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習課程結束了,但感動才正開始
文、圖/國際教育訓練處 許禮筠
兩個禮拜的課程可為一個人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是種下一棵希望的種子,燃起一股改變的力量,還是因此明朗了未來的方向?
在國際教育訓練處服務兩年以來,經歷8項研習班的洗禮,結識來自47個國家的183位學員,每每向友邦友好國家的代表分享臺灣在各個領域的成果,真誠的與世界交朋友,心裡總是滿溢著自豪之情。
猶記初識來自印尼的創意經濟發展研習班學員蘿西(Rossy)的場景,她翻開筆記本裡滿滿的美食口袋名單,告訴我她來到臺灣一定要完成的目標之一就是挑戰遠近馳名的臭豆腐,而且是威力最強大的清蒸版本!我很佩服她的勇氣,敢越級打怪挑戰外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魔王,幾天之後蘿西興奮的告訴我,原來臭豆腐吃起來比聞起來好吃多了!就像許多事情僅僅聽聞不如親自體會,如同這次參加研習班實際體驗了臺灣的種種,遠比在家鄉時遙遙耳聞來的更加驚豔。
蘿西跟我分享,臺灣人的熱情與對宗教文化的多元包容讓她印象深刻,十分普及的穆斯林祈禱室,在車站或百貨公司都能隨時找到,雖然穿著回教服飾以及東南亞的臉孔讓她在臺期間經常被認成移工,卻也因此感受到多一分來自臺灣民眾的親切;愛閒聊的計程車司機熱情的關心她放假要去哪裡蹓躂,在人潮洶湧的士林夜市迷失方向也有熱心的路人阿姨用著有限的英文詞彙盡力的指引,而就算午夜凌晨獨自走在路上也絲毫不覺得危險,就像世界理所當然該如此安全。
我好奇地詢問她研習期間的感想,在進入公部門之前本身就是個藝術家的蘿西思考良久,緩緩地說:「主流社會追求的創意太過市儈,早已偏離了創作的快樂和初衷,這次研習參訪了多間企業,從阿原肥皂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宗旨、學學文創提供育人的管道嘗試翻轉主流社會價值,到誠品企業精準的選物眼光將創意商品提升到另一層次,這才發現創意的本質理應是返璞歸真,回歸人的價值進行發想,而臺灣的科技、發展、人力培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心裡也描繪出大致的藍圖,回國後可以好好協助獨立創作者開展他們的事業。」看蘿西迫不及待大展身手的樣子,除了為她開心之外,也深深感受國際教育訓練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由下而上培育起萌芽的希望種子,分享成功經驗並創造更多動能。
研習結束後兩個月,秘魯學員卡蒂亞(Katia)捎來一封訊息,在她的積極努力之下,秘魯外貿觀光局舉辦了「臺灣創意經濟發展」專題座談會,並邀請同樣參與研習班的阿根廷學員瑪莉亞(Maria)跨海視訊連線同步主講,會中不僅分享參訓心得,更分別以臺灣在教育訓練、智財權保護、融資協助、政府部門支持、完善基礎設施、產官學聯盟及商業行銷策略等面向之努力,形塑創意經濟生態系之成果,並於會中播放外交部製作之「臺灣藝術軟實力」影片,向在座來賓分享研習期間的寶貴經驗。
卡蒂亞(Katia)也提到,秘魯天然資源及文化底蘊豐富,但長久以來國家經濟多仰賴農業及礦產等原物料出口,價格十分容易受到國際景氣影響,而台灣在文化創意的充沛能量、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做法,都能夠作為秘魯提倡文化觀光以及推行出口產品多樣化的參考,研習班的見聞讓她燃起改變現況的力量,也讓她清晰了未來在自己國家推動創意及文化發展的方向。
服務於對外援助機構,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要幫助遠在天邊素未謀面的人們?我總回答,我們都曾經懷疑過自己的力量,害怕一己之力不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但對於國際共同面對的問題,不能總是單打獨鬥的向前衝,雖然獨自行走速度飛快,但唯有一群人互相扶持砥礪前行,才能走得更加長遠;更何況,張開手得到的遠比緊緊握住還要多,就如同短短兩周的臺灣研習之旅,不僅發揮了跨域跨界的平臺價值,促成了超越國界的合作發展,更持續增進天涯彼方的共同情誼。收起這些回饋成為心裡的珍藏及成長的養分,我滿懷期待繼續發掘小小臺灣所蘊含的大大能量,將臺灣的成功經驗,轉化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並與真誠的朋友攜手前行,在地球各處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世界共好的理想生活。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