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合作發展的新領域系列報導 ──貿易援助(一)
|
|
|
貿易援助 (Aid for Trade, AFT 或 A4T) 就其字面解釋,是針對發展程度比較低的國家,就其出口貿易所遭遇的各種障礙,提供適當的協助,促使其產品能符合進口國相關檢驗的標準與規範。另一方面亦對貨物出口有關的交通、運輸、物流以及關務的軟硬體設施,以及強化相關的貿易法規改革與調適等提供配套協助,即可稱為貿易援助。在此定義下可發現,這類援助原本就存在於過往雙邊、區域或多邊的援助計畫中,也是許多以國家經濟發展與外交利益為著眼點的援助國,常使用來做為政府開發援助的重要工具之一。
近年來因為世界貿易組織在杜哈回合 (Doha Round) 談判中,大多數開發中會員國強烈認為,自身無法適時調適以因應以往各回合太快的談判結果,再加上談判內容過多、涵蓋層面過廣,開發中國家尚未思考如何由參與全球自由化貿易環境來實質獲益的當口,已必須支付比以往更多的價格,去購買高階或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的產品。因此開發中國家自認成為全球貿易自由化後的受害者,而先進國家則是為實質獲益者,因此,杜哈回合將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議題列為談判重點。
為了呼應眾多開發中國家所提出的要求,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以及許多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區域經濟或發展機構、研究機構以及許多的非政府組織等,都極力思索如何能有效解決貿易發展導致的實際落差。
自由貿易與援助議題結合的過程
經杜哈回合的啟動後,有關貿易相關的技術協助與能力建構明顯呈現增加的態勢,國際社會也廣泛地認知該類需求以及重要性。在2005年2月七大工業國部長們共同拜會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同時提議應提供額外的援助,來協助世界各國做好因應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自身調節,並更進一步增加參與全球貿易的能力,以求能讓各國同時在全球開放市場中獲益。接續於2005年7月召開的8大工業國峰會,領袖們同意針對開發中國家提昇貿易能力的硬體建設、人力資源以及促進貿易發展的組織機構,提供更多的援助資源。
2005年12月於香港召開的WTO第6屆部長級會議,WTO會員授權秘書長二項任務,分別是:(一)成立專案小組,並必須於2006年7月前提出如何運作貿易援助的初步建議;(二)必須徵詢會員們、國際組織以及開發機構,對運作機制的意見,以確認能取得額外的財務資源。
貿易援助專案小組的建議
專案小組於2006年成立並於同年7月向WTO總理事會提出建議。專案小組所提的建議主要考量,貿易援助必須明確定義國家層次的需求,並平衡捐助者與受援者實際需求間的差距。專案小組建議包括諸如在WTO內部成立定期化進行全球檢視的審視機制,提供不同的參與者回應其對貿易援助的意見與看法的管道、未來應立即執行的系列步驟、成立特別的顧問徵詢小組以接續專案小組的研議任務。
2006年10月WTO總理事會接受了專案小組的建議,認同報告中所提應特別執行的架構,以確認小組的專案建議能有效地延續執行並保有架構的一致性。報告特別提出如何迅速將貿易援助推動至正式運作為第一階段的重要工作,以實際協助開發中國家適應目前的國際貿易體系,並藉以取得更多貿易機會與獲益。
「獲益」的概念是指經由全新貿易援助的開展,讓各國能提出其實際且具一致性的需求,透過更強而有效的審視後予以評估執行,另外這些需求也必須是適當、可預期、永續以及具財務可行性;最後也能讓實際生產的產品,經過自身品質的改善,符合國際標準與檢驗規範,並透過更便捷的方式出口到國際自由市場。據此,WTO秘書處將貿易援助當成杜哈回合中最重要的工作,持續地開發各種協助的機制,並藉以確認能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來支應整個貿易援助倡議的運作。
在貿易發展議題上,WTO自詡為觸媒的角色,其主要工作在於讓各類援助機構與組織,能明確瞭解所有WTO會員國的實際貿易需求,並使援助與受援雙方能在一致性的使命下更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來滿足雙方貿易的需求。另外在額外增加援助財務資金的議題上,國際上主要的捐助國業持續認諾2006年所做的捐款承諾,其他捐助者如已開發或部分開發中國家,也同意承諾將在貿易援助的執行過程中,適時地提供相當的協助,以確認財務資源能順利到位。轉換到審視與評估的議題,係以多層次審視方式為之,分別為:對全球與國家層次、以及全球援助資金流向分析,由WTO提供意見交換機制供開發機構、組織以及受援國家對貿易援助議題表述其執行成效;接著則是由受惠國成立國家級貿易援助委員會,並在總理事會召開定期性會議,讓捐助者、受援國以及私部門代表對相關計畫進行檢視與討論。另外,有關一般性的貿易援助評估,亦將納歸於未來貿易政策評估 (Trade Policy Review, TPR) 的範疇。....詳全文
(待續)
- 更新日期: 2022/05/16
- 點閱次數: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