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談氣候變遷如何衝擊國際公共衛生

談氣候變遷如何衝擊國際公共衛生

文 / 技術合作處 劉楊琛

  延續二月份電子報討論氣候變遷的議題,我們接著探討氣候變遷對全球公共衛生的可能衝擊。氣候變遷對我們帶來最立即的影響即是夏季更熱和冬季暖化,以及熱浪的次數和強度的增加。常見的熱相關疾病包括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這對於小孩、老人、身體虛弱者、慢性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與呼吸道患者的影響特別大。熱浪對都市地區的衝擊遠大於郊區及鄉村地區,都市因高密度的水泥建築和柏油路,以及缺乏綠色植披的因素,當太陽照射時因沒有太多水分可蒸發使得溫度較高,即所謂的熱島效應(heat island)。另外都市的空氣污染較鄉村地區嚴重,人口居住也較密集,使得熱效應的傷害更強。

  另外氣候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諸如風災、水災、旱災,也直接或間接地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對健康的影響也分成立即性與中長期影響。以東南亞近年來颱風次數增多為例,在強颱過後除了立即性的生命財產損失,後續尚有因糧食損失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的隱憂,排洪系統不良所引起的環境衛生、疾病等問題,民眾需提昇維持環境衛生和防疫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因應環境變化的脈動。

溫度變化則是影響病媒傳播能力的主要因子

  2006年11月,肯亞在水災之後就爆發裂谷熱疫情,造成100人死亡。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是一種透過蚊蟲叮咬或接觸血液而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於1915年時在肯亞的裂谷地區被發現而得名,引起裂谷熱的病原叫做裂谷熱病毒,平時存在於牛羊等動物族群當中,通常在不尋常的雨季或水災之後,由於蚊蟲的大量增生,而爆發大規模的人畜流行病,造成人類及動物的死亡。大部分得到裂谷熱的患者會有像感冒的發燒、頭痛、疲勞、關節痛等症狀,但約有1%-2%的病例會演變成出血熱而導致迅速死亡,裂谷熱病毒也因此被視為可能發展為生化戰劑的病毒。2006年在肯亞的大流行,我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透過外交部亦派出流行病學及實驗室專家協助疫情的控制,一般而言隨著蚊蟲數目的減少,疫情也會漸漸平息,但如何儘早隔離受感染的病患以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才是最重要的。我國疾管局的專家並與美國疾管局在肯亞的實驗室合作,為當時的疫情提供不少協助。

  人類疾病的傳播受到許多不同的因素彼此交互影響,諸如居住環境、人口組成、安全飲用水、社會結構、環境衛生等因素。但因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許多傳染性疾病,包括病媒傳播疾病,在全球許多地區有重新復甦、肆虐的跡象,像節肢動物類病媒處於生活史中的感染寄生階段時,對於氣候及水文狀況,尤其對溫度、濕度、不流動的水池、池塘等特別敏感,溫度變化則是影響病媒傳播能力的主要因子。雖然目前尚無法確定環境變遷與傳染病之間的相互關係,相關推論尚屬假說,但從登革熱與黃熱病在南美洲、非洲等區域的疫情顯示蟲媒傳染病與不正常的氣候有相對的關係,尤其在大量的降雨過後常會爆發蟲媒傳染病的疫情;另外以往侷限在熱帶區域的疾病如瘧疾和腦炎,也隨著氣候暖化慢慢擴散到亞熱帶或溫帶地區。

  氣候變遷除了可能造成現有物種的死亡外,還可能因此產生新的變異種甚至新的病毒,極端的氣候環境也讓部分疾病的傳播更為容易,隨著人類對環境的衝擊程度增加,維持地球生命的系統也產生大規模的改變。氣候變遷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近幾年慢慢的浮上檯面,全球人類必須正視此嚴峻問題,科學技術在短時間內無法彌補我們過去所種的惡果,如何由我們這世代開始保護全球環境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關心你與我...有關氣候變遷的疾病:

對氣候變遷最敏感的疾病包括瘧疾、登革熱、鼠疫、細螺旋體病、蜱媒傳播疾病的萊姆病與蜱媒腦炎、齧齒動物傳播疾病的漢他病毒、水媒傳染性疾病的隱孢子蟲症、梨形鞭毛蟲病與霍亂。此外,還有利什曼蟲病、住血吸蟲病、卡格氏病等。

國際野生動物協會於2008年10月發表聲明指出,由於氣候的轉變,一些致命疾病將蔓延地更廣,這些疾病包含:禽流感、扁虱傳播的巴貝西蟲病、霍亂、伊波拉、寄生蟲病、瘟疫、萊姆病、紅潮、裂谷熱、嗜眠性腦炎(又稱昏睡病、非洲錐蟲病)、肺結核以及黃熱病。

  • 更新日期: 2022/05/18
  • 點閱次數:1513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