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光彩的記憶收藏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光彩的記憶收藏

   文/王維真.圖/國合會

好消息!免費出國去!

  來來來,招考囉!「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招考「派外儲備人員」。

  參加甄試的人,除了筆試和口試之外,必須通過一連串技能與體能的考驗。要會駕牛犁地、操作耕耘機、挖造水塘,還要在限時內,肩背50公斤穀袋跑完50公尺。通過考試被錄取的人,下一步是到位於天母的「臺灣省農會人員講習所」,接受「赴非農耕示範隊隊員儲訓班」職前訓練。密集訓練包括:法語、國際禮儀、餐桌禮節、非洲風土,各種農事機具的修理、耕耘機操作、修築水利灌溉系統的泥土工程、電工等專業訓練,還有生活技能,如:理髮、麵食加工、炸油條、急救等課程。這一切都過關斬將,在眾多角逐者脫穎而出的人,便取得了從松山機場風光出國的國際機票。

  只不過很抱歉,上面所說的招考和風光出國,並不是今年暑假為畢業生舉辦的,而是民國50年代,我國「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援外政策下,所發生的農耕隊故事。

  年輕的你,可能不知道「農耕隊」?那是奉派海外,施展台灣農業技術獨門功夫的人,當年最初被稱為「農耕隊」,後來改稱「農業技術團」,是台灣援外技術團的先鋒部隊。多年來,有人稱他們是在非洲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耕耘的「草根大使」,有人讚譽他們是「綠色革命」的工程師,他們是台灣在海外咄咄有名的農業先鋒隊呢!



▲昔-田間指導。 ▲今-田間指導。


  很多人都聽說過,用美國人給的麵粉袋,做成小孩內衣的故事,那是發生在民國40、50年代的「美援時代」。二次大戰結束後,民國36年美國以220億美元規劃「馬歇爾計畫」,執行國際間援助。韓戰爆發、中共發動「抗美援朝」運動,促使美國對中共採取敵對態度,同時為防止共產主義的快速擴散,台灣被美國視為防衛西太平洋盆地的樞紐,開始加強對台灣的軍事與經濟援助,也開啟了台灣的「美援時代」。

從接受美援到邁向援外

  從民國39年開始,到54年6月美援終止,在將近15年的日子裡,台灣平均每年接受約1億美元的援助金額。最開始是消費物資和生產原料直接進口,小麥、棉花、黃豆與油脂為最大宗,「麵粉內衣」由此而來。其後利用美援的有利條件,台灣制訂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經濟發展策略。進行工業化前期準備時,將紡織、麵粉、化肥及塑膠等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並著手電力、交通、運輸、電信等基礎設施,一步步邁向現代化。

  「人人有飯吃」,是消除貧窮的第一步。農業人力教育,則為經濟起飛的重要基石。從民國53年起,農復會開始「農業職業教育計畫」,選定25所農業學校培訓師資、充實教學設備、改善實習條件,到民國50年代初期,台灣的農業學校已經發展到39所,畢業生每年達5000人以上,充分滿足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昔-示範犁田。 ▲今-示範機耕。


農技的獨門功夫

  台灣的農業部門從農業技術的各個領域,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無所不能。諸如:品質改良、化肥生產與施肥掌握、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化、農田灌溉排水系統的建設、乃至大型水庫的興建、鄉村道路的舖設、高產及高品質品種的試驗與推廣、農產加工品的研發,迄及產品信用與外銷一元化、現代化運輸產銷系統、農業貸款計畫,建立農業金融體系與基金等等。這些功夫,不但帶來民利,使現代化農業成為後來台灣「經濟奇蹟」的穩固基礎。幾年後,有些人將這一套套精湛的功夫施展到海外,並且發揮地淋漓盡致。

  經濟成長國力漸穩固後,我國從接受美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援助的被援助國,逐漸走向援助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事物。「走過外援,邁向援外」!

農耕隊成立

  首先是技術援助越南的稻作生產計畫,開啟先河,繼之為擴展外交,政府於民國50年10月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任務為對非洲新興國家的農業技術合作。

  第1支派駐非洲的農耕隊,在民國50年11月進駐賴比瑞亞北部的貝丁,第2支農耕隊,在次年的3月抵達利比亞沙漠地區的白拉克 Brak 。他們都施展功力,成功示範稻作栽培,產量大增,後者更「奇蹟似的在沙漠中種出了水稻,一舉打響了我國農耕技術的聲名」。一時之間,上伏塔、象牙海岸、尼日、達荷美等國紛紛提出邀請,希望我國派遣農耕隊,協助稻米生產、增加糧食。

  於是「先鋒案執行小組」擴大組織,成立「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為甄選優秀的技術人員派駐非洲,教導當地人民稻作與雜作之栽培技術,民國51年11月決議正式公開招考「農耕隊」隊員。到民國61年為止,「赴非農耕示範隊隊員儲訓班」前後共舉辦18期,訓練儲備隊員1229人,這1000多人,全部外派到非洲各國的農耕隊工作。

 



▲昔-豐收。 ▲今-豐收。


  事實上,早期農耕隊的隊員,能夠出國看世界又有高薪可領,出國之前都是抱著興奮的心情,家人或有不捨,還是樂觀其成。等到搭了許多許多趟飛機終於抵達駐在國之後,才發現身處地球的另一遠端,另一個全然不同的蠻荒世界,而肩負的任務竟是如此巨大!

技術配合外交,爭取非洲國家支持

  民國49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一一加入聯合國,取得了投票權。那年聯合國大會第15屆常會表決「中國代表權案」時,除賴比瑞亞繼續投票助我外,塞內加爾投反對票,其他與我建交的新興非洲國家都持觀望態度。

   當外交戰場在聯合國就「中國代表權案」逐步開打時,1000多位農耕隊員在非洲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開荒闢地,真槍實戰地與土地農作奮戰,以自身的技術配合外交,爭取非洲國家的支持。這就是「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政策。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政策隨著「先鋒案」實施後,農耕隊在非洲技術合作的優良表現,使得非洲友邦對我國的支持,顯著提高。從12個友邦中有9個助我,到15個非洲邦交國百分之百支持我國,而且這百分之百的支持率,在民國55年到58年都一直保持紀錄。

待續…

  • 更新日期: 2022/05/18
  • 點閱次數:1304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