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衛生合作趨勢
|
文 / 屏東基督教醫院國際醫療 |
|
當前全球國際衛生援助合作的潮流,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已經邁向嶄新的世紀。新的思維是運用電腦資訊、通信技術與再生能源等科技,結合醫藥衛生資源,透過在地化能力建立(local capacity building)的方式來協助各受援國強化其公共衛生體系,並確保所有援助項目都有永續發展的能力(sustainability)。邁入21世紀後,歐美先進國家的傳統國際醫療合作的思維已徹底改觀,即便是傳統的硬體援助或醫療服務,也都必須在確保計畫可在地永續執行後才會推行,單純的醫療援助已被視為往昔的做法。
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長年以來遇到的困境,是醫療服務與衛生促進始終無法有效的結合,各國的衛生環境與一般民眾健康指標也無法達到顯著的進步。經過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國際單位深究,發現原因是在於受援國往往沒有讓各項立意良好計畫持續運作的能力,許多計畫與資源在開展與投入後,一旦援助單位停止支援,所有的工作就瞬間停滯甚至退步,而受援國也經常抱怨他們沒有獲得充足的訓練與技術來延續各項工作,因此透過技術合作及教學研究的方式來建立當地人能力的做法,才是協助受援國進步的最佳做法。
|
除了國際衛生合作的新思維外,醫療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則是另一個火熱的發展項目。美國新任總統的振興經濟計畫中,預計投入至少500億美金的資源在公共衛生、醫療資訊等產業的本土發展,此波產業革命的熱潮也勢必影響與帶動醫療衛生援外資源配置與長期發展的變化。
歐洲國家也早在21世紀初即大力投入發展國際間健康資訊系統的發展與援助,目前以挪威奧斯陸大學團隊與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組織推展的健康資訊系統計畫(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Programme, HISP)最為龐大,已在非洲及東南亞等地15個國家推廣其開源軟體:區域健康資訊系統(District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DHIS),協助各國進行健康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策略則是協助各受援國建立整合的健康資料倉儲中心(health data central repository),提供硬體資源以及軟體技術,將受援國國內各項不同的健康議題計畫資料進行整合,包括醫療臨床資料、實驗室檢驗資料、疾病監測資料、環境數據以及衛生指標等,務求提供完善且有用的資訊來協助受援國進行更好的健康政策擬定。
這波新的趨勢中,台灣具備比其他先進國家更好的產業先天條件,諸如資訊科技的發展、先進的醫療服務以及為國際社會奉獻的公共衛生精神。因此援外的國際衛生合作,應該掌握最新的潮流,透過化整為零的方式讓國際衛生合作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以小團隊經營的模式,在全球各地需要協助的地方與國家進行衛生合作計畫,整合醫療服務、衛生保健以及資訊系統的建立,達到促進全球人類健康的目的以及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憲章所言:「讓全人類享受所能獲致之最高健康標準,為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況之不同,而分軒輊」。
*吳宗樹先生為前駐馬拉威醫療團替代役男,目前為屏東基督教醫院國際醫療衛生合作發展中心專案經理。
- 更新日期: 2022/05/18
- 點閱次數: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