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是全世界經濟很慘澹的一年,因為金融危機,人們更顯迫切需要一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和現金移轉計畫(Cash Transfer)。糧食、原物料受到石油價格波動影響,使得有些政府擔心這將成為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人道主義危機。
世界銀行「條件式的現金移轉:減少目前及未來貧窮」( 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Reducing Present and Future Poverty)報告中,評估現金移轉支付計畫的成效-- 此項計畫在提供符合標準的家庭津貼,換取這些家庭對於孩子健康和教育的關注,例如定期帶孩童就診或讓小孩就學。調查發現,不管在計畫執行後的短期還是長期分析中,這類計畫對於減少貧窮和幫助弱勢家庭都產生一定的功效。
此類型計畫最早在南亞和拉美發展出成功案例,而目前則已大量複製於發展中國家、甚至是已開發國家。以墨西哥和巴西為例,此類計畫被大量執行,以促進社會安全網的有效性,並取代了過去目標模糊的補貼計畫。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這類計畫將重點放在青少年和母親,提供他們最關鍵迫切的衛生與教育服務,因而對於在金融危機中受害最深的家庭而言,是一個攸關重大的安全網。
條件式的現金移轉支付計畫被視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一環,其主要目的是幫助有子女的弱勢貧窮家庭。當然只憑這不免有些不足,所以輔以其他移轉支付計畫如老人津貼等是必要的。
整體而言,條件式的現金移轉計畫減少了貧窮、也提高了教育與衛生服務使用率。但是這樣的計畫需要輔以其他配套計畫。以柬埔寨和墨西哥為例,入學率的提升並沒有相對應的提昇學童成績,因此,想實際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條件式的現金移轉計畫還需要有優質的教育衛生服務的提供以相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