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與管理併聯 開展農業援外新貌 -專訪宏都拉斯技術團黃天行團長
|
文/業務企劃處 黃嵐妮 |
投身農技援外工作長達24年的台灣駐宏都拉斯技術團黃天行團長,所帶領的團隊在近五年來二度獲得最佳技術團的肯定,他將這樣的成績歸功於全體團員的努力及付出,並期許透過技術團的殷殷經營,讓台灣的農業技術與管理概念能夠在異國深耕,協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饑饉貧窮、邁向繁榮成長。
在擔任駐外技術專家之前,黃團長是在私部門服務,除了一般栽培指導、推廣工作之外,對於農企業的經營管理也不陌生。1999年初抵宏國升任團長一職時,黃團長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承先啟後」:「不但要維持前任向水松團長打下的良好基礎,更要將其發揚光大。」就是這樣的信念,讓技術團在8年的時間裡,逐步協助宏國農民開發各式經濟性產品及建立農企業營運模式,從擴大內需市場到拓展外銷出口,不僅擴大了受惠民眾的層面,也帶動了整體產業的發展。
|
量身打造 脫貧除困
自1997年國合會統合台灣對外技術與經濟援助業務後,也將財務分析、企業管理、市場評估及微額貸款等概念引入農技援助的範疇,而這正是黃團長相當認同且致力推動的方向。因此當他來到宏團後,即密集地與技術團專家及當地農民溝通研商,讓原本著重技術示範、生產推廣的協助方向擴展至產銷聯結與企業化經營,協助中小型農戶擴大經營規模,也輔導農村貧窮人口創業,改善家庭生計。
「我們的策略即是掌握附加價值及進入門檻較高的核心技術,諸如優良的品種以及銷售管道,而將生產製造的部分移轉給當地農民,同時提供小額貸款,讓農民不但獲得技術,也有了生產的資金。」這樣的作法類似台灣中小企業特有的中心衛星體系,由技術團擔任中心廠的角色,統籌原料提供、技術支援及行銷服務,當地農民成為生產的供應鏈,發揮群聚規模的整合效果,也創造出相輔相成的產業運作模式。
養豬推廣是宏團第一個試行的計畫。技術團先將仔豬養至50磅重後才交由農民飼養。「出生後的小豬如果照顧不當容易生病受傷,」黃團長說,「因此由我們承擔這部分的風險,不但要選育出好的品種,也要為小豬施打疫苗、剪尾修齒,確保小豬的健康與安全。」等農民將豬隻養到200磅重後,再交由技術團集中將豬運交契約商,或是逕行屠宰銷售至消費市場。另一方面,由於農民普遍缺乏資金,技術團即搭配微額貸款機制,運用養豬中心盈餘累積的基金協助農民興建豬舍、購買飼料及處理屠體,日後再由出售收入償還相關費用。
由於容納20頭豬的小型豬舍不需花費太多心力管理,有了技術團的輔導支援也無需擔憂原料來源及銷售市場,粗估每個月約可增加100~150美元收入,相當適合作為農村副業。首先鎖定的協助對象是鄉村婦女,這是因為大部分青壯年人在城市或前往他國工作,留居農村者多是老弱婦孺,卻必須承擔沉重家計,生活相當艱困,如果能輔導他們加入養豬計畫,不但能夠改善個人與家庭生活,也有助於達到降低貧窮的國家總體發展目標。
![]() |
下鄉解說 落實理念
雖說整個配套方案經過審慎的構思規劃,但在推動初期並不容易找到有加入意願的農戶,當地農民仍憂心倘若無法賺錢還須承擔債務,因此技術團專家協同宏國的技術、推廣人員一一與農民面談,言明銷貨盈收70%歸農民所有,由雙方共同分攤投資風險,以提高農民參與意願。凡有意加入計畫的農民必須先接受技術訓練,合格者再由技術團評核其飼養環境與人力,通過一系列調查評估後才能正式列為推廣農戶。就這樣從第一年兩戶開始循序推廣,由於監督管理得當,所有推廣戶皆能順利償款,生活也得到大幅改善,口碑因此一傳十、十傳百,農民紛紛要求加入,與初期要費盡口舌解說的情形相較,真有天壤之別,成為技術團成果的最佳力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歸屬農民的70%收入中,25%是匯入特定的帳戶控存,黃團長表示,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能夠讓當地民眾養成儲蓄的習慣,也為未來累積生產週轉資金。以每年飼養三期、每期飼養20頭豬計算,每位飼養戶在5年內即可償清之前預借的豬舍、仔豬、飼料等貸款,並存得一筆週轉金,有了技術、經驗及資金,農民們將無需再仰賴借款,而能夠徹底擺脫貧窮的糾纏,走向自立自足的道路。
|
開拓市場 提高競爭力
除了養豬計畫之外,宏團目前也全力推廣東方蔬菜 (茄子、苦瓜等) 外銷、熱帶水果生產及吳郭魚養殖企業經營。黃團長強調,由於中美洲國家幅員及人口有限,無論輔導農民生產任何產品,必須先評估是否有外銷的潛力,或是和國內其他同質產品區隔市場,才不致在推廣至相當的生產規模時產生滯銷現象,因此選擇合作項目時必須審慎考量其經濟效益與市場差異性,他希望以台灣培育的優質物種品系與研發的生產技術為基礎,打造出台灣農業的國際品牌形象。據黃團長觀察,目前當紅的生物科技或可為農技援外開拓新的里程碑,例如利用當地民眾不會食用的豬皮及吳郭魚魚鱗提煉出膠原蛋白,將原本無用的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副產品,也帶動農業技術的升級轉型,同時提高原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農民收益,擴大整體的輔導效果。
在訪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黃團長對於援外工作的使命感,以及不斷創新求變的企圖心。他表示,由於技術團長期深耕,最了解駐在國的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問題,因應全球化及區域政經整合趨勢,分派各國的團隊可以彼此經驗切磋及交換商情資訊,以最符合當地需求的計畫為合作國家提供最適切的協助。他也認為,私人企業的參與將是未來的合作方向,不論是與當地業者結盟或是媒合台灣企業,都可以締結更廣泛綿密的國內外行銷網絡,協助發展中國家開創發展新契機。
- 更新日期: 2022/05/11
- 點閱次數: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