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眼鏡與雪花共存的恩卡納西翁
文、圖/巴拉圭公衛志工 黃鈺凱、外交替代役役男 黃炯睿
花車、面具、濃妝、豔服、熱舞,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會舉世聞名,卻鮮少人知道,同樣位於南美洲的巴拉圭,也有屬於自己的嘉年華盛會。
與阿根廷隔河相望,巴拉圭南部大城恩卡納西翁(Encarnación)每年於一月下旬至二月舉辦嘉年華遊行晚會,活動於每週六晚上9點開始,穿著火辣的森巴女郎們在各自金碧輝煌的花車上,載歌勁舞,輪番上陣,直至深夜。觀禮的過程,每個人將手持的「泡沫噴霧」,恣肆地對著群眾噴灑,東方面孔的我們自然成為焦點,大片雪花從天而降,張牙舞爪地向我們攫來。在熱情感染下,我們收起了靦腆,向小販購齊配備,陸續加入攻擊、掩護與防守的行列,成為熱舞、雪花、墨鏡,與偷襲得逞大笑交織畫面的一景。
恩卡納西翁嘉年華自1916年開辦迄今,每年都吸引了無數國際旅客,為當地帶來了豐沛的觀光資源,提供巴拉圭演藝人員表演的舞台,也創造許多工作機會。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嘉年華會場內雖禁止自帶酒精飲料,但為了賓主盡歡,現場販售的飲品售價與一般超市相仿,甚至還有搭配點心的促銷方案,感覺十分划算。相較之下,臺灣部分觀光活動園區,一樣禁帶食物和酒水,卻將園區販售的價格提高數倍,恩卡納西翁嘉年華的經營模式,或許值得臺灣的業者省思。
耶穌會遺址
巴拉圭南部值得探訪的另一個文化瑰寶是位於特立尼達(Trinidad)的耶穌會遺址,此為耶穌會傳教團在17至18世紀所建立的眾多印地安天主教莊園之一。
1588年夏季,耶穌會傳教士由巴西進入巴拉圭境內,駐點於巴拉那河(Río Paraná)上游,向當地印第安人傳播天主教思想。於此同時,耶穌會也在該地建立數十個「印地安天主教莊園」,亦稱為「耶穌會集合化傳教村」或「歸化區」。這些莊園如同一個小型社區,由教堂、學校、菜園、工作室、商鋪、居所與塔樓等建築組成,功能包含傳教、庇護、居住與教育等。其中,對耶穌會傳教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推廣天主教,並庇護當地瓜拉尼族免受西班牙王國的勞力壓榨,即所謂「委託監護制」,為武力弱勢的居民向殖民者提供勞動力,以換取保護的制度。
1767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下令將耶穌會傳教團驅逐出境,以降低耶穌會在巴拉那河的影響力,並擴大殖民統治範圍。同時,亦想奪取耶穌會在該區域累積近兩個世紀的財富。由於此後西班牙派駐巴拉圭的總督並未悉心經營這些莊園,使得莊園無法提供原有功能,當地人也就逐漸離開。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耶穌會遺址列為第648號世界遺產,是巴拉圭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世界遺產。該遺址不僅在建築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其背後更隱含政治、歷史、宗教與文化等要素。政治方面,遺址反應出當時瓜拉尼族躲避來自亞松森西班牙殖民者的迫害,同時也保護瓜拉尼族免於被來自巴西聖保羅殖民者的抓捕;歷史方面,遺址內保留石板與器具,記錄當時瓜拉尼族的生活情況;宗教方面,遺址的存在說明了耶穌會傳教士對宗教的虔誠,也記錄了當地居民信仰轉變的過程;最後,文化方面,此地的傳教方式,並未強迫居民歐洲化,反而鼓勵他們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例如持續種植巴拉圭冬青(llex paraguariensis)作為瑪黛茶配方等。綜合以上各要素,這些莊園對於提升當地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有很大的貢獻,亦使遺址成為巴拉圭早期開拓史的最佳印記。
現今的耶穌會遺址,雖已不復當年風采,但依然可見當地政府努力維護古蹟和推動考古研究的行動。位於發展中國家之列的巴拉圭,藉由自身努力及國際組織協助,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古蹟建築,使其得以繼續向南來北往的旅客展示巴拉圭傳統文化,並向下一代巴拉圭人敘說國家的歷史。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