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由海地地震談人道援助

由海地地震談人道援助

 文/業務企劃處 孫國祥
圖/國合會、台灣世界展望會、美慈組織

▲海地地震造成當地多數建築損壞,而罹難人數也一再攀升,死傷無數。

  今年1月12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市西南方17公里處發生芮式地震規模達7.0級的大地震。由於海地名列低度開發國家,自19世紀以來過度中央極權的政府治理,讓全國發展也過度集中在首都太子港地區。震災發生首日即發現太子港地區的建築多數遭受地震波及而損壞,重要設施如太子港市旁的飛機場、主要港口、通訊、電力以及供水設施都全數停擺, 因地震災情而罹難的人數也一再攀升。
  所幸全球各國政府、聯合國救災體系、各類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甚至是原本派駐海地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以及許多國家也都紛紛派遣軍隊,積極參與各項緊急搜救與人道救援行動。而我國在這次的賑災行動上展現出迅速性與有效性,也讓國際各界對我國愛心不落人後的表現刮目相看。
  在這些派遣人員參與救災的同時,各方也莫不希望吸取更多經驗,做為其深入參與的基點。因為人道援助行動實際上就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天然災害發生地點的地形與氣候,再摻揉上人為的文化、風俗、歷史以及政治等因素後,使每次人道援助行動都面臨與以往不同的挑戰;因此,人道援助不只必須把過去已經歷過的經驗給用上,更需要加以延伸與複製。

科技力量 救援使命必達  

▲國合會於海地發生震災第一時間內,即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合作,運送緊急救援物資援助海地。

  近些年來國際人道救援行動,在相當程度上已成功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救援行動更加科學,也更加有制度。依據Active Learning Network for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Humanitarian Action (ALNAP)針對國際人道援助系統的成效評估報告中指出,以2008年為例,全球投入人道援助的工作人員,以國際非政府組織名列第一、聯合國相關的救援體系居次,而全球紅十字會及其聯合會亦為主要參與者。在2008年的全球人道援助經費超過60億美元,這個數字大約是2001年的3倍,如此龐大的運作也讓人道援助物資儲備的能力加大不少。全球人道援助的緊急因應能力,尤其是以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人道援助作業亦因此而改善;另外在執行方式上,派遣援助人員的專業程度與各類緊急的需求評估,也拜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所賜,在執行時間上大為縮短。

人道救援的震撼教育   

▲國合會行動醫療團於2月前往海地援助地震災民,點亮有情人間。

  綜說如此,全球人道援助行動依然有其倍受詬病與亟待改善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各方的行動協調、救援行動的有效領導、募集款項部分指定用途並未全數符合災區實際需求、救援作業人員的安全問題以及救援計畫品質未達預期成效,同時計畫也未依國際人道救援標準(如The Sphere Project)*進行規劃等等。
  回到地震問題上,地震與由地震所引發的海嘯,相較於其他天然災害的人道救援經驗是具相當差異的,比如地震會造成災區道路、橋樑損壞,引發可能的土石流,嚴重影響通訊以及救援人員、機具以及物資的運送;受災情形複雜且多有加成效應;主震發生後,如餘震不斷或又造成新的災情,也將嚴重影響救援的速度;災區死亡人數眾多;以及無法明確區分緊急救援與重建,因為有些災民或災戶可能會在地震發生後,就自行針對受損部分進行修補與重建。

  地震災難後的重建工作是人道援助作業中最大的挑戰,即使是執行簡要的重建計畫,也至少需要耗費3年以上的工作時間,如果受震災國家的發展程度低抑或政府行政效能差的話,重建的時間可能還要估算得更長。也因此在國際間面對重大地震災情的重建計畫,一般都會以3-5年來做為計畫期程;計畫的規劃上,也會以災區各類社群的意見來做為重建規劃的依據,避免以一視同仁或力求平等的方式來進行規劃,而有關災區未來對於災害的認知以及防災的宣導,更需在規劃階段一併考量。全球幾次成功的地震災區重建計畫案例,多是由災區災民自力參與重建而達成的,這也是目前在有關地震的人道援助行動所依循的重建法則。
  面對近年來地震災情頻傳以及我國此次參與海地地震賑災的經驗,吾輩更應對地震災後重建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悟,慎思所提供的長期重建計畫。 另外,針對重建所需的龐大資源,也應重新思考各項民間資源間整合的執行方式,勿讓突兀的個別行動破壞整體效率,代之以專業及協調的分工,敲開國際整合援助行動的大門。

▲國合會與美慈組織(Mercy Corps)以「以工代賑」招募在太子港及鄰近地區行約500名當地人民進行災後清理及臨時建設工作,穩定災民情緒。

*環球計畫(The Sphere Project)︰環球計畫係於1997年由一群執行人道援助工作的非政府組織以及國際紅十字會所共同倡議而開始著手制定。環球計畫係以國際人道援助工作憲章及國際標準為架構,並確認在參與災難協助工作時須以滿足供水和衛生(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營養(Nutrition)、糧食援助(Food aid)、庇護 (Shelter)以及醫療服務(Health service)等五個最低基準,來做為執行國際人道援助工作的準則。

延伸閱讀
Active Learning Network for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HumanitarianAction(ALNAP),2008.Responding to earthquakes 2008. Learning from earthquake relief and recovery operations.

Active Learning Network for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Humanitarian Action (ALNAP),2010.The state of the humanitarian system: assessing performance and progress a pilot study.
Forced Migration Review(FMR), 2010..Adapting to Urban Displacement 34:50-52.
Sheri Fink, 2007. The Science of Doing Good. Scientific American 297:98-106.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717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