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全球移動力」談國際志願服務
|
文/稽核室 李志宏 |
何謂「全球移動力」(Global Mobility)?
商業週刊(2007.3)曾以「未來的一軍」為主題,敘述美國將要推動百年來最大幅度的教育改革,以減少美國的「全球文盲」(Global Illiteracy)。這篇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其點名 在全球化的時代,必須擁有「全球移動力」,方能成為具備競爭力的未來一軍。
商業週刊在文中闡明,所謂的「全球移動力」,除了語言能力外,尚包括五大隱性能力:主動融入當地社會、認同多元文化、心態開放、情緒穩定、保有彈性。前述全球移動力的倡議,正呼應美國當前以減少全球文盲為目標的百年教改政策,亦即透過增進美國學生的語言能力、世界文化洞悉力、思考彈性、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人際關係能力等,讓美國學生更加具備全球移動的競爭力。
全球移動力,國際知名學府的共同呼籲
|
今年首度躋身英國《泰晤士報》全球頂尖大學排行榜百大名校的台灣大學,該校李嗣涔校長在96學年度大學部新生入學訓練致詞中,特別勉勵台大新生「要有國際觀,多瞭解新興各國的文化與政經現況」;商業週刊亦提及哈佛大學於2005年推動該校第五次的課程改革,包括增加學生在專業上跨領域移動學習的機會,並將國際通識課程列為必修科目;另外,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第爾曼(Tilghman)亦在該校開學典禮演說中,特別強調:「全球通識(Global Literacy)必須植入普林斯頓人的DNA中」。由前述諸多案例,足見全球頂尖學府為培養國家未來發展所需的一流人才,皆英雄所見略同地提出培養學生跨領域專業學習、多元文化認知、國際通識及國際觀的重要性,以期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場域中,協助學生建構未來在工作職場上所需的全球移動力。
從國際志願服務培養全球移動力
國際志願服務風潮的濫觴,可追溯自1960年10月14日參選美國總統的甘迺迪參議員在密西根大學的一場演講。甘迺迪參議員在這場演說中,除了呼籲美國青年奉獻兩年的時間前往開發中國家服務外,亦特別強調「美國是否為一個具競爭力的自由國家,就決定於美國青年是否願意將生命的一部分貢獻給這個國家」。甘迺迪總統的這段話,改變了許多美國青年的人生抉擇;之後更隨著1961年美國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成立,吸引美國青年前仆後繼地加入和平團,前往開發中國家服務,迄今美國和平工作團已在全球135個國家,共計派遣約19萬5千名海外志工。
甘迺迪總統當年的一場演講及和平工作團的成立,不僅為美國在當時全球冷戰氛圍中,開創出一股柔性國力,深入第三世界並傳播美國價值;亦讓美國青年經由海外志願服務工作的洗禮,與開發中國家人民攜手對抗貧窮、飢餓及疾病,進而與當地人民建立草根友誼;同時志工本身亦在服務的過程中,學習當地國語言、認識並尊重多元文化、涵養面對異文化的同理心、瞭解國際發展議題,培養國際觀,進而在無形中培養個人的全球移動力。
▲駐諾魯技術團志工從事蔬菜烹飪教學。 |
美國和平工作團的歷屆海外志工,在經過兩年的海外服務歷練返國後,往往成為美國跨國企業優先爭取的國際人才,並且因為海外志願服務所培養出的全球移動力,讓美國志工在各行各業不乏表現傑出者,例如現任美國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orp.)資深副總裁Samuel Gillespie III、花旗集團(Citicorp)執行副總裁Robert McCormack,即曾經分別在肯亞(1967-69)、哥倫比亞(1968-70) 擔任和平工作團海外志工。
從公益行善走向全球公民
普林斯頓大學曾在2008年提出全美首創的新構想,亦即鼓勵該校部份新生在入學前,先前往世界各地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一年,再進入該校就讀。普林斯頓大學希望透過此計畫,讓這些擠進該校窄門的資優生,利用入學前一年的時間,從事海外服務學習,體驗世界,認知自我;並在投身公益行善中,回饋國際社會,接觸多元文化,如此將有助於該校新生未來更能理解書本的知識。
普林斯頓大學的前述構想非僅寓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涵義,尤其對於一所作育美國未來一流人才的知名學府而言,該計畫在結合志願服務與海外學習的創新構想下,想必對於培養出兼具公益行善與全球移動力的全球公民,有著更深遠的期許!
- 更新日期: 2022/05/19
- 點閱次數: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