋死亡。同時因吉國人民生活仰賴地下水,為減少汙染,政府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田間蚜蟲、粉蝨、介殼蟲、菜蛾等害蟲個個虎視眈眈,栽培管理雪上加霜。
首先,為了改善土壤性質與肥力,透過本團畜牧養豬計畫之豬糞、椰子油工廠榨油後的椰渣、農場植物廢棄物、廚餘等原料製作堆肥,施於土壤而獲得改善。然根瘤線蟲仍為一棘手問題,剛接手管理示範農場的我努力研究文獻後,發現47度高溫能殺死線蟲。
在吉里巴斯技術團團長吳光輝鼓勵下,嘗試許多不同的土壤處理方式,包括「火烘烤燻蒸土壤」、「以水淹泡土壤」、「施用生石灰及尿素後覆蓋土壤」等方式,但皆無法有效殺死根瘤線蟲。最後終於發現,將土壤拌入半熟堆肥後以透明塑膠布覆蓋,利用堆肥化過程產生之高溫及太陽能「悶蒸土壤」,處理一個月後種植,竟得到顯著性的成效。此法不僅降低根瘤線蟲族群,也完成土壤施肥工作,一舉數得。
為了有效對付躲過「悶蒸土壤」而倖存的根瘤線蟲蟲卵,我請益國內線蟲專家,中興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教授蔡東簒老師,傳授其抗線蟲之「谷特菌」(第一代產品名為蔡十八菌),以黃豆粉、糖蜜及菌粉發酵製成液肥,其代謝物能溶解根瘤線蟲蟲卵,搭配以土壤拌入半熟堆肥後以透明塑膠布覆蓋之土壤處理,不僅能完全有效抑制根瘤線蟲,更能提供作物養分。利用堆肥及益生菌液肥作為肥料,作物栽培過程完全不添加化學肥料,兼顧環保與農業永續發展。
善用自然農法,學習與環境和平相處
至於田間粉蝨、介殼蟲,則以天然驅蟲配方: 「苦楝油」加「無患子乳劑」防治,針對菜蛾幼蟲使用蘇力菌,蚜蟲則抓其天敵「瓢蟲」進行生物防治,真菌性病害則施用「木黴菌」以菌攻菌。而鄰近赤道終年炎熱造成結球白菜及高麗菜心葉腐爛之「頂腐病」。其病係因氣候炎熱,蔬菜氣孔關閉防止水分蒸散,但因無蒸散作用而缺乏拉力,使作物難以吸收並運輸土壤中的鈣,導致心葉部分因缺鈣而腐爛,造成結球白菜及高麗菜「金玉其外,爛絮其中」之遺憾。
經蔡老師指導,利用蚵殼粉以醋酸萃取鈣離子(稱為生物鈣)進行葉面施肥,延緩結球白菜及高麗菜心葉腐爛,效果顯著,產品表裡如一。
逐一解決土壤貧瘠、病蟲害、生理病害等問題後,蔬果產量雖有效提升,但施用堆肥及益生菌液肥仍非萬能,植株仍缺乏微量元素、瓜果糖度仍偏低,導致高產之蔬果品質不佳。為此我改變谷特菌液肥配方,添加海鳥糞(磷礦)及海草粉(鉀肥及微量元素),田間作物微量元素缺乏情形減少,西瓜與洋香瓜糖度提高,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猶記得初次抵達吉國時,對其貧瘠土壤、有限水資源、嚴苛環境心生畏懼,擔心自己無法在此順利推展計畫,提早陣亡離任。但了解其風土文化後,憐惜吉國的脆弱,其環境容忍力在氣候變遷下早顯得不堪一擊。
因此,多年來為保護這即將消失的淨土,蔬菜栽培上我們完全回歸最原始的農業方法,讓我最為感動的是我能以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將一粒種子變成學生餐桌上的菜餚,這讓我體認到生命中充滿無限可能。
畢竟,我們不是帶著高科技農業與文化傲慢來「教導」當地人,而是「學習」與環境和平相處的自然農法,善用每一份手邊的材料,發揮創意創造農業最大價值。
- Update: 2022/06/04
- Hits: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