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聖露西亞,從香蕉葉斑病防治計畫開始
文‧圖/駐聖露西外交替代役役男 王沿竣
緣起
若不是在去年幸運地以遞補的資格補上外交替代役,我想我這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知道、甚至認識這個位於加勒比海的國家─聖露西亞,因為僅有6百餘平方公里的她,在世界地圖上的確是難以被注意到。但其實風光明媚的露國在國際上是令人嚮往的熱帶度假天堂,這也是我在行前做功課所能獲得的少數資訊,然而這些資訊並無法真正形塑出露國當地的生活百態;將露國的模樣從我心中堆砌而出的基石,是「香蕉葉斑病防治計畫」。
香蕉之於露國,相當於稻米之於臺灣。香蕉是當地人最主要且倚賴的澱粉類主食,切段的香蕉搭配鹹豆泥,就能成為他們簡單而基本的一頓主餐了。飲食是如此,經濟上香蕉更是與露國密不可分,因為露國最大宗的出口品就是香蕉。過去香蕉園幾乎是遍布全島,使蕞爾之地也能種植達到足以供應外銷的產量,在露國即使在人煙罕至、路面顛簸不堪的山林地帶,依然能看到成片的香蕉園,再再顯示香蕉在露國的重要性,但也可想而知的是倘若遭逢毀滅性的病蟲害肆虐,勢必重創露國人民的生計。而香蕉葉斑病即是如此深具威脅性的破壞者,十餘年來已使香蕉種植面積與產量逐年遞減,更在2010年Thomas颶風侵襲後引爆疫情,讓香蕉產業深陷危機,「香蕉葉斑病防治計畫」遂應運而生。
▲為避免養分流失,蕉農摘除蕉把末端的花序
病害防治總動員
香蕉葉斑病為一種真菌性病害,當病原真菌侵入蕉葉後會於葉片上產生條狀病斑,而後會降低葉片行光合作用的產能,連帶影響香蕉的結果,造成減產。然而,過去露國尚未建立健全的植病防治系統,因此盼望能援引臺灣的經驗,有效地遏止葉斑病的擴散。
面對香蕉葉斑病,無外乎2個植病防治的基本原則─減少感染源與及早的預防措施。透過數次的蕉農講習課以及實地的蕉園訪視,蕉農們在經過宣導之後已能確實做到清園管理,將落於地面的病葉相互堆疊以減少病原真菌暴露而散播的機會。另一方面,各區域的監控人員亦定期評估蕉園的發病狀況,並在發病狀況越過指標閾值時警示蕉農噴施藥劑,如此不僅能及時控制疫情的擴散,還能有效率地使用殺真菌劑以避免無謂的浪費。如今,在本計畫輔導的蕉園中,葉斑病已僅是零星分布了。
我在計畫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協助進行田間葉斑病菌的真菌劑抗藥性測試,因此常有機會與當地的同事跑遍全島採集樣本。據說幾年前葉斑病大流行時的香蕉產業是「慘不忍睹」,雖未曾親眼見證,但看著工作途中,車窗外一波波迎面拂過的盎然翠浪,我想「慘不忍睹」這個形容詞已不再適用於該國的香蕉產業了!
過去我以為從事農業只需看顧自家耕耘事,然而參與本計畫的過程中,我體認到農業其實是同舟共濟的團隊合作,唯有每一位蕉農確實執行防治措施與田間管理,才能成功達成對抗葉斑病的目標。在這個人人相見如故的熱情國家裡,更讓我有種身處於一個大家庭的感覺。
▲離開後,別忘記這片土地上的香蕉!
莫忘露國的香蕉
曾在走訪露國的途中偶遇一位當地人主動邀我為他拍照,並且特地拿起剛採收下來的一大串香蕉對我說:「當你離開聖露西亞後,請別忘記這片土地上的香蕉!」
是的!也許我會漸漸淡忘加勒比海海水的溫度,但關於香蕉的點點滴滴,將是我永生難忘的:那熬過葉斑病的肆虐而再度生生不息的香蕉田;那小心翼翼摘除蕉把尾端花序的黝黑雙手,以及專注注視於蕉葉病徵的眼神;那因地制宜、利用僅有的尼龍線與紙板同樣能穩固蕉樹的智慧……。這是我在露國近10個月難得的經歷,也是來訪露國的遊客往往不曾留意過的當地真實生活。
然而露國的香蕉產業仍面臨嚴峻的考驗,在香蕉產量已大不如前的現況,是蒙惠於前殖民國英國的照顧才得以持續出口,倘若失去此依靠,露國在先天因素的限制之下實在難以與拉丁美洲的香蕉產業相抗衡。不過也正因為先天坐擁迷人的觀光資源,若是能把握觀光之利提升香蕉的附加價值,例如推廣香蕉觀光園區、製作露國特色的香蕉料理、加工產品 (如同露國以其著名地標為名的Piton啤酒) 或手工藝品等。我相信透過加強香蕉相關產品對外的行銷,國際間將會有愈來愈多人注意到這座美麗的加勒比海小島上,辛勤的蕉農與防疫人員所付出的心血!
相關連結
- Update: 2022/06/03
- Hits: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