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未來不是夢 ──參與第一屆種籽獎學金計畫訓練有感
|
|
編按:作者為第一屆種籽獎學金得主,中興大學植病所二年級,2007年加入國合會種籽獎學金計畫,文中描寫自己如何在一連串巧合懵懂中加入此計畫。而經過國合會安排的寒暑假實習,蟄伏、體驗駐外技術團的工作,發現自己已經一步步更加接近自己的夢想,目前正準備今年夏天完成論文,即將順利加入期待已久的駐外技術團工作!
夢想的起步總是有一道軌跡可循,而這道軌跡的起點就在我讀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二年級時的通識課程。那時和班上同學聊起『月落蠻荒』這本書,書中作者徐仁修所見所聞,成了我對台灣技術團的第一印象。徐仁修在1974至1976年間曾任台灣駐尼加拉瓜農技團技師輔導農民進行雜糧作物生產,他利用工作閒暇,拍下的每個畫面與書寫下的文字,使我對農業合作的技術團工作有著無限的憧憬。
老幹的主體 滋長嫩芽的新枝
|
2006年夏日午后,在研究所指導教授陳啟予老師的支持與協助下,使我有機會參與國合會第一屆種籽獎學金計畫,將夢想變成具體的行動。若沒有老師,即使夢想近在眼前,若沒有勇氣踏出步伐,或許永遠不會駐外技術團有任何關聯。
種籽獎學金為國合會為執行歷史長達卅多年的技術團老幹催芽滋養新枝的嘗試,很榮幸我獲選為第一屆計畫其中一員。國合會在2007年寒假為獎學金成員安排國際合作共識及專業受訓課程,其中覺得受益良多的部分包括成本分析、風險評估以及計畫規劃擬定……等課程。期間天天撰寫學習進度,並在課程尾聲模擬技術團的營運,提交一份計畫報告書,說服投資者(國合會)贊同且投資該計畫。這項任務對我而言真得是不輕鬆,報告撰寫過程好似「阿婆仔生子」般,才完成鳳梨推廣暨加工技術改進計畫的計畫書。從中我體會到的是,姑且不論內容的好壞,這些基本功的訓練,成了未來踏入駐外工作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學校,報告可以天馬行空,而且浪漫成份居多,參與這項計畫卻讓我變得務實,且學會從效益考量,以及突破固有觀念,這些都是我參與寒訓實習最大的收獲。
農業升級 成功經驗複製
|
接著2007年暑假前往印尼技術團實習,實地瞭解技術團營運模式以及工作範疇。該團目前正轉型朝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企業經營模式,工作站之運作與發展相當完善,成功將台灣獨特的農業產銷班推向合作國家,重點式的提升當地農業技術、生產質量、產品收益,進而擴大生產規模。這讓我體認到駐外技術團將成功計畫複製推廣於其他地區,讓當地農民生產具競爭力之產品並結合產銷的重要性,而非只是單純從事農業生產技術的試驗與示範。
透過這個獎學金計畫讓我實地體認到台灣駐外技術團的業務由傳統偏重以農、漁業為主之合作計畫,逐步轉型朝向經貿合作關係的列車,很開心我有機會搭上列車,見證這段轉型的旅程。暑期實習前間正好是印尼技術團與印尼茂物(Bogor)農業大學合作成立「農企業經營推廣中心」,作為尼國教育訓練、技術推廣及觀光休閒的重心。看到技術團楊永郎專家在籌備期某一天忙到連休息個5分鐘的時間都沒有,令我不得不佩服駐外人員敬業的精神。這次暑期印尼行,對駐外工作有了更多一層的認識,並發現自己在農業技術、管理、行銷,甚至待人處事上,似乎都還有成長的空間。
有夢最美 希望隨著夢想邁出步伐
|
▲寒假於農試所實習間受益良多,上圖為學習A:曳引機整地B:鋪苗土機。C:育苗田畦覆塑膠布。D:稻草稈為可利用資材,稻草稈以塑膠布覆蓋防雨淋...等實景。
2008年初得知我未來服務的國家在布吉納法索,主要負責的工作項目為輔導巴格雷墾區農民進行稻作與推廣計畫。為使我能夠勝任,國合會特別為我安排於研二寒假赴霧峰農試所植病組稻作病害研究室進行一趟實習之旅,在為期4週的知識涉略外,最重要的是實地參與稻作育苗及灌溉排水系統設施操作等工作。來農試所讓我那沉睡已久的肌肉又活了起來,在這裡拿鋤頭下田,才知真不簡單,沒種過田不會知道,原來鋤頭使用前要泡泡水,讓木棒吸水膨脹,使木棒與鐵鋤的接點更緊密結合,這樣使用時才不會分離。而用鋤頭時,腰要彎,手不能緊握,我拿鋤頭第一天,用它來翻田角,翻了兩塊田我就閃到腰,不過還是活下來征服了鋤頭。來這裡才發現鋤頭是農夫的好幫手,它的功能真多,可挖土、翻土、作畦及除草等,4週下來在田間流不少汗,收穫也在汗水間成就。不過,台、布兩地資源畢竟差異頗大,而且農業技術推展有文化上的困難度,到了當地會怎樣?種種都有待我細細挖掘。
我常常想像在非洲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還是「天天都是上班」呢?自己對未來的工作有許多憧憬,但不確定未來會如何發展。不過,當想像種出優質稻米,能讓布國甚至臨近國家都能吃到香噴噴好吃的白米飯,讓他們有幸福電流通過每個細胞的感覺,又有勇氣和動力想走出去。
通往技術團這條路,我已經上路了,雖然常壓到邊線,但是藉由漸漸熟悉和瞭解自己的使命,寒、暑訓中的苦澀都變成值得。而我相信並期待,選擇外派的這一切,可以圓我自己的月落蠻荒夢。
- 更新日期: 2022/05/27
- 點閱次數: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