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多美,島國的慢活人生
文‧圖/駐聖多美普林西比技術團替代役男 何祈龍
人生第一次坐上飛機,一躍千山萬水到這個與彰化縣差不多大的國家─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聖國位於西非幾內亞灣內,在地球儀上,找到在非洲西岸的兩個小點就是了。在這裡我們忘卻台灣的生活步調,感受當地人口中的 “Leve, leve"(慢活);我們品嚐各種傳統料理,像是蝸牛飯與特別的綠色料理Calulul,並體驗與台灣不同的文化差異。
從畜牧的角度看聖多美
初抵聖多美,最令我感到新奇的事就是四處可見的雞、豬、羊在路上漫步!記得剛來的前幾個月,我可是拿著相機不斷地拍攝這些在台灣難得一見的景象,這對於畜牧科系出身的我而言,實在是無法想像。但隨著新奇的感覺減退,我不禁思考,這些動物在各種地方肆意閒遊,看似自由自在,但這樣真的好嗎?
▲豬隻在海邊漫步 |
心中浮現這個問題後,我便想起英國艾圔特大學(Exeter)麥克倫尼(Mclnerney)教授舉的例子,大意如下:試想有一隻野生的羊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雖然比一隻在農場中的泌乳牛,擁有更多的社交機會,還可以展現許多自然行為,但當生病時無法接受治療,在野外飽受飢餓所苦,還可能無法免於掠食者攻擊的危險,如此看來,這頭羊的命運也不算比較好。該教授指出,生活在廣闊田野中的動物,其生存條件不一定比較好,同樣的,在農場中的動物也不一定比較差。
從這角度看聖多美,魚市場內豬隻漫遊,鄉村裡豬隻四處穿梭、覓食的景象,雖然看似無拘無束,但處於骯髒的環境與飢餓的狀態,真的對豬隻好嗎?
「喔!也許這就是來這裡做養豬計畫的原因。」
源起與展望
然而,更加瞭解「養豬發展計畫」後發現原因並沒有最初所想的那麼單純,聖多美人民目前平均每人每年肉類攝取量少於7公斤,低於世界糧農組織(FAO)建議的每人每年10公斤攝取標準,所以推廣豬肉有希望解決動物性蛋白質攝取缺乏問題。此外,因飼料仰賴進口且農戶缺乏專業飼養管理技術,限制了養豬產業的發展性。
鑒此,技術團的任務就是進口新種豬並透過完整配種制度來改良本地豬隻品種,進而提振養豬產業發展。未來我們將設立種豬生產暨推廣中心,建立20頭新種豬群來改良種源,進而以推廣暨輔導方式協助推廣戶進行肉豬肥育飼養工作,最後改善毛豬屠宰與銷售衛生環境,並建立產銷制度,使該國養豬產業體系得以完整發展。
體驗慢活人生
隨著舊計畫移交與新計畫起步進行,與當地人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發現聖多美的生活態度,就是“Leve, leve"。 “Leve, leve”正如《慢活》一書所提到的概念,不被時間追著跑,讓自己放慢腳步感受生活,並照著自己的步調前進。“Amanhã, Amanhã(明天)",今天沒做完的事情,那就明天再繼續吧!何必那麼急呢?當地的人會這樣告訴我,我也花了不少時間才逐漸適應這種慢活的生活態度。
結語
每個離鄉背井在聖多美發揮所長的台灣人都是帶著鄉愁在此地貢獻專業,為協助友邦的發展,默默耕耘。
從坐上飛機的搖晃震撼開始,所到之處充滿驚奇與衝擊。從台灣到聖多美,不僅開闊了眼界,也讓我反思更多事情,而服役期間的遭遇和經驗,都將讓我學習成長、滿載而歸。
相關連結
聖多美普林西比養豬發展計畫
- Update: 2022/06/04
- Hits: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