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團協助薩爾瓦多建立白蝦完全養殖在地化
文‧圖/駐薩爾瓦多技術團菁英役男 王贊評
薩國發展白蝦養殖產業之瓶頸
位處於中美洲之薩爾瓦多海域天然資源豐富,東部地區具有廣大的紅樹林區塊,為蘊育天然蝦苗的最佳區域。早期大多數養殖蝦農採用捕撈天然蝦苗的方式來進行成蝦的養成,而養成的部份則是利用舊有鹽田來從事海蝦轉作,但由於天然資源耗竭及蝦隻成長速率不一的考量,故開始導向人工蝦苗的生產。初期利用天然捕撈已受精種蝦進行產卵孵化及蝦苗育成,在蝦苗生產及育成率上均有顯著的產出成效,但種蝦僅能使用一次,需經常出海撈捕受精種蝦;此外蝦苗產量不豐,只能供應部份蝦農的需求,大部分的養殖仍然依賴天然蝦苗的捕撈。
然而,現今的瓶頸為海洋資源的逐漸枯竭,影響往日充沛的天然種蝦及蝦苗來源。目前薩國每年的人工蝦苗需求量為1億尾以上,但人工蝦苗仍然無法於薩國內完全生產供應,須仰賴從宏都拉斯、瓜地馬拉進口,而增加了薩國的外匯支出。
目前適逢薩國白蝦養殖蓬勃發展之際,技術團於是導入台灣白蝦完全養殖經驗來協助解決困境,亦即自種蝦培育,透過種蝦催熟、種蝦產卵孵化、蝦苗培育、成蝦養殖等一系列技術的傳授,協助薩國發展海蝦產業。
技術團協助薩國開發白蝦完全養殖技術
▲種蝦篩別 |
(一)種蝦培育及催熟
技術團自2011年開始著手規劃白蝦種蝦的培育,於海蝦中心選取養殖池中體型較大的成蝦來進行種蝦的營養強化及催熟的步驟;在營養強化上,採用新鮮的血蚶、花枝以及特殊調配人工催熟飼料來提高成熟時所需的營養,並利用灼燒眼柄的方式來達到快速催熟的目的。去除眼柄1週後,部分母蝦開始有卵巢成熟現象,有些種蝦已有交配追尾行為,但初期種蝦體型較小,產卵量僅有小規模的產出,並不符合養殖規模上的需求。但母蝦達50克以上時,單尾單次平均產出10萬尾左右的無節幼蟲(Nauplius),目前計培育了300對種蝦,每日約有40尾的母蝦受精,可產出3至4百萬無節幼蟲,顯示種蝦培育及催熟技術已達初期的成效。
(二)蝦苗生產在地化取代進口
在種蝦培育及催熟技術的基礎上,目前蝦苗的無節幼蟲之產量,最佳紀錄已經可以達到單日4百萬尾以上,而海蝦中心具有優良的設備及水源,另配合蝦苗培育技術整合協助,蝦苗育成率可達8成以上,經保守估計,1年至少可生產5千萬尾以上的蝦苗來提供當地養蝦戶的需求;另外,若是引進外地蝦苗,於檢疫、疾病的防治較容易出現漏洞,而且在長途運輸上也具較高風險,如能於薩國內自行生產蝦苗來因應內需,不僅僅達到進口替代並也能防堵蝦類疾病的蔓延,保障養蝦戶的穩定蝦苗來源及收入。
▲蝦苗出售包裝 |
(三)落實白蝦完全養殖技術開拓外銷
由於薩國東部許多鹽田轉作海蝦養殖,適合發展白蝦的半集約養殖,其養殖面積至少具有600公頃以上。但目前仍有許多休作的鹽田,此外,部分已具規模的白蝦養殖合作社也需要大量穩定的蝦苗供應,而綜觀整體產業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於蝦苗供應不穩定以及資金上的不足。如能克服蝦苗供應的問題,再適時配合技術及資金上的輔導和轉移,將可以大幅提高薩國養蝦產業之產值。相信在未來,不僅海蝦產量可望提供內需,且達到出口目標,將蝦產業的完全養殖及量化生產落實於這一塊土地上。
台灣經驗的播種與傳遞
在薩國,水產養殖產業正逐漸茁壯及蓬勃發展,此時的我們心中充滿了無限喜悅及成就感,因為豐碩成果並非偶然,而是技術團和當地漁民對於薩國土地無分你我的認同與耕耘,佐以台灣團隊的輔導與經驗傳承始能達成。在嘗試構築白蝦完全養殖的計畫藍圖中,楊專家國仟對於傳承台灣養殖經驗的執著,讓我深深的體會到經驗傳遞的意義與重要性,並期許自己能在海外持續播撒知識與技術的種子,協助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而提升他們的產業發展。
- 更新日期: 2022/06/04
- 點閱次數: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