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林有機農業的未來
|
文‧圖/駐巴林技術團 簡瑞隆 |
|
經濟巨人腳下的農業
中東巴林王國物質文明的發展,可以說與已開發國家的水準相當。基礎建設、通訊、醫療、水電、能源、社會福利、教育等一應俱全; 民生物資供應充足、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在國際外交則相當活躍、國際聲譽斐然,為聯合國成員之一,與美國及週邊區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樣高水平國家,如同象徵其國家的圖騰“珍珠”一樣, 璀璨奪目,明麗動人,真可謂地球上一座嬌小玲瓏的天堂。但美中不足地,農業的產值卻只佔國民生產總毛額 0.3%, 一年的蔬果產量約4萬公噸, 根本不足120萬以上人口大量的蔬果需求;因為整體經濟大幅傾向服務業, 可耕地亦被大量開發利用在非農業生產用途,致農作物產量方面逐年遞減,糧食大量仰賴外國進口(主要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及印度)。倘若,全世界發生糧食危機,巴林王國將首當其衝,陷入飢餓恐慌的困境。因此未雨綢繆,重新擬定未來農業方針,正視農業問題,化農業之侏儒成為整個國家發展的堅實基石,支柱未來永續穩定的綜合性發展,是勢在必行。
對的政策 永續發展
|
所幸巴林王國當局也及早即正視此一危機,把「糧食安全」農業政策列入2030國家發展藍圖願景中,推行農業糧食增產計畫,優先把糧食問題解決,不要留爛攤子給下一代,是為國家整體均衡發展的有遠見的做法。駐巴林技術團配合巴林政府政策,迅速轉型開展新技術以協助此一任重道遠的計畫; 務實地進行一連串傳統栽培技術改良以提生產能,引進台灣新品種增加糧食多樣性。另外,為了順應當前世界農業趨勢及克服巴林當地的栽培逆境,技術團循永續、自然、安全、環保的潮流,開始發展有機農業, 提供巴林農業與食物健康消費的另一選項。
創造健康安全的未來農業
|
積極擁抱改變及轉型的巴林技術團,迅速開發了有機無土栽培技術,這是為了克服巴林當地農業栽培環境的困難而衍生出的新農業栽植技術。巴林是一中東蕞薾小國,沒有河流,雨量稀少,氣候酷熱,土壤水質鹽化嚴重,水源珍貴短缺,實在不適合採行傳統淹灌法; 因此技術團提出無土栽培,一種不以土壤為栽培介質的栽培法, 將作物栽種於容器內,以滴灌方式灌溉及施肥來節省水資源;在簡易設施下栽培,以有機農藥防治病蟲害,以可循環再利用的有機栽培介質作為植物生長基地, 解決傳統土壤物化性不良問題;此外可以降低成本,以有機液態肥作為植物營養, 健壯植物,生產出安全健康且具風味的糧食。這項新技術看來很符合當前趨勢, 然而,在不久的未來預料在市場行銷上將充滿相當大的挑戰,吾人常自忖與自勉堅持下去的決心與勇氣。
善用人脈資源 求得推廣轉機
有機生鮮食品市場在巴林並未形成氣候, 幾乎找不到一家商店或超市專賣生鮮有機農產品,沒有市場面的支撐及觀念的長期宣導與教育,草創初期,開疆闢土,開發新興市場談何容易。然而,技術團堅信,這個創新卻又符合主要潮流的的市場是值得開發的。於是,技術團開始經營人際網路,尋求巴林王國農業部及私部門的資源支助,採借力使力之佈局,博得轉機;且基於“予人魚吃,不如教其釣魚,自力更生”的一貫原則, 同時也注重當地人的教育訓練,以期奠定技術移轉的傳承基礎。相信一顆熱誠的心將會化為滴水穿石的動力,走出一條有機健康食品的康莊大道。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