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窮則變,變則通—吉里巴斯養豬先鋒計畫
|
文˙圖/駐吉里巴斯替代役男
陳祐祥 |
溫室效應引起氣候變遷是亞太地區島國所共同面臨的難題,海平面的逐年上升,也威脅了土地近乎海平面且面積有限的吉里巴斯。但對當地居民而言,更迫切棘手問題在於民生物資的缺乏,昂貴的進口貨品,往往不是平均年薪不到台幣8萬元的吉國人民所能負荷。為了應付基本的生活開銷,已無法再對生活品質有所苛求。在吉國首都所在地的南塔拉瓦島 (South Tarawa) 逛上一圈,不難發現吉國人民對於居住品質的要求僅止於基本遮蔽物,因此對於家畜的飼養管理自然也不會太講究,隨處可見的是被綁住後腳繫在樹頭的當地豬,頂多搭上廢棄鐵皮加以圈養。因此,想獲得健康生長的豬隻在吉國是一大難事。
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
|
在有限的資源下開創無限的價值,這樣的精神在吉國的養豬計畫發揮得淋漓盡致!自2004年開團以來,技術團技師四處打量著適合吉國的專屬養豬模式,靠著一雙手試盡各類材料,想盡各種辦法,終於在2006年推出了第一批養豬計畫。專為吉里巴斯量身訂做的養豬模式,利用技術團自行焊接的鍍鋅錏管,綁上通風且堅固的鐵網,成了合適的活動欄架;以低價買入廢汽油桶,攔腰對半截切並焊上來自台灣的飲水乳頭,即完成了自動的飲水桶;回收當地舊輪胎,底部塑以水泥,耐用且環保的飼料槽隨之誕生。這些看似廢棄物的材料,在技師的巧手下,發揮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使用價值!
養豬技術大考驗
養豬推廣戶的挑選並非來者不拒,必須先受過本團蔬菜訓練班的考驗,種植蔬菜績效良好且需堆肥以維持地力者,才有資格被選為養豬推廣戶,如此也才能徹底執行家庭菜圃(home garden)循環農牧資源的精神。養豬訓練班為期15天,每年約舉辦兩次。訓練期間會教導推廣戶如何組裝欄架、製作飼料槽與飲水桶 。同時透過豬舍裡每天的例行工作,讓學員親身體驗並學習飼養管理、疾病防治及環保廢棄物處理利用等各種可能面臨的養豬問題,作為未來實際操作的基礎訓練。訓練班結束後,由技術團提供兩頭母豬及一頭閹公豬、活動欄架、飲水桶、飼料槽給推廣戶,便可開始進行養豬實習工作。
|
然而,在吉里巴斯這片狹小的島國土地上,為了不讓豬糞尿對於環境造成汙染,廢棄物 (糞尿) 處理是養豬業的一大難題。因此,在與推廣戶討論選定合適的養豬地點後,會在珊瑚礁沙地深掘0.5公尺,並舖上一層椰子殼,最後再鋪上乾淨的海沙。如此一來可避免汙水滲入地下水層,同時,肥沃的排泄物也可保留在沙層中,待豬隻飼養完畢,即可將這些天然的肥料應用於蔬菜花卉的種植,達到有效的循環利用。
合作 是個好生意
然而,儘管提供這些工具與技術給推廣戶,還無法幫助他們養出健康豬隻,因為飼料是養出好豬的重要關鍵。為解決昂貴飼料費對推廣戶造成的困難,技術團平均每半年會進口約20噸的飼料儲存以抵抗通貨膨脹,而除了技術團自行運用外,也會提供給推廣戶以減低他們的生活開銷。自豬隻平均體重達50-60公斤,即可送至推廣戶供其飼養,隨後每週發放一次飼料,除可嚴格控管飼料用量,亦能定期與推廣戶討論養豬所面臨的問題。經過四個月後,豬隻達上市體重便結束了一期的養豬計畫,而其中的兩頭母豬會由技術團收回,另一頭閹公豬則可作為肉豬由推廣戶自行利用或販售,以做為實習期間副業收入。
|
這樣的方式,對平均所得低的推廣戶來說,每日僅需付出1-2個小時,四個月後,即可獲利約澳幣 500元,無疑是良好的副業收入。而對於土地面積有限的技術團而言,將母豬送由推廣戶代養,待母豬達性成熟後即收回,也是有效空間利用的絕佳方案。此外,配合著園藝計畫的實施,養豬計畫所收集的豬糞將可作為堆肥製造,增加肥料土壤來源,同時發展小農副業以推動農牧綜合經營,對就業率不達25%的吉國是一大福祉。
截至目前為止,技術團已完成了6梯次的養豬訓練班,共有20個推廣戶分布於10個社區。將來在各社區中,這些推廣戶將能成為技術團的優良推廣戶,以帶動社區對於家庭菜圃的認同,並打響技術團在吉里巴斯的名聲。看著街頭推廣戶家中飲水桶上頭的「TAIWAN TECHNICAL MISSION」字樣,紀錄的是每個技術團成員為了改善吉國人民的生活品質所盡一點小小心力,讓我也不禁驕傲起自己也是這個團隊的一份子!
- 更新日期: 2022/05/18
- 點閱次數: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