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斐濟奇「雞」

斐濟奇「雞」

文‧圖/駐斐濟技術團 李政亨


▲技術團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教導農民養雞。

  台灣駐斐濟技術團自從在Sigatoka河谷地區設置蔬果栽培示範農場後,開始輔導當地農民栽培蔬果,成功將該地區發展成為斐濟蔬果產地之重鎮。 然而,每年雨季來臨時蔬果進入非產期,農民收成不佳,因此技術團規劃導入農牧綜合經營模式,以改善農民收益。由於肉雞飼養成本低,飼養6週後即可上市出售,因此技術團先以肉雞進行推廣項目,並且結合蔬果推廣戶,利用小而精、小而省的優勢來輔導農民養雞種菜,此舉既可收集雞糞製作堆肥,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進行有機作物生產而達到農業資源充分循環再利用之目的,同時又可提昇推廣戶收入並增加蛋白質攝取來源。

從零開始,隨「雞」應變  

  計畫執行初期,由於一般農民擔心養雞無法賺錢甚至會血本無歸,光是口頭推廣農民養雞恐怕難以見到成效,因此技術團首先針對過去種植蔬果績效良好且勇於創新的農民作為輔導對象,並依據農民住家及經濟狀況協助規劃合適的雞棚,接著,教導農民養雞的相關知識及技能,最後再提供1日齡小雞及飼料給農民飼養。由於小雞飼養損失風險較高,所以初期每戶先以50隻肉雞飼養規模為推廣目標,數量少容易照顧,每批小雞育成率可以達到9成以上。由於技術團當初規劃養雞是為農民增加副業收入,而小規模飼養比較不會造成農民經濟負擔,日後上市也不會面臨後端銷售壓力。漸漸地,技術團輔導農民養雞有具體成效之後,其他的農民也開始紛紛加入養雞行列,在推廣之初,我們自己尚且需要駕著貨車戴著小雞出外,如今則是農民親自到技術團搶購小雞,此情此景真是所謂天壤之別,也成了技術團推廣有成的最佳見證。

▲技術團輔導農民養雞種菜,充分循環使用農業資源。

小農借貸,雙管齊下

  當地銀行機構早期雖有農村貸款業務,提供農民購買農資材所需資金,但是農民取得資金後往往貸非所用,也經常發生呆帳情形,甚至貨車及農機具等生產工具因此被充當抵押進而拍賣,反造成農民生計雪上加霜。有鑒於此,對於有心養雞的農民但無足夠資金者,技術團選擇以「資材」取代「資金」的模式,貸放小雞及飼料給農民飼養,對於貸放農戶除了定期追蹤飼養情形之外,同時也監督其還款進度,讓已經習得養雞技術的推廣農民能夠順利取得養雞或是擴大飼養規模所需之資金,並藉以改善家庭生計,達到雙管齊下的效益。   

產銷合一,共創商「機」  

  目前技術團輔導農戶所飼養的肉雞皆是自行在村落出售給消費者或是中盤商,農民自行出售的市場有限;然而中盤商收購會因農民之間價格雜亂無章,致最終只有中盤商獲利而農民幾無利潤可言。所以技術團與當地農業部共同組織農民成立肉雞產銷合作社,經由合作社擴展更多市場通路,並且建立合作社與中盤商之議量議價制度。未來也將輔導合作社朝向「肉雞屠體運銷市場」發展,提供生鮮雞肉給當地特約超市、合作餐廳及飯店業者,以增加合作社市場通路並增加財源收入,同時藉由技術團與農業部共同對農民完整的教育訓練與良好品質管理,來獲取消費者對合作社雞肉產品的信心與青睞,以穩定市場占有率。

▲定期拜訪農民飼養雞情形,確保肉雞上市體重及品質。

一隻雞的感恩

  自2007年以來,斐濟技術團養雞業發展計畫不僅設立種雞場及孵育場自行生產小雞,提供當地農民飼養,另外也設立飼料廠,結合當地農作物調配飼料來降低農民飼養成本,為當地畜牧業發展奠定基礎。「計畫若無目標,便喪失了存在的利基」,而技術團的目標不僅是協助農民提昇收入改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藉由飼養肉雞來幫助偏遠山區的民眾可以方便補充蛋白質來源。過去偏遠地區的家庭而言,就連平常能吃到一隻雞都算是極大的奢望。相信今日技術團為農民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明日能為他們餐桌帶來富裕的「全雞」,正如同當年美國總統胡佛所言:「家家鍋裡有隻雞」。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533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