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自助人助

文‧圖/駐巴拉圭淡水白鯧魚苗繁養殖計畫專家 劉恒信

  巴拉圭為南美洲內陸國,全國不臨海,境內主要的河川是巴拉圭河與巴拉那河,由於此地理特色,巴國水產相關產業資源缺乏,大部份水產產品多為捕撈或進口。河川捕撈資料顯示,2000年漁獲捕撈量最高峰達近2萬8千噸,之後開始逐年遞減,2011年漁獲量僅剩1萬7千噸,下降40%。雖然巴拉圭政府已有法規明定45至60天的禁漁期、最小捕獲體長及漁具等限制,但近年來總漁獲捕撈量平均每年還是以接近1千噸下滑。有鑒於此,巴國農牧部為滿足該國人民魚類蛋白質之長期需求,積極發展當地河川原生魚種繁養殖以有效解決水產資源匱乏的問題,向我駐巴拉圭大使館提出協助該國淡水白鯧繁養殖之需求。

  經多次考察及評估分析後,得知現階段巴國淡水白鯧養殖產業缺乏穩定的魚苗繁養殖體系。該國亞松森大學獸醫學院漁業及水產養殖系雖試行淡水白鯧魚苗繁殖多年,惟仍有技術瓶頸,無法穩定生產優質魚苗,造成養殖戶必須向巴西或阿根廷進口魚苗(多為非法引進)。經確認水產繁養殖技術、初估市場規模及經濟效益可行性後,於去(2014)年11月26日雙方簽屬巴拉圭淡水白鯧魚苗繁養殖計畫議定書,開啟該計畫。

臺灣技術,驚艷巴國

  計畫啟始,我會同駐地計畫經理參訪Itaipu水力發電廠(巴西與巴拉圭合作)附設之魚苗繁殖工作站(以魚苗放流為主),以進行相關繁殖經驗交流。該工作站相關繁殖技術均由巴西技師掌握,其較大差異在於巴西均以人工授精為主;反觀臺灣自1982年引進國內後(臺灣現有淡水白鯧雖同屬但不同種),均改以自然產卵方式進行人工繁殖。自然交配優勢為種魚較不易受傷及折損,且體型大,產卵量也大幅提升,較容易進行選種及育種。

  巴西技師與亞松森大學教授一直認為自然交配繁殖方法不可行,因淡水白鯧屬沉性卵,如果自然交配後無立即收卵,將造成受精卵缺氧而死。為趕在繁殖季(每年9月至翌年2月)結束前(計畫啟動後僅剩兩個月)進行人工繁殖,我與合作夥伴跑遍全國各地養殖場收集成熟種魚。另因自動化孵化系統(參考臺中淡水魚繁養殖中心自動化繁殖系統設計,筆者也於該中心接受淡水白鯧繁殖訓練)尚未建造,僅能以現有簡易水泥池及相關設備器材進行人工繁殖。值得慶幸的是,計畫團隊仍順利繁殖2批約10萬尾的淡水白鯧魚花,也初步建立種魚催熟及魚苗孵化的標準作業流程。魚苗孵出的當天凌晨我仍記憶猶新,不僅臺灣的工作人員士氣大振,原本半信半疑的亞大教授們,對於臺灣水產養殖技術同感震撼,農牧部駐場的養殖技師也興奮不已。


劉恒信專家授課情形

技術傳承,自助人助

  計畫團隊後續工作仍馬不停蹄地進行,緊接著我們全力準備4月7日至4月9日於巴國Cordillera省Eusebio Ayala市的農牧部養魚中心舉行大型觀摩會及訓練班。訓練班的準備工作包含教材設計、講義、實習內容及指導農牧部合作單位技師如何授課等。除了現場的工作外,每週安排1到2次的農牧部技師授課練習,可以感受到配合人員用心學習的態度。為期3天的訓練班,學員的參訓踴躍、學習專心,講師的授課投入、分析精闢,雙方各司其職,各取所需,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圓滿完成訓練班的任務。

  4月8日的觀摩會,由我駐巴國劉大使德立與巴方農牧部部長賈狄尼(Jorge Gattini)共同主持,出席人士逾6百人,場面相當熱絡。農牧部G部長致詞時特別感謝我國提供技術合作協助,並承諾擴編相關預算,使該計畫得以永續經營,另將挹注資金強化我方於2013年移交予農牧部之單性吳郭魚苗繁殖計畫。劉大使也表示將繼續提供巴國政府更多元的技術合作計畫,例如:公衛醫療、華語師資、經貿合作及臺灣獎學金等。

  淡水白鯧魚苗繁養殖計畫能達成初步的成果,主因在於當地合作夥伴對於該計畫自發性的投入,加上駐外同仁(包含駐館)與臺灣的工作夥伴們同心協力才得以完成。正如古人所云:「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這才是技術援助的最終精神,不是嗎?

相關連結

巴拉圭淡水白鯧魚苗繁養殖計畫

  • Update: 2022/06/03
  • Hits:629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