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家園的18,250個日子 -出版《天地行腳》見證台灣技術援外50週年的歷史紀錄
|
|
▲國合會董事長楊部長進添與國合會陶秘書長文隆在《天地行腳—台灣技術人員的無國界貢獻》一書新書發表會現場。 |
遠離家園,愛上地球的那一端,是賴比瑞亞、是瓜地馬拉、也可能是遙遠的中非…,一群人,無私地將青春奉獻給這些異鄉,年少的朝顏,一晃眼,已化作蒼蒼白髮。2009年12月28日,是台灣技術援外50周年紀念,本會特地出版《天地行腳—台灣技術人員的無國界貢獻》一書,收錄了1959年到2009年跨越50年的歷史,透過他們無私奉獻的真實故事與古今照片,串成台灣外交史上令人動容的詩篇。
本會楊進添董事長在新書發表會時表示,1959年台灣派遣第一支技術團到越南,迄今剛好屆滿50年,是一段重要的歷史。他說:「這本書彷彿帶人穿越時空,從最早期中非技術合作的農耕外交、到後來的海外技術合作會、乃至今日的國合會,一路走來,可說展現了我們國家外交一頁光輝的歷史。」面對台灣援外的歷程與處境,這些技術援外的歷史與經歷,尤其讓他感觸良多,楊董事長也提到他在非洲南部賴索托親身感受的一段故事,他說因為賴索托地勢較高民眾需要裹毯子取暖,而自農耕隊去後提升了居民的農事收入,農民因而有能力買了毯子保暖,也因此把毯子名稱做「台灣毯」。
《天地行腳—台灣技術人員的無國界貢獻》這本書串聯了從60年代出發、70年代拓墾、80年代耕耘、90年代扎根,到21世紀融合的援外歷史足跡,他們行腳橫跨非洲、中南美洲、太平洋、東南亞及中東,包括從農耕隊、技術團、醫療團,到工業服務團,團員們的衝鋒陷陣,在地球的另一端,贏得了國際上的支持與友誼,更讓台灣從受援國漸漸地轉型為援助國的角色。
透過這本書的出版,紀錄下這些技術援外英雄的努力,是他們默默地讓台灣以另一種面貌站上世界舞台,透過技術援外實質幫助友邦,讓世界看見不一樣的台灣,也用各種台灣拔尖的關鍵技術贏得舉世敬重,永續共生的社會價值。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