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轉移 傳承西非荒漠上的台灣奇積 ──一位工作夥伴的心情告白
|
|
在曙光乍現的清晨,參加台灣技術團陸稻栽培推廣計畫的推廣戶Moussa騎著摩托車,行駛在巴格雷墾區渠道旁的小徑上。他看著路旁剛剛完成收割的示範採種田,不禁憶起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
學習 從實作經驗中精進
|
今年初,Moussa跟著技術團李長沛專家從重劃採種試驗田區開始學習,整整一年間他獲得以往未曾有過的經驗。而這些實作的經驗讓他能掌握更精進的水稻專業知識,他有自信將來在自己的田地上,年年都締造水準以上產量的成績。
事實上,當初剛聽到李長沛專家說明:「這片田全部要重新規劃,田地要完全拉平,做高田埂,而且要在年初以前完成。」Moussa心中充滿疑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往年技術團的推廣不都是教導種水稻而已嗎?為什麼要重新規劃好好的一塊田呢?看著專家嚴肅地傳達這項指示,雖然Moussa當時並不了解專家這個決定的用意,但因感受到李專家對推廣工作的身體力行及用心,Moussa即用流利的當地語將專家所分配的工作,傳達給其他工作人員。
一個多月後,一片方正整齊的田區呈現在眾人面前。「這塊田將要用來做台秈二號稻種純化及採種的工作,那邊則要做引種命名試驗…」李專家指著不同田區,娓娓地說明他的規劃。
純化 使稻種邁入新境界
|
Moussa對於計畫原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知道「純化」及「引進」這些單字,正要提問時,一旁的李專家已手繪完成稻種純化田的設計圖,並開始講解接下來的工作。「兩旁是保護行,中間每穗種子種成三行直線,從左到右60行,共20個品系…」李專家慢慢地解釋著,Moussa仔細聆聽深怕遺漏任何一段細節。經過專家解釋後,Moussa才了解到原來墾區內產量略有下降以及某些品種長得參差不齊的景象,都跟稻種是否經過純化更新有關。
往年農民種植不同品種的稻米,但是接續數年沒有純化稻種,導致不同品種的稻米混雜在一起,不僅品質優劣不齊,更造成栽培及管理上的困難。而引種命名的工作,正是要引進台灣的優良品種在當地正式命名與認證,讓台灣育出的稻米可以更有系統且制度化的在布國推廣。技術團也將進一步提供農民這些經過命名且認證後的優良品種,並教導農民能夠自行生產,確實將技術移轉給當地農民。聽完李專家的講解,Moussa才知道這次的任務可不容易,雖然自己的工作量將比以往加倍,但能直接了解技術團所執行的工作方向,他還是感到相當欣喜。
講習 為農民自給自足的推手
|
雖然每日正午溫度持續飆高,一切工作仍按照著專家的計畫執行著。在計畫進行的這段時間,每當不在田間工作時,Moussa就是替技術團的技師、專家們翻譯舉辦農民講習時需要使用的資料。技術團接連舉辦數十場總計超過500人次的農民講習,每次專家們用法文講解完後,Moussa會再將內容翻譯成當地語讓當地人了解。
藉由講習過程,Moussa向農民傳達技術團將如何協助農民自組農民組織及農事互助班、輔導農民繁殖優良稻種、設立循環基金採購肥料及改善栽培技術等主題。在翻譯的過程中,他不僅熟記各項講習內容,也隱約體會到技術團不只是「教人釣魚」,更希望透過技術移轉,讓農民們自己來幫助自己。
參與 成為真正示範採種戶一員
雨季即將來臨前,墾區的稻田也換上金黃色的新衣,Moussa伴隨著技術團人員走在採種試驗田的田埂上,看著兩旁飽滿結實的稻穗以及整齊劃一的田區,他心繫著之前專家提過的消息:「下半季開始,技術團將會招募優秀農戶參與繁殖這批優良稻種。」他心想,無論如何也要試一試,在自己的土地上種出如眼前這片豐產的稻田。Moussa向專家表達他積極的意願後,如願以償地成為示範採種戶的一員,緊接著下半季開始,他不僅繼續為技術團工作,同時也在自己的田地上種植技術團提供的台秈二號品種。
|
在下半季的工作中,稻種純化及採種繁殖的工作仍持續進行,而引進新品種命名的試驗也進入最後階段。另一方面,農民講習的主題除了包括Moussa已日漸熟悉的品種純化外,還增加了農機具保養維修的課程。當專家、技師們與當地農民主席討論時,Moussa也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技術團將提供每村一部碾米機,讓原本只能出售稻穀的農民,可以直接販售稻米,提升農民的收入並改善生活。
後記
繞過堆放著稻穀的帆布,Moussa踩著油門趕往試驗田裡,與技術團的專家及技師們繼續未完成的任務。技術團的引種命名及認證工作預計在2008年年初完成,這將成為布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先例。未來,技術團將以永續經營為目標,讓農民靠著技術團所提供的技術和設備一步步地改善生活,創造更多西非荒漠上的台灣奇蹟。
- 更新日期: 2022/05/27
- 點閱次數: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