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逝者如斯---我看聖文森的喪葬文化

文、圖/聖文森華語教師 蕭安惠

  在聖文森當華語教師的5年來,自認還算融入這裡的生活,小至學生的畢業畫展,大至嘉年華會等各式文化活動,都參與了不少。不過,當第一次被聖文森友人詢問:「Betty,妳要來參加某某某的喪禮嗎?」我卻頓時猶豫並婉拒了。

  回想當時,其實內心充滿了疑問,因為我跟那位某某某完全不認識啊!為什麼要找我去參加他的喪禮呢?畢竟在臺灣,只聽過不熟的人會亂寄紅色炸彈,但應該沒有人會隨便發訃聞吧?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特殊狀況,友人可能因為我是個「外國人」,所以才熱情地邀約我,希望我有機會體驗不一樣的人事物,但隨著我在聖文森待的時間愈來愈長,我發現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至少這幾年,我就被問過或知會過4-5次,如果是學校教職員的喪禮,又剛好遇上課日,學校還會提早放學,讓全校師生都可以前往觀禮。

  我不免好奇,聖文森人為什麼會邀請跟往生者不熟的人參加喪禮,且參加的人似乎也不會感到忌諱?為此,我曾認真地跟聖文森友人討論過,答案是看待「死亡」的觀念有所不同。

  在華人世界,有著約定成俗的禁忌,除了閉口不談死亡,對於喪事也有種根深柢固的恐懼或忌諱,但在聖文森,或許是宗教信仰使然,當他們面對親友死訊,哀慟之餘,會認為這是神的安排,將引領往生者到更好的地方,因此,喪禮被視為一種社交場合,毫無不祥之意,自然樂於邀請旁人參與。

  雖然我漸能理解聖文森人對於「死亡」的想法,但在臺灣生活了20多年,骨子裡有些東西仍無法輕易越過,直到兩年前,才鼓起勇氣一窺聖文森喪禮的面貌。

  我試著以過往片段的經驗,比較臺灣與聖文森的喪禮文化,兩者沒有優劣之分,且不一定代表全貌:首先,舉辦喪禮的地點,臺灣通常會選在主角生前住所(附近)或於殯儀館設置靈堂,但聖文森清一色都選在教堂。其次,在臺灣瞻仰遺容,會到靈堂後方,但在這裡是直接放在教堂正門入口,一進來就看得到,且不收白包,有時還會在喪禮結束後提供餐飲給參加的眾人。雖然在教堂內的儀式是莊嚴肅穆、悲傷哀戚的,但在前往墓園的路途中,親友們會用愉快的歌聲來歡送逝者,笑著陪往生者走往這最後一段路程。

  相較於臺灣目前多採火葬,聖文森仍以土葬為主,只是墓地數量有限,所以同一塊地的深處可能已有棺木,新添的棺木便置於在其上方,而這兩副棺木的主人可能沒有任何關係。兩地的喪葬文化,體現了歷史、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等面向,雖不盡相同,但我深信彼此對於往生者那尊重、思念和祝福的心絕對都是一樣的!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707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