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策群力、眾志成城 -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
|
文 /技術合作處 葉書豪 |
|
自1962年派遣首批軍醫人員常駐利比亞以來,我國政府便不間斷地透過醫療人員的組織與招募,派遣醫療團赴尼日、沙烏地阿拉伯、賴比瑞亞、幾內亞比索、中非、布吉納法索、查德、聖多美普林西比、馬拉威、史瓦濟蘭等國家提供服務。期間雖因政治因素影響,致使我國於1972年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惟政府仍以雙邊合作的方式,持續地與友邦分享台灣在醫療及公共衛生領域所累積的長足進步及豐富經驗,協助提升當地醫療服務的質與量。
然而,國際醫療援助計畫往往需要整合許多資源,非單一組織可以獨力完成,而鑒於近年來,國內各民間單位主動發起國際人道救援及海外義診活動的風氣日盛,為更彈性地整合國內相關醫療援外資源,進而擴大民間組織參與國際醫療工作的空間,國合會於是於2006年2月與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結合長庚大學醫學院等21所醫療院所,共同籌組成立「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Coope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IHCSA)。成為協助政府推動外交工作之國際醫療合作平台。隨著三軍總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等大型公立醫療院所的加入,聯盟醫院目前已達35所。
踏上全球巡迴診療的遙遠路途
|
「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最為人熟知的業務莫過於派遣「行動醫療團」(Mobile Medical Mission)赴合作國家服務,提供短期健康照護服務。由於各聯盟醫院的鼎力配合、調派所需之支援人力,至本年3月底為止,共計有55團次的行動醫療團,風塵僕僕地前往南太平洋、中南美洲、加勒比海等未派遣常駐醫療團的友邦進行服務。
行動醫療團的概念即為一所高機動性的小型醫院,能夠以各類專科適度地提供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民眾基本之健康照護工作;並透過臨床技術交流,與當地醫事人員分享醫學新知、技術及經驗。自本年度起,行動醫療團亦規劃充分整合各聯盟醫院服務能量,聚焦特定疾病及次專科需求加強主題性照護工作,並配合本會志工派遣機制,由各聯盟醫院派遣人員輪替常駐,除可調查當地醫療需求及協調行動醫療團服務事宜,並完成應有之治療追蹤工作,將公共衛生、診療照護、預防保健等工作整合成完整的醫療服務鏈,具體提升行動醫療團的服務成效。
配套計畫 落實醫療衛生能力建構
|
而為了提升友邦第一線醫事人員的專業知能,除由行動醫療團就地進行臨床教學訓練外,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也協助辦理「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Healthcar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讓友邦醫師、藥師、護理、醫學工程、檢驗技術、醫療行政管理等各類醫事人員來台,接受各聯盟醫院三個月之臨床訓練。從2005年開辦以來,已經成功代訓83名學員,本年度則續增加代訓員額至35名。而本訓練計畫正可與本會辦理之醫務管理研習班及國際博碩士學程形成理論與實務互補的人力發展配套,為培訓高素質醫療人力的「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 工作奠定扎實基礎。此外,常駐聖多美普林西比及史瓦濟蘭王國之醫療團,亦分別委託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辦理,強化了人力調派、藥衛材籌購等後勤支援工作。
在各醫療院所的積極協助及參與下,國合會積極推動的策略聯盟,不僅有助於協助政府落實推動醫療外交的美意,強化我國與合作國家之醫療合作關係,亦可同時累積國際合作經驗,培養優秀的國際衛生人才,寫下了我國參與國際醫療合作工作的新頁。
- 更新日期: 2022/05/18
- 點閱次數: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