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西非布吉納法索的日子
文‧圖/駐布吉納法索農藝顧問 陳立夫
筆者於1999-2000年間曾是我國駐布吉納法索技術團成員,參與巴格雷墾區開發計畫,闢建良田千頃,構築水稻田灌溉渠道系統。2011年再次以農藝顧問身分來到布國,以技術援助巴格雷墾區計畫,此次任務包括協助稻種更新、土壤肥力增進技術與強化農民組織運作,確保「布國米倉」巴格雷水稻專業區之永續經營生產。
筆者在布國期間見證了布國的改變與發展,2012年更目睹非洲內陸國家遇大水患的情況,這是布國有史以來首次洪水淹沒河流沿岸數百公頃良田,造成巴格雷墾區對外交通中斷!這些經歷的累積讓筆者對布國的關懷與情誼油然而生。
為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在哪裡?個人認為簡而言之就是「好好的活著」。具體而言,人活著應具兩種價值:第一、襯托價值:人一出生就得面對優與劣、好與壞、美與醜、強與弱、善與惡、聰明與愚笨等的差別。因此,人只要活著,自然就存在著襯托的價值。布國國家發展緩慢,生活水平低落,因而對照出已開發國家的相對富足。1999年初次到布國服務時,常聽前輩們表示:「感謝布國的存在,才有機會在此工作」,至今仍深植於心。
人活著的第二種價值是主體價值,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一語道出了人的主體價值。人的主體價值就在創造價值,創造出服務他人的價值。古人立功、立德、立言,就是在教化與服務大眾,並成為世人的典範。許多已開發國家對布國的援助,便是創造價值的呈現。
座落在喜馬拉雅山,帶有神祕色彩的不丹,曾經有高達97%的國民幸福指數,主要的幸福泉源包括能為他人著想、沒有比較心態、政府的福利措施等。然而至2010年卻下滑到只剩41%,乃因不丹逐漸走向經濟開放和國際接軌,也讓人民背離傳統價值觀,都市化與貧富差距浮現檯面,比較心態降低人民的幸福感。相對地,西非布吉納法索從法國殖民時代開始便接觸西方文明,陸續接受許多先進國家援助,經濟開放、國際接軌、傳統價值觀轉變之現象歷時久矣。然布國人民每天仍兢兢業業地過日子,也未思索何為幸福指數,未來的日子應如何規劃?此與先進國家因工作或競爭帶來的生活壓力與不幸福感形成強烈對比。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間做抉擇時,重新思索人的價值應頗具意義。
布國的過去與現在
布吉納法索是目前我國在非洲的最大邦交國,在2000-2012年間明顯的改變如下:電力使用漸普及,使用寬頻網路,個人手機之使用已近人手一機,1999年普遍使用之腳踏式摩托車已淘汰並普及至80cc之換檔機車,汽水飲料由玻璃瓶裝變成保特瓶裝,塑膠製品漸普遍,小學校舍增設,中學生人數明顯增加,畜力車也幾乎消失於都會區等。然而先進文明的輸入,與加速開發的結果使原來自然生態改觀,例如巨大的猴麵包樹(非洲木棉)目前已幾乎消失殆盡。再者,在布國各村落人群聚居處,均可發現一大片使用後丟棄的塑膠袋,散佈在廣大原野上,且面積急遽擴大中,這是先進國家援助後,布國所面臨的隱憂。
布國生活水平雖已明顯提升,但城鄉差距仍巨大。以巴格雷墾區所在地之省會(Tenkodogo)為例,大部分街道仍是土路,有些街道還因長滿雜草或受雨水侵蝕而致汽車無法通行。街道上隨時可見覓食的羊群、牛群、雞群、豬群等,先前還發生過小豬遭汽車輾斷腿骨哀號,眾豬聞聲聲援而造成交通中斷之奇特現象。其實,這些牲口都不是野生的,而是居民為節省飼養成本,一早從家中放出覓食,傍晚時分這些牲畜還會自動返家。此外,市區一些住戶或大部分鄉下住戶是有門沒有板,除了方便讓牲畜自動歸來外,可能實在是「家徒四壁」而沒有安裝門板之必要,可以過著「夜不閉戶」之平實生活!布國雖位列貧窮國之林,但其人民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之生活態度,也值得先進國家學習與思索。
教育是脫離貧窮的要件
天災與人禍通常是限制非洲國家發展的重要因子,伴隨而來的往往是貧窮、生活物資匱乏、環境衛生條件惡劣及教育水平低落等,其中教育水平低落應是問題根源。
布吉納法索近12年來並無重大天災與戰爭,卻仍列貧窮國之林,問題之根源就是在教育。2000年之國家資料顯示,識字者僅約20%, 更遑論受過大學教育。在教育程度低落的國度裡,大部分外援資源通常為受過高等教育之「有識之士」掌控,而阻礙了國家發展。近年來,布國掃除文盲工作已大有斬獲,依據布國教育統計資料顯示,小學教育畢業生人數比例已明顯提升,2000年是48.8%,2007年是66.8%,2008年是58.5%,2009年則是72.7%。▲巴格雷墾區招商計畫啟動典禮
台灣早期也歷經美援時期,後因全面推動9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而漸漸脫離貧窮國之林。因此,在布國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時,我國對其未來援助策略,勢必調整與轉型。
與時俱進的援助之路
我國在布吉納法索巴格雷墾區的援助已達17年之久,但當地許多村民對台灣文化仍一無所知,看到台灣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免費的物資又來了!」,這應是過去墾區開發均由技術團一手企劃主導所遺留下之印象,但它是具有之前布國文盲普遍存在之時空背景。而在布國教育水平迅速提升之際,我們應從人道或技術援助的概念提升到國家合作的層級,朝向共創國家利益而努力。國合會2011至2012年在布國的技術援助計畫,就是一個轉型的國家合作計畫。
作法是由布國政府自行提出計畫與需求,雙方共同討論後,由我國提供部分經費支援,並肩負計畫監督與執行建議,此與技術團時期由我國全程規劃與執行是不同型態。▲布國首都的台灣文化中心
目前巴格雷墾區的主管機關仰賴著台灣人先前奠定下的基礎,已積極對外招商,並全力開發此區域,未來的成果應是可預期的,此計畫應是雙邊合作共創國家利益的成功典範。此外,布國早已將台灣人的成就載入巴格雷墾區的大事記內,筆者認為我國也應在此地建構一專屬的文化史蹟館,一方面陳列墾區開發史,一方面推廣語言與台灣文化,這對巴格雷墾區之永續經營與永固兩國邦誼,均具正面積極的意義。
- Update: 2022/06/04
- Hits: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