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氣候變遷在亞洲

氣候變遷在亞洲 文/ 技術合作處 劉楊琛

  氣候變遷是現今地球環境面臨的一大威脅。愈來愈多的氣候異常,嚴重衝擊全球的生態環境,過去一年發生了像是中國的大風雪、緬甸的納吉斯風暴、海地的熱帶風暴、西非和葉門的洪水,使得數千萬人陷入危險境地。

氣候難民 亞洲迫切威脅

  除了立即性的天災,氣候的異常也對農作物及家畜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今年1月Science期刊中的一篇文章*指出,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尤其嚴重,而這些地區也是全球貧困人口最多的區域。可想而知在未來,極端溫度的出現(極端高溫或極端低溫)將是一件愈來愈常發生的事情,而除了溫度影響作物生長外,也會出現因為高溫而引發的供水問題。以中國為例,若未來地球中高緯度雨水量增加、低緯度旱災況情持續嚴重下去,糧食供應方式將從過去的『南糧北運』變成『北糧南運』的情形。而在台灣,去年因為連續秋颱的的影響使得第二期稻作的結穗狀況極差,也連帶使米價攀升,我們應該開始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Science這篇文章同樣指出,若是繼續沿用現有的糧食生產方式,本世紀末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口將面臨糧食危機,熱帶地區的稻米與玉米產量甚至會銳減20%到40%,除非人為介入與調整,否則情況將會繼續惡化。根據國際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資料指出,2008年約有4000萬人因糧食短缺而陷入飢餓。去年共有9億7300萬人營養不良。

▲氣候難民的潛在性威脅亞洲主要沿海城市以及島國

  亞太地區受到氣候改變的影響甚鉅,預計2020年將有12億人面臨飲用水的缺乏,2050年中亞與南亞的糧產將比現在少一半,亞洲主要沿海城市包括曼谷、雅加達、喀拉蚩港市(巴基斯坦)、馬尼拉、孟買和上海將面臨海平面上升威脅。本世紀內吐瓦魯、馬爾地夫群島和孟加拉沿海區的居民將可能因而成為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而亞洲開發中國家是目前溫室氣體排放成長最快的來源,不久後將成為最大的排放源。

亞洲國家如何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身為亞洲地區性開發銀行的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挺身領導呼籲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 在2008年5月設立了一個新基金以減緩氣候變化的衝擊並幫助亞太地區適應全球暖化對環境的破壞。亞銀最初提供4000萬美元成立「氣候變遷基金」( Climate Change Fund),這個基金的資助者為國家、非政府組織、基金會、私營企業等,並作為協助亞洲國家面對氣候變遷挑戰之用。

  這個基金設立的主要目的為促進更多綠色投資於亞洲開發中國家,使其能改善造成全球暖化污染並減輕因暖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基金將提供合適的技術與財務支援,協助減碳投資計畫研究和其他活動。目前該基金也不斷在減緩全球暖化的議題上擴大參與層面,從早期的減緩暖化計畫,如乾淨能源(clean energy)和碳金融(carbon financing),至未來將有更多完整氣候變遷應變對策,包括協助亞洲開發中國家減輕和適應暖化影響的全方位計畫,除了幫助渠等走向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ies)發展路徑與建立氣候應變機制(climate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外,也將處理氣候變遷引發的社會結構脆弱化的議題,例如:在生計,遷居和健康影響方面的變化。

以台灣技術優勢 加入國際抗氣候變遷行動

台灣太陽光電廠商具備管理,設備以及技術等優勢,且產業發展成熟,製程人才充沛,具少量多樣的產品應用經驗,這些經驗可作為協助友邦綠色能源能力建構的良好起點

  而同樣位於亞洲的台灣又是如何呢?根據中研院的報告指出,台灣從1990年到2006年間碳排放量成長了133%,單以2006年來看台灣碳排放量甚至排名全球第16名。所幸台灣企業近年來開始實施減碳,台灣企業也是亞洲區除了日本外對碳揭漏表現最積極的地區,幾家大公司如台積電、聯電、奇美等甚至主動提供企業減碳目標,官方也開始討論是否與企業合作推出碳標籤,讓消費者可以選擇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較少的產品。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以及其後的「京都議定書」架構下,台灣雖因不是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也非「京都議定書」上所明訂之附件一國家之一,在現階段若要參與以聯合國環境變遷委員會(UNFCCC)架構下之減碳計畫方案可能有些困難,但台灣每年仍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顯示對此全球議題的重視。此外,做為新興工業國與國際村的一份子,台灣仍可以藉由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相關清潔能源機制或減排計畫,擔負起全球碳排放減量的責任。尤其是台灣的太陽光電工業發達,2007年太陽電池總產量為368MWp,即佔全球總產量10%,已躋身第全球第四大生產區,僅次於日本、中國、德國,且台灣太陽光電廠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結構,具備管理,設備以及技術等優勢,且產業發展成熟,製程人才充沛,具少量多樣的產品應用經驗,這些都是未來可以借鏡於國際合作計畫,協助開發中友邦發展節能產業或是協助他們綠色能源的能力建構的良好起點

*David. S. Battisti and Rosamond L. Naylor, “Historical Warnings of Future Food Insecurity with Unprecedented Seasonal Heat”, SCIENCE, (9 JANUARY 2009 VOL 323)

 

  • 更新日期: 2022/05/17
  • 點閱次數:666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