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 -光彩的記憶收藏(二)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
光彩的記憶收藏(二)

   文/王維真.圖/國合會

從松山機場啟程
  民國50年代成立的農耕隊,在當時能夠出國,對於團員來說可真是一大盛事。在那個觀光尚未開放的年代,技術人員不能隨意出國的年代,一批批年輕力壯、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農耕隊員,自此從松山機場踏上征途!

  那時候的航空業還沒有現在發達,最大的飛機還無法長途飛行,到西非必須花上五天時間,經過香港、曼谷、羅馬、然後在拉哥斯 Lagos轉搭英國佬駕駛,「起飛前必須在胸前劃十字架的螺旋槳小飛機才能到達目的地」。

難忘的第一階段

▲當地農家致贈家禽感謝施民男團長的照顧。

  第一個外派的國家的第一階段生活,讓人終身難忘。

  施民男是台糖公司推薦下,經過層層甄試、訓練參加了農耕隊。即使事隔40多年,施民男依然清楚記得出發的那一天,「我們一行8人,個個穿西裝、載草帽、頸上掛滿了花圈,在眾多親朋好友們千叮萬囑與祝福下,從松山機場飛向陌生的異鄉。」

  施民男到多哥共和國 Togo,農耕隊隊本部是在離首都洛梅Lome約35公里的小Missiontowe,這個小村沒水沒電,一切生活回到原始。隊員利用雨季儲存雨水,飲食用水是將雨水由屋頂導入蓄水池中留用,洗澡水則是汲取河水加明礬澄清後備用。屋舍在森林之中,施說:「有天晚上,點上煤油燈寫家書,忽然聽到玻璃窗響,抬頭一看,兩隻猴子正探頭歪腦、趴在窗前,好奇的看著我振筆疾書!」雨季中如廁也是一絕,野地自行搭建的廁所,「每逢下雨,常常發現蛇鼠盤踞在茅草屋頂上俯瞰著你」!

  吳敏信到咖啡原鄉的衣索比亞,第一個印象就發現牛口比人口多很多,但是牛瘟和口蹄疫的問題卻深深困擾著農民。

▲年輕的獸醫吳敏信技術深受當地人們敬仰。

  位於紅海西南的東非高原上的衣索比亞,平均海拔近3,000公尺,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在二次大戰被義大利入侵(1936-1941)之前,其君主制度都一直保存下來,其實是一個擁有古老歷史文明的美麗國度。義大利的入侵讓衣索比亞人對外國人產生戒心,但是台灣在民國52年8月首度派遣獸醫隊前往無邦交的衣索比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實質幫助。因此當獸醫吳敏信帶來「來自中華民國的疫苗」,衣國農民聞風自願趕著牛群來接種,因為這項幫助沒有交換條件、沒有欺壓性的利益輸送。

  爾後很長的一段時日,非洲人都知道,「來自中華民國的」一詞,與「來自台灣無私無欲的關愛」是同義字!

姑河墾區的奇蹟

  現已改名為布吉那法索Burkina Faso的上伏塔UpperVolta,位於非洲西部,面積雖然有27萬多平方公里,但是降雨量只有台灣的1/3,北方還有一大部份土地都是沙漠,加上半年炎熱乾旱、半年豪雨成災,任何人看了都會認為在這裡生產水稻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派赴布吉納法索擔任第一屆農耕隊最長的侯新智,因為身負國家所託付的重責大任,在荒漠中挖渠道引水、構築灌溉系統,接著開墾農地,栽培水稻,篳路藍縷硬是做出奇蹟!

  現在年逾七十、體魄依然健朗的侯隊長,一手拿著保存多年、老舊的上伏塔地圖,指出當年大規模開墾超過1,000公頃的「姑河計畫」(Kou River)所在地,當初進駐的Bama從最初的不到50戶,開墾後成為50,000萬人口的縣政府所在地,這個新聚落有學校、有清真寺、有墓園、有足球隊。一位姑河老農民,寫信給大使館,感謝農耕隊教給他技術,讓他收入年年增加,終能購買機票前往麥加,一償其畢生赴聖地朝覲的夙願。

▲侯新智隊長與來自布吉納法索的學生閒話當年照片中人事物(由左至右為侯團長、王維貞(本文作者)、布吉納法索學生。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1994年台灣與布吉那法索復交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場場動人的畫面。當台灣的評估團到達姑河時,「全縣的人都出來迎接,縣長、官員、合作社主席、還有放下田間工作的農民,至少有500人以上,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叫人動容的是一位老者,在人群中拿出一張保存了20年、泛黃的「姑河工程設計圖」,是一張描繪整個姑河墾區的測量設計圖,老者含淚說:「我一直小心翼翼保存著這張圖,希望有一天能再見到中華民國農耕隊。」

  現在那張泛黃的老設計圖,真的回到了原來主人的手中,那個人就是侯隊長當年的司機。侯隊長還保留一張開墾區的老照片,門樑上所寫的是他當年最常說的另一句老話,農耕隊的工作是「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世界大同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World Peace」,正是這樣的信念,農耕隊為中華民國援外歷史寫下了一篇篇卓然有成的扉頁。

用汗水和智慧寫下卓然有成的歷史扉頁

  這些援外歷史的扉頁,如果用數據來呈現,民國52年我派外技術團有8隊,6隊在非洲;民國54年增至22隊,18隊在非洲;民國59年底已高達40隊,其中29隊在非洲、其餘派在中南美洲、中東、亞太地區和歐洲。

  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我國與非洲國家陸續斷交後,農耕隊也被迫撤離。但是台灣援外的腳步並沒有全然停下來,技術援助國不再侷限於非洲,而是逐漸擴展到中南美洲、迦勒比海、亞西、亞太地區。同時「農耕隊」改名為「農技團」(農業技術團),援外項目更為多元。

無怨無悔

  或許外派的緣起是為了保衛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然而農耕隊一旦出征,個個銜命搏戰、披荊斬棘,猶如過河的卒子勇往直前、奮戰不懈,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無私地與友邦農友分享「台灣經驗」,一步一腳印,開拓台灣對外援助的新局面。

  農耕隊的故事說不完,輝煌的奇蹟,汗水的苦勞,農民的歡笑,外交的碩果,這些草根大使一生的注解:「為援外工作聊盡綿力,始終無悔。」

  • 更新日期: 2022/05/18
  • 點閱次數:66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