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不存,人將附焉?
|
文/稽核室 李志宏 |
|
從數字看水資源危機
- 地球上水的總儲量約為14億立方公里,其中約97.5%以上分布在海洋,淡水僅佔約2.5%。
- 全球高達11億人沒有安全潔淨飲水,28億人缺乏適當的衛生設備。
- 全球平均每天有5,000名兒童因不潔飲水所引起的疾病而死亡,平均每17秒就有一名兒童因前述原因死亡。
- 聯合國預估在2030年前,全世界將有一半人口立即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 農業用水約佔所有用水量的70%,並可能在未來幾年上升至90%,且全世界的貧窮人口約有80%係依賴農業活動維生。
- 生產一公斤牛肉約需2,000至16,000公升的水;生產一公斤小麥約需800至4,000公升的水。
- 在美國與日本地區,每人每日約消耗350公升的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每人每日約消耗10至20公升的水。
水不只是政治議題
2009年3月,世界水資源協會(World Water Council)副總裁齊默(Daniel Zimmer)在伊斯坦堡舉行的「世界水資源論壇」(World Water Forum)上呼籲「水不只是政治議題」,他指出「水資源議題應被排入國內民生議程,因為水與人民的健康、福祉及安定息息相關」。此外,由於缺乏政治關注,目前全世界仍有數億人口長期暴露在與水相關的疾病風險中,以致於為貧窮與疾病所困。
從國際與地區衝突的角度觀之,當衝突的兩造在競逐像水資源這類日漸枯萎的天然資源時,極有可能引爆全面性的衝突,進而推升全球死亡人數,並摧毀一個國家的衛生、教育、工業及環境體系。例如造成蘇丹西部達佛(Darfur)內戰的潛在原因之一,極可能與水資源短缺有關;另外,全世界計有260個跨國境的河川流域,其中相鄰國家共用的河川約提供全球60%的淡水資源,因此各國間如果在共用河川的議題上無法協商出一個互能接受的合作方案或管理措施,則國與國間爭奪河流、湖泊的情形將愈演愈烈,進而引爆國際或區域間的衝突。例如位處中亞地區的塔吉克與吉爾吉斯的爭水衝突;南亞地區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中南半島湄公河盆地5國間,因旱澇失衡所引發的爭水衝突已漸呈表面化;以及烏干達、盧安達及埃及等3國間的建壩協商等。因此,國際意見領袖紛紛大聲疾呼並提出警語,例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均不約而同地提出:「水是戰爭與衝突的潛在催化劑」與「水源安全可能成為區域衝突的源頭」等呼籲。
「都柏林原則」與水資源治理
|
正因為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且易引起區域間、國與國之間的爭水衝突,尤其在中亞、中東及非洲等水資源不足地區,更易發生嚴重的水資源衝突,甚至爆發爭水戰爭。因此,國際間如何透過協商並建立治理機制,以進行水資源保育,進而消弭因爭水所引起的區域衝突,即顯得極為重要並具迫切性。國際上針對水資源保護所推動的國際協商進程可追溯自1977年在阿根廷所召開的聯合國水資源會議,該次會議針對全球水資源的使用與效率評估提出「馬德普拉塔(Mar del Plata)水資源行動計畫」,其後包括1990年在印度舉行的「全球安全用水與衛生協商會議」、1992年分別在愛爾蘭、巴西舉行的「水與環境國際會議」、「地球高峰會」,以及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世界水資源論壇」等,均在不同時期針對水資源保育提出倡議,並發表重要宣言。
在前述國際會議中,尤以1992年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水與環境國際會議」所發表的「都柏林原則」(Dublin Principles),首次針對國際水資源治理提出政策框架,此一原則對國際社會落實水資源綜合治理尤具意義。「都柏林原則」計有四項原則,包括原則一:淡水是有限且珍貴的資源,對維持生命、發展及環境極為重要;原則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應以公眾參與的方式為之,並廣納所有層級的使用者、規劃者及決策者;原則三:婦女在水資源的供給、管理及維護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原則四:水資源在其所有競爭用途上皆具經濟價值,且應被視為經濟財。
近代對水資源治理的倡議,經過國際組織與國際間的呼籲與協商,逐漸形成若干國際共識,包括水資源保育、水資源是經濟財,以及「水即人權」等概念,足見國際社會為水資源永續所做的努力,並透過國際合作與技術援助,希冀人類未來的發展免於陷入水之不存,人將附焉的困境。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