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島國諾魯的蔬果新希望
文‧圖/駐諾魯外交替代役役男 徐詣霽
熾熱的太陽,搖曳的椰子葉,伴上緬梔花的清香,小孩們到處遊走嬉戲,大人們悠閒的過日子如度假一般,感覺就像一點煩惱都沒有似的,此地生活步調悠緩,讓我深深感受與台灣明顯不同所帶來的衝擊。
諾魯地形中間隆起,沙灘腹地狹小,不遠處即是深海,主要道路為環島公路,全程約19公里左右,當地多以平房為主,2樓以上的房屋相當少見,生活方便但因為物資多為進口,價格偏貴,例如:紅蘿蔔一斤台幣200多元,芹菜兩把也要台幣200多元。
初到諾魯服役時,不巧遇上大旱季,聽技師說已經好幾個月滴雨未下,讓我們有些緊張,每天仰著頭看著雲朵,祈求下雨。後來技師像我們解釋沒有必要因為過度擔心而「異常節省」,只要「一般節省」即可,因為如果水真的不夠用,就會去公部門買水,這才稍稍緩解了我異常緊張的情緒。
白色國度的歷史與哀愁
諾魯是個赤道附近的小島,我將之稱為「白色國度」,因為該島上處處都是開挖磷礦後剩下的白色裸露地,恰巧當地的植物又多以白色系為主,例如:當地優勢種(銀合歡)、瓊崖海棠(諾魯國花)、蜘蛛百合、緬梔花、草海桐等,它們開的花皆為白色。
早期諾魯是一個島上布滿熱帶森林的美麗小島,人民以採集、漁獵維生,在二次大戰後被德國發現磷礦後,開啟了採礦的序幕,人民因磷礦收益而致富,卻也因為開採,失去了採集及涵養水分的森林,導致水源不足,肥沃土地不在,另外也因缺少栽種技術,自給量嚴重不足,加上無大型製造業進駐,導致島上所有的蔬果大多仰賴進口,造成蔬果異常的昂貴。
▲園藝技師蔡明哲辦理講習會情形諾魯的飲食文化及園藝計畫
諾魯人大多以米飯為主,配點洋蔥及不同的肉類當作一餐,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造成肥胖比率偏高,糖尿病比率是全球之冠,其餘慢性疾病也相當常見,年平均壽命也比台灣低了許多,實在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目前台灣技術團共有Buada、Anabar等2區農場,Meneng是團部的所在地,有一座育苗室及小面積的菜園。我大多時間都待在Meneng執行勤務,督導2位工人進行各項園藝工作;Buada是蔬菜生產重點區位,周邊有小森林圍繞,以生產胡瓜、番茄、白菜及葉萵苣為主;Anabar則生產西瓜、南瓜及小白菜。
台灣技術團的園藝計畫所生產的番茄、白菜、胡瓜、葉萵苣等,提供給學校製作營養午餐的配料,如果配合的需求減少或產量過剩時,才會在假日市場(Civic Centre)販售。另外推廣業務有代為培育蔬果幼苗,協助解決蔬果種植的問題及辦理講習班,普及當地居民對於園藝栽種的知識,提高家庭菜圃的種植意願,並藉由部分自給的方式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希冀能促進諾魯人民攝取均衡的營養。
▲參與假日市集販賣前,於Buada農場蔬果秤重及包裝作業風行全島的Made in TTM(Taiwan Technical Mission) 蔬果
一早我跟著技師去Buada農場,和工人們一起將番茄、白菜、胡瓜進行採收、清洗、秤重及包裝,雖然工人們各個是老手,但動作還真有點慢,我雖然是新手,但上手後速度已逐漸趕上。
到假日市集後,還在做擺攤的準備,就已經有幾位諾魯朋友在等候我們了,一開賣人群蜂擁而上,我也順勢加入販售行列,所有蔬果竟在短短40分鐘內銷售一空,我在台灣從來沒看過蔬果可以這麼搶手!這些銷售後獲得的盈餘,將做為技術轉移後農業發展資金的來源,雖然金額不多,但一點一滴都是兩國合作的心血。
訂下年度目標 築夢踏實
諾魯可簡單分為雨季及旱季,雖然有些地區有許多潟湖,但鹹分都過高不宜利用,故旱季種植蔬菜時最大難題就是水源的取得,加上天氣炎熱水分蒸發的速度極快,不用到中午植物就撐不下去了。對此我在執行勤務期間,會在菜園中進行一些簡單的試驗,探討如何能在減少水分喪失及簡易管理的兩大目標下,達到蔬果的產出。仔細推敲最適合當地栽培的方式,是我目前的新目標,期許我在下年度能夠有成果,幫助更多居民進行家庭菜圃的種植。
▲假日市集當地人購買蔬果的狀況
日落了,天漸漸涼了。疲累的身軀,覆著被汗水濕潤的衣杉,辛苦,不會抹滅我對園藝的初衷,更不會削減我持續協助友邦的熱情,「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抬起頭,繼續向前,此時風又再度輕輕拂過我的雙肩。
相關連結
- Update: 2014/01/15
- Hits: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