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從教育開始深耕,尋找推廣新動力

從教育開始深耕,尋找推廣新動力

文‧圖/駐巴布亞紐幾內亞技術團 許賢成

  12月3日,在皮、木鼓交錯著低沉節奏中,一群Bumayong路德教會中學畢業生組成的彩面舞者,赤裸彩繪上身,頭戴羽冠,下身圍上椰葉草裙,臂膀綁著鮮艷花葉,全身熱帶叢林氣息的裝扮,吟唱著低沉迎賓歌聲。這天,駐巴布亞紐幾內亞技術團團代理團長林君衡及技師許賢成受邀參加該校2009年的畢業典禮,一進校門即受到該校師生夾道歡迎。

▲巴布亞紐幾內亞傳統的迎賓式。

   在典禮中,校長致詞表示對台灣技術團協助該校「自力營運計畫(Self Sufficiency Project)」深表感謝,使該校長期以來所面臨的營養午、晚餐供糧問題,出現改善的契機,而今年起農作收入增加對該校自籌經費亦有所挹注。接著Lae地區教育委員會主席Mr. J. Sawanga致辭時強調:「以往巴紐環境不適合種稻的觀念已根深蒂固,今天由於台灣技術團的協助,證明事實上巴紐非常適合稻作的栽培,因此必須藉由導入農業技術教育於基礎教育中來加以修正。」

   隨後校長頒授感謝狀予台灣技術團,技術團也回贈300公斤白米做為該校畢業典禮的賀禮。代理團長林君衡則與現場的官員及學生分享他的想法:農業的投入和參與應不分階層和年齡,而樹人的教育和農業的生產都是國家的未來。我們希望透過在學校的農業技術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一顆種子,在他們的家中及週邊的人群間撒播開來,去影響更多人在農業生產上的投入,創造巴紐更美好的未來。

▲林代理團長接受Bumayong路德教會中學感謝狀。

  在傑出畢業生頒獎典禮時,校方在今年畢業獎項中特別增列二項:分別是10年級畢業生的農業獎(Agriculture Awards)及12年及畢業生的農村技術農業獎(Rural Tech-Agri),藉以鼓勵學生投入更多的心力來參與國家農業發展,也足以證明該校對農業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技術團的殷切期許。

  「Bumayong路德教會中學」隸屬巴紐路德福音教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ELC-PNG),是目前駐團在Lae地區與該教會系統下管轄的三個合作學校之一;其餘分別是「馬丁路德神學院(Martin Luther Seminary)」與「Nawaib路德教會中學」。該校創立於1947年,是Lae地區歷史優久的名校,現任校長Dr. G. Siniwin具農業教育背景,向來重視學生的農業技能教育。

   該校現有學生1,200餘人,其中住宿學生高達400人。由於巴紐境內多數學校採住宿制,以照顧需舟車勞頓赴學的學生,雖然立意頗佳,但住宿生之食宿費用需由學校編列預算或由學生自行籌措基金,故供應營養午、晚餐工作就成了學校的一大負擔。加上近年國際糧荒影響,巴紐原本仰賴進口的糧價持續飆升,使這個負擔更加沉重;因此該校積極找尋可能的解決方案,最後透過省農林廳辦公室及路德福音教會找上駐團協助校內可耕地開發,同時透過技術輔導課程指導學生實習農場的稻作生產。

▲許賢成技師教授陸稻栽培情形。

  許賢成技師在獲得學校的請求後馬上前往現場勘查,發現學校面積達183公頃,已使用面積僅約30公頃,剩餘可利用的範圍廣闊,且校園西北毗鄰的小河水量頗豐,應可加以利用提供農作灌溉,的確具有農業開發優勢。但因為灌溉開發工程費時,且所需初期投資金額頗高,恐無法於短期內達成預期糧食產量目標。為能解決當下燃眉之急,建議初期先利用已開墾範圍,先選擇台中秈10號水稻品種,利用Lae地區豐富的天然降雨量,配合學校作息,由學生分批進行陸稻實習栽培,先行生產學校供餐所需糧食。

  於是在技術團的指導下,初期先建立教學坵塊示範稻作栽培1公頃,其餘範圍則栽培綠豆等作物以培養地力,再指導學生完成陸稻種植4.5公頃,目前該校稻作生長情形皆良好;而前期教學示範的稻作也陸續收穫,對該校供餐之糧食來源問題,已有明顯改善。

  鑑於學生可望成為將來技術推廣工作的種子成員,必須加強灌輸他們對稻作栽培的正確觀念與技能,因此技術團也計畫於2010年參與該校陸稻栽培教學課程,期望透過教育找出推廣新動力,進而延伸台灣技術援助巴紐的工作成果。

▲實習學生收穫豐實稻穗。學成的學生有朝一日也可成為農業技術的種子。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558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