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在好收穫 一2007食品加工技術研習班紀實
|
文.圖/國際人力發展處 林依潔 |
近年來廣受歡迎、報名踴躍的國合會「食品加工技術研習班」,於今年6月6日至26日舉行,在為期3週的課程中,來自18個國家的22名學員走訪台北、台中、高雄與屏東各地汲取台灣經驗,學員們無一不對台灣多元豐富的產業發展與文化感到驚豔。
|
透過實作 體驗加工技術
「實作」是本次課程的一大重點,透過實際參與加工過程,學員可以充分學習與體驗各種加工技術的技巧與奧妙之處。課堂中學員們個個神情專注,認真地依照講師的指示操作每個步驟,同心協力製作出一件件美味可口的產品。看到自己的成品時,大家的臉上不禁洋溢出興奮又驕傲的表情。來自馬拉威的學員Blessing在製作完果醬時調皮地說:「Look!Made in Malawi!」惹得全體哄堂大笑;來自聖露西亞的學員Savita在品嚐過自製爆米香之後,忍不住要求多打包一些成品回國,讓國內友人也能體會個中滋味。
除了課堂上的實作,學員們也參訪了多家國內食品廠商,對台灣食品廠生產線自動化的程度感到佩服,也對台灣業者不斷變革創新的企業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台中參觀以代客開發產品著稱的「香王食品」時,越南籍的學員Giang就表示,果凍的包裝設計結合了玩具的概念,對於消費者而言真的甚具吸引力。而在芋頭的故鄉──大甲參觀以結合在地文化開發創意產品聞名的「先麥食品」時,來自以芋頭為主食的索羅門籍學員Lily驚嘆地表示,從不曾想過芋頭可以有這麼多種應用方式,這次參訪帶給他一些衝擊與新的想法。
|
環島行走 了解台灣民俗文化
研習班如同一個平台,學員們可藉由參訓的機會,與其他國家的學員進行交流,因此國合會特別規劃「國情簡報」時間,提供分享與學習的機會。在這個時段中,學員無不巨細靡遺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國家,從基本的人文社會概況、國旗的由來、建國的歷程、產業現況分析、政經情勢到著名的觀光景點等,都是學員樂於分享的主題,「Welcome to my country!」即是簡報中最常聽到的結語詞。學員們都相當珍惜及肯定這樣的課程設計,讓他們能夠結識來自這麼多國家的夥伴,並瞭解彼此的文化。
由於學員們難得有機會來到台灣,了解台灣文化及民俗風情是必要的安排,因此國合會在週末規劃學員參訪著名的風景名勝,實際體驗台灣文化特色,例如在造訪美濃時安排學員們繪製紙傘。雖然很多人連毛筆都沒見過,但在指導老師的提點下,學員都能發揮創意巧思,融合東西方文化,揮灑出一朵朵精彩繽紛的傘花,連老師都忍不住驚嘆:「這些外國人真是太有天份了!」
由於課程期間適逢端午節,國合會趁此機會安排學員體驗過節習俗,除了大啖粽子,也在高雄愛河畔觀賞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為參賽選手們加油打氣。來自聖文森的Franklin對於龍舟特殊的造型及華麗的燈飾印象深刻,許多學員更是感佩於參賽者的體能與毅力,畢竟要划行500公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儘管研習課程繁重,多數學員還是把握課餘時間,走訪鄰近的各個角落;有些人忙著用相機記錄下台灣城鄉的輪廓風貌與生活樣態,有的則喜於造訪各地購物中心或觀光夜市,購買能代表當地特色的紀念品予以收藏。在結訓當天,搬上巴士的行李足足比開訓時多了好幾倍,工作人員都笑稱:「你們真是對台灣經濟有重大貢獻!」
|
推廣加工技術 增進產業交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不但是我國發展民生工業及科技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早已深入台灣社會成為文化精髓,堪稱為台灣人文風俗的表徵。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內對於食品加工技術的需求也日趨多元,除了提升產量、延長保存期限等傳統目的外,也因應消費需求朝向強化身體機能與增進健康等方向發展。此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食品產業的競爭愈趨激烈,食品認證及行銷也逐漸受到重視。
台灣長期累積相當豐富的食品加工發展經驗,是開發中國家絕佳的學習對象,因此國合會所開辦的「食品加工技術研習班」,即著重於帶領學員探究我國食品加工技術發展的成功要素,促進與友邦產業間的交流,增進食品安全及開發未來產業合作的契機,同時藉此機會讓學員對台灣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傳遞台灣經驗予國際友人的同時,也將友誼的種子播散到全世界。
- 更新日期: 2022/05/11
- 點閱次數: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